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论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道德培养

发布时间:2015-07-08 09:39

[摘要〕 作为节约型社会建设一部分的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长期而伟大的工程。我们不仅需要从社会经济层面进行构建,更需要从道德层面进行培养和建设,使节约用水成为全社会会众的生活准则和道德行为习惯。因此,本文通过分析节水型社会建设中道德的功用并对节约用水进行道德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道德培养策略。
〔 关键词」节水型社会;道德;培养

自 2005 年 6 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 23 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这一战略目标以来,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已经成为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而作为节约型社会建设一部分的节水型社会建设,更是一项长期而伟大的工程,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因此,我们不仅需要从社会经济层面进行构建,更需要从道德层面进行培养和建设,使节约用水成为全社会公众的生活准则和道德行为习惯。

一、节约型社会建设中的道德功用

“道”和“德”在中国古汉语中最初是分开的。“道”的涵义是“道路”,后引申为原则、规范、规律、道理等,但主要还是指人们的行为原则和规范,与现在的“道德”词义相差无几。而德表示对“道”的认识、践覆,而后有所得〔 ’]。道德一词既包含着社会的道德原则,同时也暗含了个人的道德品质,两者缺一不可。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是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以善恶为标准的,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系的,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一经产生,就以自己的特殊职能和特有方式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基础和整个社会生活,表现出巨大的能动作用,道德的社会价值正是通过道德的功能加以体现的图。它的功能主要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辩护功能和调节功能。
(一)认识功能
道德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对国家应付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道路。道德的认识功能主要是通过意识和道德判断来实现的,共同目标在于提高道德生活的自觉性。
(二)教育功能
道德通过舆论、习惯特别是良心,教育、培养人们形成良好的个人道德意识、品质和行为,从而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道德评价、道德榜样、道德理想等都是道德教育的方式,它教人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并树立正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
(三)辫护功能
道德的辩护功能又可称为道德的论证功能。人们在选择自己的行为过程中总是要思考行为所遵循的制度和秩序的道德性问题,当一种制度和秩序通过道德辩护和论证后被认为是善的、是符合道义的,那么在人们的义务、良心、荣誉等观念中就会获得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反之,被认为是恶的,不仅得不到支持,而且还会受到谴责和贬斥。道德的辩护为某种制度和秩序的形成、发展和巩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

(四)调节功能水的习惯性与自觉性。调节功能是道德最主要的社会功能,它通过评(二)水消费的社会性分析价、命令、教育、指导、示范、激励、沟通等方式得以实现;它以“应当怎样”为尺度,来衡量和评价人们行为的现状,并力图使“现状”符合“应当”川。如果这个“应当”多少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就能引导和激发人们的历史主动性和社会整体活动,而更重要的是从指导社会活动转化为指导个人行为。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通过特定的观念、情感、意志、信念等意识形式而存在,主要靠内心信念的力量来维持,道德诉诸于人的认识和情感,采取非强制的手段来调节行为,通过行为主体的自觉、自省、自为而起作用,更易被人们所接受,并变成自觉需要闹;在人们受本能的驱动而无休止地满足自我需要的过程中,道德提醒人们把自身和社会利益联系起来。真假美丑善恶该不该手段传统习惯社会典论内心信念教育宣传内化情感意志信念观念道德的功用反映了道德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因而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我们更应充分发挥道德的认识、教育、辩护和调节功用,使其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建设节水型社会作贡献。

二、用水行为的道德性分析

由于水资源的有限性,节水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这不仅是个人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不仅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人与社会关系合理化,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道德属于社会规范,通过善恶评价,运用“应该不应该”的方式调节人的行为。当个体确认自己应当道德地生活时,就会根据一定的道德原则,把行为分为善的和恶的、正义的和非正义的,通过善恶评价调节自己的行为、推动自己的行为从现有向应有转化,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实现自己对客观世界的精神占有川。正是在这种把握世界的过程中,个体才得以确定自己的行动同社会的价值体系之间的联系,并由此确立了自己在世界中的地位、自己对社会的态度、自己活动的意义、自己的责任等等。
(三)水消费的现实性分析
近年来,我国虽然在节水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于满足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量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当前水资源的浪费所造成的水资源鹰乏,已直接影响了人类目前和未来的利益。然而,人类道德的触角从未伸及自然与环境的领域,自然一直作为被利用、被改造、被摸取的对象而存在。人们始终存在着这样的观念:改造自然是夭经地义的;利用环境是无可厚非的工,〕。于是,人类与自然赖以生存的环境对立起来,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可是道德再也不能无视人与环境的关系,道德关怀应当眷顾自然环境,因为保护环境、节约用水最终关系到人类切身的利益。

(一)水消费的习惯性分析
道德行为习惯是与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倾向联系的自动化的行为动作,它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品质的关键因素。生活中的人们每时每刻都会遇到各种问题、挑战和要求,包括道德的问题、挑战和要求,面对这些要求,我们在多数情况下意识清楚,但做出的反应却是“不假思索”的,而且是习惯了的:我们就这样做了,往往只是形成一种习惯而已,而没有考虑这样做的理由,更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结果〔 ’〕 。面对水资源匾乏的严峻形势,社会公众还是习惯性地大肆浪费而没有形成节水的意识,更没有去遵守道德规范。因此节水对于新时代的社会公众来说,仍是一项必须进行的道德教育。需要用科学方法和理念树立公众的节水道德意识,培养其节约用

三、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道德培养策略

(一)增强奋众的节水道德意识
节水不但是公众自身素质的体现,也是其道德修养的外在写照,“勤以立志,俭可养德”是做人之美德,要使公众形成良好的节水道德意识,最重要的是引导公众自觉加强节水意识的道德培养。建设节水型社会必须在全社会宣传节水意识,使广大公众深刻认识资源浪费的危害,懂得节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只有当每个公众都树立起节约意识,节约才能成为社会道德和标准,变成每一个公众的自觉行动。

人类应达到新的道德境界,自觉承担起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重任,应当运用其优于万物的理想和道德,使其不仅有利于个体的生存,而且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其它生命的繁荣。人类应当具有完美的道德境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成为地球的保护者和生态系统的协调者,以推动和促进自然界的和谐统一、普遍繁荣,从而达到最高程度的自我实现.

(二)建设良好的节水宣传典论氛围
任何个体都处于一定时代和社会环境中,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道德操守都要受到这种“大”环境的影响;同时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生活的“小”环境,小环境的影响也同样不能忽视。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人们内心信念系统所支持的,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及个体合力作用的结果。学校、家庭都是社会的有机构成体系和重要组成部分,从三个方面吸取各种有益的道德资源,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节水“大气候”,从而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环境,使小环境与大环境相互影响、协同作用,建设良好的节水舆论氛围。
学校应主动成为进行节水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培养学生节水的道德意识和习惯,为建设节水型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学校领导和教师要率先垂范,厉行节约;同时,还要充分运用学校德育的各种优势资源条件,使节水的宣传渗透到课堂、食堂、寝室等校园的各个角落,使浪费水资源的行为在校园内处处受到警示;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宣传表扬师生中勤俭节约的先进事迹,批评揭露多种不良消费和浪费资源的现象,积极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浓厚的校园节水舆论宣传氛围。
家庭是社会成员的第一所学校,改善家庭德育环境,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使家长成为子女的表率,对提高子女的道德水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应从小对其子女进行正确的引导,随时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同时,还应对其进行趋向行为训练,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给他们树立榜样,培养其良好习惯、优秀道德和健康的人格。另一方面,家长的道德品行、生活方式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下一代,并给其身心发展留下很深的印象。有人说,父母的言行是一本不成文的教科书,“上梁不正下梁歪”,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该像教师一样“为人师表” , 成为其子女身心健康发展的前进动力和道德表率。社会是个体生活、成长的大课堂。应该利用多种渠道,各类宣传工具,开展普及性和社会化宣传活动,在节约尚未成为公众自觉行动之前,应该通过各级政府、各类社团,利用一切舆论工具进行大规模、大范围、大众化的节约宣传教育活动;同时,利用各种国际环保纪念日,运动式与普及化并举,展开广泛的群众性节约活动,建立良好的社会节约氛围。重视良好氛围对人道德的影响作用,倡导选择良好的环境培育个体的道德,这是我国道德教育的特点。墨子有一次见染丝而颇有感慨:“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人者变,其色亦变五人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在墨子看来,首先,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其次,下什么色的染缸,就成什么样颜色的丝,亦即有什么样的环境氛围就能造就怎么样的人。而荀子则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捏,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有怎么样的环境氛围,就有什么样的风俗,也就有什么样的习性和道德。所以,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不仅需要一套能够反映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规范体系,而且更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节约道德氛围,为社会各个方面做保障。(三)利用道德的导向增强对不良行为的约束力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和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文化思潮对缺少鉴别力和批判力的社会个体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容易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有的社会成员在生活中连最起码的道德要求都做不到。在日常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也比比皆是,如洗漱不关水龙头的、水龙头不拧紧的、有人无人洗浴时的“长流水”现象屡见不鲜;有人甚至开着水龙头“冰镇”瓜果,或用水冲衣服、鞋等以代替洗衣机。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行为,都造成对水资源的极大浪费,所有这些做法在我们周围都是十分常见的,其对水资源的浪费也是显而易见的。日常生活中的节水道德是蕴涵性的,对生活着的人们起着暗示作用,而公众对节水道德的学习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通过接受暗示来完成的。接受暗示的一个根本特点在于接受某种影响而不自知,或者说是“受影响于浑然不觉之中”,这就需要利用道德的导向作用来约束人们的不良行为〔川。生活中的道德影响无时无处不在,这就需要利用正确的道德舆论导向来约束自己以及他人。
(四)从细微处着手进行节水习惯培养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既关系全民的利益,又要依靠全民的力量,倡导在消费中厉行节约,推行节约型消费方式与全社会每个公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这样促使人人从做好身边的事情中树立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这个切人点,以点带面,提高全民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道德应该优先把自己的视角深人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就人类的一些基本社会行为进行培养。
文明习惯的养成、道德修养的提高,必须从日常生活细节人手。每个社会成员有必要重新体味“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古训的启示,及时运用表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等集体舆论手段,让每个个体真正“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节水不应该只挂在口头上,还要有实际行动。要培养公众的节水道德意识,应从“小”人手,即要从小时候抓起,注重渐进性;要从小事情抓起,注意分化小目标,以点带面注重层次性。如果每个个体或绝大多数个体都能时时处处用社会的一些基本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那么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将会上一个台阶,建设节水型社会也将指日可待。
道德不可能制约到每个人,它的内容也不可能符合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但可以确信:坚守节水道德准则,能使社会成员尽可能生活得平和、幸福、充满创造性和富有意义。
总之,道德能够丰富、充实人的内心世界,使人性更趋完善,使人格更趋高尚,使人生变得更美好。而节水道德意识的确立和节水道德素质的培养更能够帮助每个社会成员更好地认识社会现实、调节人我关系、珍惜自然资源,激励每个个体不断向上,使其潜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从而尽可能地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和全面的发展。

上一篇:有关教育哲学的创新理念与实践探索

下一篇:平等:责任与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