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儒学人文精神及其对科学发展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5-07-08 09:30
[摘要]儒家人文精神是我国人文精神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它对我国科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在儒学人文精神的积极影响下,涌现了一批批杰出的科学家、工艺家,使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时期领先于世界;另一方面,儒学人文精神本身的不足也对科学发展具有一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过分偏重伦理道德而忽视自然科学;缺乏批判性,崇拜权威;轻视数学、逻辑学,不重视生产实践。最后,文章认为:制约我国科学发展的主要根源并不是儒学人文精神,而是君主专制制度对学术自由、精神自由的压抑。
  [关键词]儒学人文精神;科学发展;君主专制制度;学术自由;
  [作者简介]谷生然,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上海200433;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四川
  南充637009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0)11-0005-05
  
  我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核心的多种文化的融合体。随着近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儒学文化也承受着人们诸多指责。例如,儒学导致我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技术,儒学使我国社会没有产生出良好的民主传统,儒学是我国近现代社会落后的根源,等等。有些人甚至完全贬斥它,并以此彻底否定

种诚实虚心、实事求是的现实主义精神。这种现实主义原则集中体现在孔子对待鬼神的基本态度上。当季路问孔子如何侍奉鬼神,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季路再问孔子关于如何处理人死的问题,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受时代的局限,孔子并不完全否定鬼神,但是,正是现实主义认识论,孔子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此生”。
  与其他传统人文精神相比,儒学人文精神积极关注现实社会生活,降低了宗教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例如,在宗教人文精神中,宗教情感、宗教原则被置于第一位,而现实问题被置于第二位。宗教人文精神作用于现实问题的基本方式是:首先是诉诸于个人的宗教情感、宗教依据,然后将这种强烈的宗教情感、宗教依据运用于社会现实问题,并解决面临的社会问题。这个过程中,往往因为宗教问题而耽误了解决人的问题。
  4.天人合一的理念,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朴素的系统世界观
  天人合一理念,即个人与社会、宇宙整体处于一种统一的状态中。这种思想突出了个人的作用,强调个人能够认识世界,甚至可以认识神秘的“天意”。孟子最早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他提出尽心、知性、知天是统一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天所包涵的一切,存在于人心,“知天”让人懂得天命,使人自觉处理好自己与社会利益、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按照天命行事。
  天人合一思想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有助于人们积极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它要求人们不怨天尤人,不畏惧环境的神秘莫测,而是积极地从“我”出发,求在我者,脚踏实地做好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二是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朴素的系统观,人、自然、社会处于一个统一的系统中,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这种系统观有助于从整体上、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中认识事物的本质。
  5.和而不同、执两用中的中庸思维,有助于辩证地、科学地解决问题
  中庸思维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思维,它追求从矛盾的对立面中去探寻统一性,从而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法。从字面上看,“中”即正中,指恰到好处的、最合适的地方;“庸”即不变的、永恒的。孔子的中庸是在矛盾对立中对最恰当的、具有永恒性的见解的追求。中庸原则可以包括两个基本方面的内容:和而不同、执两用中。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不同人或事物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同,即相同,指片面追求人或者事物的相同性。“和”促进事物的发展;而“同”则不能使事物持久发展。实现“中庸”的基本方法是“扣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即“执两用中”,在事物或者对象的不及和过度两个极端之间找出最正确的地方。
  中庸思想是一种具有重要积极意义的认识工具。它要求人们耐心地从问题的正反两种趋向中反复调查、思考,探求其中具有普遍性的“道”、“理”,这避免了认识过程中的极端化、简单化倾向,有助于比较全面地认识客观对象。
  正是在儒学人文精神的深刻影响下,涌现了一批批杰出的科学家和工艺家,使

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言不称师,谓之畔(叛);教不称师,谓之倍(背)。倍畔之人,明君不纳,朝士大夫遇诸途不与言”(《荀子·大略》)。
  儒学尊崇古代圣人、贤人,推崇他们的著作。孔子尊崇古代圣贤,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儒家学派也继承了这一传统,他们“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汉书·艺文志》)在儒家看来,真理存在于古代圣人的伦理规范中,评判是非的根本标准就是尊崇古代圣贤之道。
  儒家反对学术争论。他们把古代圣贤确立的伦理规范视为唯一的“正道”,人们应当做的就是遵循这些正道,并不需要争论。荀子认为学术争论反而会让民众迷惑,导致异端邪说流行,威胁政治稳定,他主张用刑罚禁止异端思想的流行。荀子说:“夫民易一以道而不可与共故,故明君临之以执,道之以道,申之以命,章之以论,禁之以刑。故其民之化道也如神,辨说恶用矣哉!今圣王没,天下乱,奸言起,君子无执以临之,无刑以禁之,故辨说也。”(《荀子·正名》)
  尊重知识,自由创新,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儒家过分强调师生之间泾渭分明的等级关系,视古代圣贤的言论为真理的标准,反对学术争论,压抑了人的独立思考、创造性和批判精神,其结果是导致社会日益保守、僵化,严重制约了科学的发展。
  3.儒学人文精神轻视或者忽视数学、逻辑学,逻辑思维、定量化思维不足,对理论体系的建设重视不够,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儒学的朴素宏观思维比较突出,但是逻辑思维、定量化思维不足。这种宏观思维有助于人们形成对世界整体的大致认识,但是,它缺乏充分的事实、严密的逻辑方法为基础,也缺乏必要的分析、论证。这种思维对事物本质及结构的研究不求甚解,制约了人们深入探索客观宇宙知识。
  儒学缺乏逻辑思维、定量化思维的直接原因,在于它轻视或者忽视逻辑学、数学,忽视科学理论体系的建设。
  荀子是批评古代逻辑学的主要代表。他反对名家、墨家的逻辑研究,认为这些逻辑研究不但没有意义,反而会搞乱社会。他说,“若夫充虚之相施易也,坚白、同异之分隔也,是聪耳之所不能听也,明目之所不能见也,辨士之所不能言也,虽有圣人之知,未能偻指也。不知,无害为君子;知之,无损为小人。工匠不知,无害为巧;君子不知,无害为治。……,奸事奸道治世之所弃,而乱世之所从服也”(《荀子·儒效》)。荀子认为,对于虚实转化的理论、坚白、同异理论,就是听得清楚的人也听不明白,眼睛明亮的人看不明白,即使圣人也无法历数清楚。
  数学由于其抽象性,并未获得儒家文化的普遍认同。尽管我国数学也获得了不少成就,但是这些数学成就大多局限在与生产劳动相关的、实用性强的数学领域,例如,与建筑、水利工程、观测天象等密切联系的数学。那些与逻辑学相结合的、对近现代科学密切相连的体系化演绎数学却被忽略了。
  缺乏逻辑学、数学的发展,很难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人们通过构造普遍性的概念,运用演绎、归纳等逻辑方法以及各种数学方法,批判旧的理论体系,不断形成新的理论体系,使人们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简单的经验知识无法推进对自然的认识,只有系统的理论体系才能促进科学持久、健康地发展。
  
  三、儒学人文精神不是制约科学发展的根本原因
  
  儒学人文精神有以上诸多缺陷,我们能不能说:儒学人文精神是制约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因素呢?我们看到:文化领域虽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能动性,但在更深层次上受到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的制约。在君主专制制度凌驾于我国传统社会的情况下,君主专制制度从根本上决定着我国文化领域(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
  自秦朝开始日益严重的君主专制,到了明清两代发展到了顶峰。专制制度日益成为
  
  [参考文献]
  [1]谷生然,人文精神的内涵追寻[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1).
  [2]李约瑟,

上一篇:道德个体与契约个体研究

下一篇:人与文化的本质性关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