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影响分析
发布时间:2015-07-08 09:31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 发展 ,互联网越来越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对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 政治 倾向等方面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并对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 教育 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严峻的挑战。通过探讨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供一定的借鉴,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1 网络 及其特点
一般来说,网络是大量信息资源、各种专用信息系统及其公用通信网络和信息平台的总称。它包括公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 计算 机阿。本文所提到的网络侧重于目前最为流行的互联网。互联网(internet),是指集通讯、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 电子 产品于一体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它能使每个人随时随地将文本、声音、图像、电子信息传递给设有终端设备的任何地方、任何个人。它以“资源共享,信息自由”为主要特征。网络具有交互性、即时性、全球性、开放性、虚拟性、匿名性等特点。网络的虚拟环境使其既似现实环境,又非现实环境,其对人的思想、行为、思维方式带来巨大改变,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2 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
2.1 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积极影响
(1)互联网促进了大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强化和个性不断完善的重要时期,而网络则为大学生个性的自由化、多样化与全面化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和安排,随时上网浏览、学习和娱乐,这将大大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而增强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大学生将更多地依赖于网络,将其遭遇的挫折或麻烦通过选择网上聊天、 论坛 、发表文章等形式来达到解决或解脱的目的。这表明在网络条件下,传统的“教师一学生”的信息机制日趋弱化,“网络一学生”这一新的信息机制正在逐渐形成。这种新的信息交流机制,使大学生可以在网上真实表达自我,发挥个性,自由展现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显露的真实人格,促使其个性更好地发展,有助于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
(2)互联网促进了大学生交往方式的变革。
网络的使用,改变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它拓宽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手段和空间。通过网络,他们可以向四面八方的相识或不相识的朋友倾诉自己的苦恼,宣泄自己郁闷的情感等。在沟通情感方面,互联网确有其独特之处。开放性可以使大学生在几千里之外的人群中选择交流对象。找到知音;间接性可以不用直接面对而使彼此之间有一种神秘感,由此产生美好想象和交往热情;虚拟性,使其不必担心因为泄露了自己的隐私而危及自身利益。网上交流使大学生容易获得在现实生活中所得不到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并且提供了更方便更大范围的群体环境和社会交往机会,社会接触范围也大大拓宽,有助于大学生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传输广泛参与社会交往,充分扩展了大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从而真正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3)互联网促进了大学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
就大学生而言,由于他们与网络接触更多,因而这方面的表现更突出。具体说来,网络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以下观念:①效率观念。因特网的显著特点是运行的快捷性、同步性和使用简便性,它使大学生获取信息变得十分快捷。以计算机、通讯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将世界各国和地区联为一体,形成一种崭新的信息与通信网络系统,以更快的速度传送和处理数量日益增加的数据、信息和知识。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受其特点的影响,必然会形成较强的效率观念。②平等意识。网络的非中心的特性促进大学生平等意识的形成。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平等文化参与的机会,不管人们处在什么样的国度,拥有怎样的收入水平和教育水平,都可以平等的身份随时随地参与其中,平等交流。人与人之间趋向了平等,这种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增强。③开放的观念。网络的开放性特性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多样的思想、多元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大量信息。大学生接触外界的机会增加了,不仅扩宽了大学生的视野,更打破了他们自我封闭、局限的观念,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形成了一种开放的环境,这种环境有利于他们开放观念和多维思维方式的形成。④参与意识。随着大学生视野的开阔,平等意识、开放意识的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也将得到较大发展。绝大多数大学生喜欢参与网上论坛等互动性较强的活动,比如通过 bbs 发表言论,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参与校园建设的重要途径。大学生通过网络关注着世界、祖国和民族的前途。由于网络的存在,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途径更多了。
(4)互联网促进了大学生创新潜能的充分发挥。
学生可以从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中汲取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可以通过与众多网友的信息交流,在平等的气氛中相互学习、相互探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不断开拓;可以使其真切地感受到高频率的技术更新和高节奏的技术创新,从而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其创新意识的觉醒。
2.2 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消极影响
(1)交往的自由与虚拟世界的失落。
许多学生在互联网世界所营造的虚拟空间里,可以找到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的角色,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在网络上却可以得到虚拟的满足,于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长此下去,会产生情绪倦怠,网瘾成性,性格扭曲。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也影响了自身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这种网络交流的随意性、隐匿性使大学生缺乏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互动,并且人格与交往情境双重分裂的环境和氛围,容易使大学生放任自己不再关心现实世界,而患上“网络疏离症”。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利于其承担起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2)互联网信息的“广容性”、“共享性”与“信息污染”。
互联网信息的“广容性”(是指互联网发布信息的容量不受限制)、“共享性”,为大学生的求知带来极大的方便。但是,其信息的庞杂上,易对大学生造成“信息污染”。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和光怪陆离的生活方式通过四通八达的 网络 展现在大学生眼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成熟,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还不足以抵御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他们在各种信息的直接辐射下,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良信息的“污染”对象。
2.3 互联网内的特性与道德责任感的弱化
网络的隐匿性易造成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弱化,法制观念淡漠。互联网的这种隐蔽性,使得在网络这个 电子 真空中存在着道德和 法律 的真空。调查中发现,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11.5%的人曾经获取他人的邮件,6.4%的人曾经发布不健康的信息,8.4%的人曾经查阅黄色图片和文字,28.6%的人曾经获取机密和他人的私人信件。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这些不道德行为既是他们道德责任感弱化的表现,久而久之,又会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水平的下降和社会责任感的弱化。
3 改进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 教育 的对策
3.1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优势
在网络时代,当大学生置身于信息海洋,面对汹涌澎湃涌来的信息时,很容易被不良信息所淹没而无所适从。因此,高校思想 政治 工作者应该将教育的着眼点放在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并相应承担选择的责任,注重培养大学生对信息的认识和判断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即教会学生克制自己,抵制各种诱惑的能力;引导、帮助他们学会如何使用信息、判断各种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增强自身的抗干扰力和免疫力。具体说来,要教育大学生遵守网上行为规范,恰当地控制自己的网络行为,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要做到不抛垃圾信息、不搞侵权、不看黄毒、不作黑客,做遵纪守法的文明网员,并能自觉维护网络秩序。另外,在网络道德教育中还要加强关于技术道德与科技伦理的教育,必须向大学生阐明 科学 技术的两面性,使其懂得技术的滥用可能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
3.2 发挥学校网络道德教育主阵地作用
学校应高度重视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把这种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新领域和重要内容;重视对网络知识和技术的研究探索,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以校园网为载体,加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高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从而反作用于网络环境,形成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下功夫营造多层次的校园文化,以高品位和高技术性为目标,广泛组织以思想、文化、娱乐、学术科技为基本内容的校园文化,用丰富的大学生网络文化内容,净化大学生的心灵,鼓舞他们的精神,提高他们的民族优秀文化品位,增强其抵御能力,潜移默化地达到网络道德教育的效果。
3.3 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
首先,加大立法执法的力度。政府部门应制定网络规范,纠正网上违章,惩治网上犯罪,以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其次,政府要对网络信息做好入境防范,运用和引进网络技术,建立“信息海关”,强化对上网信息的监控,过滤虚假、有害、错误、反动的信息。第三,以网吧和网络游戏为代表的网络产业应积极与政府部门相配合,承担起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的社会责任。
只要我们把握时代的脉搏,充分利用 现代 信息的手段,把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潮流更好的结合起来,就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不断地开创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1 网络 及其特点
一般来说,网络是大量信息资源、各种专用信息系统及其公用通信网络和信息平台的总称。它包括公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 计算 机阿。本文所提到的网络侧重于目前最为流行的互联网。互联网(internet),是指集通讯、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 电子 产品于一体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它能使每个人随时随地将文本、声音、图像、电子信息传递给设有终端设备的任何地方、任何个人。它以“资源共享,信息自由”为主要特征。网络具有交互性、即时性、全球性、开放性、虚拟性、匿名性等特点。网络的虚拟环境使其既似现实环境,又非现实环境,其对人的思想、行为、思维方式带来巨大改变,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2 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
2.1 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积极影响
(1)互联网促进了大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强化和个性不断完善的重要时期,而网络则为大学生个性的自由化、多样化与全面化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和安排,随时上网浏览、学习和娱乐,这将大大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而增强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大学生将更多地依赖于网络,将其遭遇的挫折或麻烦通过选择网上聊天、 论坛 、发表文章等形式来达到解决或解脱的目的。这表明在网络条件下,传统的“教师一学生”的信息机制日趋弱化,“网络一学生”这一新的信息机制正在逐渐形成。这种新的信息交流机制,使大学生可以在网上真实表达自我,发挥个性,自由展现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显露的真实人格,促使其个性更好地发展,有助于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
(2)互联网促进了大学生交往方式的变革。
网络的使用,改变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它拓宽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手段和空间。通过网络,他们可以向四面八方的相识或不相识的朋友倾诉自己的苦恼,宣泄自己郁闷的情感等。在沟通情感方面,互联网确有其独特之处。开放性可以使大学生在几千里之外的人群中选择交流对象。找到知音;间接性可以不用直接面对而使彼此之间有一种神秘感,由此产生美好想象和交往热情;虚拟性,使其不必担心因为泄露了自己的隐私而危及自身利益。网上交流使大学生容易获得在现实生活中所得不到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并且提供了更方便更大范围的群体环境和社会交往机会,社会接触范围也大大拓宽,有助于大学生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传输广泛参与社会交往,充分扩展了大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从而真正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3)互联网促进了大学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
就大学生而言,由于他们与网络接触更多,因而这方面的表现更突出。具体说来,网络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以下观念:①效率观念。因特网的显著特点是运行的快捷性、同步性和使用简便性,它使大学生获取信息变得十分快捷。以计算机、通讯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将世界各国和地区联为一体,形成一种崭新的信息与通信网络系统,以更快的速度传送和处理数量日益增加的数据、信息和知识。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受其特点的影响,必然会形成较强的效率观念。②平等意识。网络的非中心的特性促进大学生平等意识的形成。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平等文化参与的机会,不管人们处在什么样的国度,拥有怎样的收入水平和教育水平,都可以平等的身份随时随地参与其中,平等交流。人与人之间趋向了平等,这种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增强。③开放的观念。网络的开放性特性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多样的思想、多元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大量信息。大学生接触外界的机会增加了,不仅扩宽了大学生的视野,更打破了他们自我封闭、局限的观念,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形成了一种开放的环境,这种环境有利于他们开放观念和多维思维方式的形成。④参与意识。随着大学生视野的开阔,平等意识、开放意识的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也将得到较大发展。绝大多数大学生喜欢参与网上论坛等互动性较强的活动,比如通过 bbs 发表言论,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参与校园建设的重要途径。大学生通过网络关注着世界、祖国和民族的前途。由于网络的存在,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途径更多了。
(4)互联网促进了大学生创新潜能的充分发挥。
学生可以从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中汲取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可以通过与众多网友的信息交流,在平等的气氛中相互学习、相互探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不断开拓;可以使其真切地感受到高频率的技术更新和高节奏的技术创新,从而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其创新意识的觉醒。
2.2 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消极影响
(1)交往的自由与虚拟世界的失落。
许多学生在互联网世界所营造的虚拟空间里,可以找到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的角色,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在网络上却可以得到虚拟的满足,于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长此下去,会产生情绪倦怠,网瘾成性,性格扭曲。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也影响了自身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这种网络交流的随意性、隐匿性使大学生缺乏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互动,并且人格与交往情境双重分裂的环境和氛围,容易使大学生放任自己不再关心现实世界,而患上“网络疏离症”。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利于其承担起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2)互联网信息的“广容性”、“共享性”与“信息污染”。
2.3 互联网内的特性与道德责任感的弱化
网络的隐匿性易造成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弱化,法制观念淡漠。互联网的这种隐蔽性,使得在网络这个 电子 真空中存在着道德和 法律 的真空。调查中发现,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11.5%的人曾经获取他人的邮件,6.4%的人曾经发布不健康的信息,8.4%的人曾经查阅黄色图片和文字,28.6%的人曾经获取机密和他人的私人信件。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这些不道德行为既是他们道德责任感弱化的表现,久而久之,又会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水平的下降和社会责任感的弱化。
3 改进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 教育 的对策
3.1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优势
在网络时代,当大学生置身于信息海洋,面对汹涌澎湃涌来的信息时,很容易被不良信息所淹没而无所适从。因此,高校思想 政治 工作者应该将教育的着眼点放在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并相应承担选择的责任,注重培养大学生对信息的认识和判断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即教会学生克制自己,抵制各种诱惑的能力;引导、帮助他们学会如何使用信息、判断各种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增强自身的抗干扰力和免疫力。具体说来,要教育大学生遵守网上行为规范,恰当地控制自己的网络行为,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要做到不抛垃圾信息、不搞侵权、不看黄毒、不作黑客,做遵纪守法的文明网员,并能自觉维护网络秩序。另外,在网络道德教育中还要加强关于技术道德与科技伦理的教育,必须向大学生阐明 科学 技术的两面性,使其懂得技术的滥用可能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
3.2 发挥学校网络道德教育主阵地作用
学校应高度重视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把这种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新领域和重要内容;重视对网络知识和技术的研究探索,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以校园网为载体,加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高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从而反作用于网络环境,形成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下功夫营造多层次的校园文化,以高品位和高技术性为目标,广泛组织以思想、文化、娱乐、学术科技为基本内容的校园文化,用丰富的大学生网络文化内容,净化大学生的心灵,鼓舞他们的精神,提高他们的民族优秀文化品位,增强其抵御能力,潜移默化地达到网络道德教育的效果。
3.3 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
首先,加大立法执法的力度。政府部门应制定网络规范,纠正网上违章,惩治网上犯罪,以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其次,政府要对网络信息做好入境防范,运用和引进网络技术,建立“信息海关”,强化对上网信息的监控,过滤虚假、有害、错误、反动的信息。第三,以网吧和网络游戏为代表的网络产业应积极与政府部门相配合,承担起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的社会责任。
只要我们把握时代的脉搏,充分利用 现代 信息的手段,把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潮流更好的结合起来,就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不断地开创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下一篇:试析李大钊宗教思想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