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新视野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自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稿》于1981年10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迄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建设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了近三十年的历程。经过几代学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出版发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著作极为丰硕。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在教学、科研、教材内容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却没有显现其应有的景气,甚至出现了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何萍教授的新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程(上下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版),应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之声,立足于武汉大学多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实践,以文化哲学的研究范式全面系统地叙述和评介了一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东西方国家传播和发展的演进历程,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逻辑和学术传统的嬗变,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时代内容、民族气息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思想创造的个性特征,清晰完整地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进程。该著作自课题立项至出版之际,历时十余载,方写就一部富有理论创见、学术分量、智慧光芒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科书。阅毕全书,掩卷深思,在我看来,该著作与同类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著作相比具有以下鲜明特色:
在研究范式上,突破传统范式桎梏,以文化哲学范式完整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东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
作者运用文化哲学的研究范式,一方面,在哲学史的时间向度上,以问题为中心,研究不同时代哲学发展的特点和独特的形态,并通过哲学形态的变革揭示哲学发展的质变。另一方面,在哲学史研究的空间向度上,以民族文化为背景,研究不同国家、民族哲学传统的形成及其历史演变,并通过这些不同的哲学传统叙述哲学发展的世界化和多元化。
在叙述方式上,遵循历史主义原则,以史论结合方式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的鲜活个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作为一门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不仅包括无产阶级领袖人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哲学著作及哲学贡献,还应包括作为职业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哲学著作及哲学贡献。但是,由于每一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所处的环境不同,个人的气质、知识结构和理论兴趣各异,导致他们所从事思想创造的领域、视角、风格、思维方式亦不拘一格。甚至在同一时代、同一民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同一理论中,他们所创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亦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故而,作者在该著作中并非全面叙述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而是选取其中能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最具代表性和原创性的哲学家的思想予以评介,且对每位评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也并非面面俱到,而是把其摆在所处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动态地加以考察,突出其理论特色、哲学贡献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叙述繁简得当,系统而又突出重点。
在内容上,潜入时代历史深处,以自己的新见解还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真实面貌
该著作不仅重在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的形成及其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发展,还重在分析哲学思想本身。作者通过对大量中英文文献资料的挖掘开发和利用,批判地吸纳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对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提出的问题,做出了自己独具新见的解答,提出一系列蕴含丰富而又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观点、新见解,填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缺憾及空白,还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本来面目,使该著作处处洋溢着创新的气息和作者勇于拓新的学术魄力,更增加了该著作的厚重感、时代感和真实感。
此外,该著作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近百人,覆盖哲学著作几百部,资料翔实可靠,论证充实有力。作者对每一个观点和每一个论证,皆以第一手的中英文资料为根据,做出历史的、具体的分析和考证,以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并且,为便于广大读者阅读该著作或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作者在各编概论和各章的结尾处提供了需要掌握的背景知识、参考书目、原著必读书目及相关学术论文,还对有关书籍内容作了简约的评述。这些书目都是作者立足二十多年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经历,从浩如烟海的相关著作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中英文文献资料,对于学习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而言之,该著作视角独特、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观点明确,积作者多年理论研究之心血,汇作者多年科研成果之精华,无疑是一部反映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发展新水平的力作,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好教材,还有助于推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科研工作,更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深化和发展,标志着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跃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本文来自《中国哲学史》杂志
下一篇:哲学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