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情绪、情感与市场

发布时间:2015-07-08 09:59

情绪、情感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和欲望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没有过多的观念思考和认识过程,因而通常被人们理解为是非理性的表现形式。  

  情绪与情感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简明牛津英语词典》从心理学的角度把情绪定义为:“情绪是一种不同于认知或意志上的情感或感情。”显然,当我们运用情绪概念时,它总有一个含义是指个人的、主观的情感。就人脑的活动而言,情绪、情感是同一物质过程的心理形式,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侧面或两个着眼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往往不加区分的,在同等意义上使用情绪、情感两个概念。

  可是,这两个概念仍然有着彼此之间不可置换的内容。

  英国哲学家g.赖尔指出:“情绪被说成是意识流中的涌浪,有情绪的人,无法避免直接流露出情绪,而对于外在的目击者来说,情绪因此必然是隐秘的。情绪不是发生在公开的物理世界中的事件,而是一些发生在你的或我的秘密的心理世界中的事件。”[1]这是因为,情绪(emotion)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与认识活动不同,情绪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形式(如喜、怒、悲、惧等感受色彩)、外部表现形式(如面部表情),以及独特的生理基础(如皮层下等部位的特定活动)。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认为,为情绪下定义必须考虑生理基础、表情行为和主观体验等三方面的参数。情绪与有机体的需要相联系,在种族发生上具有明显的生物学适应价值;情绪又是有机体在社会环境中特别是在人际交往中发展起来的,从而又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因此,人既具有生物学意义上的情绪体验(如疼痛引起的不愉快情绪),又具有社会文化意义上的高级情绪或社会情操(如道德感、审美感)。情绪影响着人的心理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着人的一切交往行为。

  情感(feeling)一词包括一个“感”字,有感觉、感受之意;还包括一个“情”字,有区别于感觉的感情之解。可见,情感作为一个感情性反映的范畴,着重于表达情绪过程的感受方面,即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方面。美国心理学家普里布拉姆(m)提出,人的体验和感受对正在进行着的认识过程起评价和监督的作用。如果说,情绪侧重于表明情感的过程,侧重于表明情感过程的外部表现及其可测量的方面,那么,情感往往在描述人的高级社会性的活动时加以使用。

  情绪与情感都是外部环境刺激与内在生理状况相互复合的过程。从主体系统来说,它们包含三个相互关联的组成成分:神经活动、面部--姿势活动、主观内在体验。并有两个重要的辅助系统:网状激活系统,它放大或减弱情绪;内脏系统,它为情绪、情感准备了场所并维持着它的活动。情绪、情感的一般过程通常是同认知系统和行为行动系统一起按整合的方式起作用,人的具体行为的发生则依赖于三者间的平衡。应当指出,情绪、情感并非是人的单纯心理的体验形式,它的激活与发动,与社会因素密切关联。不同人格的情绪、情感差异,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情绪、情感产生的社会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社会氛围、文化传统、习俗风尚、宗教信仰、政治态度、人际关系、生活条件等。因而,我们应当更多地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来考察人的情绪、情感问题。

关于情绪--情感的非理性辨认问题,学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多数人对情绪--情感归属于非理性因素不持疑义。但也有人认为,情绪--情感不可完全划归为非理性因素,唯有基于无条件反射的本能的反应,从而产生愉快、愤怒、燥动、拒绝、接受、欲求等种种表现,方可称为非理性。还有人认为,任何一种类型的情感,既不是纯非理性,也不是纯理性,而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依笔者之浅见,正确辨认此问题之前需要搞清楚两个问题:第一,抽象因素的分析与具体因素的活动应有着两种不同的理解视角。就人的精神系统现实的具体活动而言,任何系统内的要素、因素都是理性与非理性交互作用的统一。我们不可以说,此时此刻人的感情是完全理性的,也不可以说,此时此刻人的感情完全是非理性的。既然如此,又为什么要在理论研究中区分出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呢?我以为,理论的抽象不可缺少知性的分析阶段,即,对对象性的规定确认一定的概念区间,以便使认识达到相对稳定的清晰的状态。就因素本身的定性而言,情绪--情感属于非理性因素,因为它是一种心理体验,没有过多的观念思考和认知过程,与人的生理机制和人的心理机制有关,没有丝毫理性逻辑的成分。就因素的活动而言,它离不开人的认知因素的介入,因为现实人的精神系统是不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被机械地肢解为某一要素或因素片段的运动,精神系统的活动是极为复杂的,又是系统交感、相互作用的。第二,就是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有时表现为高级的思维性情感,如审美感、道德感、正义感、崇高感等,也不可把它完全表述为理性情感。尽管这些情感的内容掺杂着理性因素的成分,但其表现形式仍然是非理性的。情感的表现与理性的认知表现毕竟不同。

情绪——情感的非理性特征突出表现为:一是紊乱性。情绪--情感的紊乱是由能量水平极高或极低的行为而引起的。情绪涉及到我们如何感觉和如何向预期的情境去行动。预期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如果主体的愿望受阻时,就会出现愤怒或恐惧的情绪,心理学家认为,这种情绪状态必定包含有一种能量水平的变化。兴奋代表一个高的能量水平,抑郁则代表一个低的能量水平。应当指出,情绪--情感的紊乱性不是由于情绪的功能所造成的。因为当能量水平还没有达到情绪状态时,也能发现这种紊乱现象。二是波动性。人的情绪--情感总是处在不断变化的状态中,时而低沉,时而冲动,时而平和,时而暴烈。情绪的波动性主要来自情绪在人的精神系统中充当着最直接的本能反射功能,它是外部刺激所引起的最初的心理感受形式。受纳于人的感官,又通过感官来传递、“消化”和反射外部刺激信号。情绪总是随着外部刺激信号变化而波动,所以,我们在准确的分析和把握主体情绪--情感状态参数时,难度是很大的。三是突发性。由于情绪的变化受外部环镜的影响,故情绪的发动是难以预测的。另外,情绪过程是心理体验过程,一个人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兼容着几种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绪形式,由于外显的情绪形式总是掩盖着心灵深处所包容的多种方向矢量的情绪内容。一旦该形式被潜在的某种形式所置换时(这种置换往往可在瞬间完成),对于任何他人的记忆来说,这种变化乃是突发性的。经济学家很少关注人的情绪、情感与市场的关系,不少人持有如此的偏见:从情感的角度研究市场主体行为“不过是‘人格化’的方法,这是败坏政治经济学的毒物。实际上,如果我们要在内心的情感的意义上来了解,我们就人格化。在其他科学里,这种人格化是占星学、炼金术、活力论。就是说,占星家、炼金术士、活力论者用他的感觉、意志、智慧、理性--总之,用他的理想的模型--描写自己,而不用观察到的运动,并且向为什么它们这样地动,而不是像天文学家、化学家和生物学家后来所问的那样仅仅问他们怎样地动以及动了多少。”[2]显然,理论家们对经济学方法的理解似乎只限于市场运动的过程描述及其量化方面,至于市场行为主体的自深因素对市场的影响则是微不足道的。

但是,也有少数理论家对情感与市场有着浓厚的兴趣。被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阿尔布称为“感情经济学”的研究者--莫里斯.奥巴迪亚,就曾撰写《不花钱的经济学--关系经济学导论》著作。[3]就理论研究的范式而言,马克斯.韦伯似乎更为重视情感与市场行为、情感因素与经济学家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

  在韦伯看来,经济学家的研究对象不是一种机械体或有机体,而是人类。这些经济行为人,既是主观的又是受环境支配的。他们的情感、动机、痛苦、快乐等都是主观的,而他们与别人的交易则是受环境支配的。经济研究要了解他们的真实活动,除了测量市场活动本身或者它的结果以外,研究者必须“设身处地”,去研究行为活动主体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精神因素,尤其是情感因素。在自然科学里,人们只问“怎样”、“什么”、“多少”这些问题,可是,在经济科学里重要的是了解“为什么”这一问题,因为我们所需要的是了解那发生作用的动机,了解为什么人们那样行动的理由。人们求购商品的行动,在商品多的时侯不如在商品少的时侯那样急切,因为它符合于我们自己在同样情况下情感变化的经验。如果我们要真正了解为什么人们那样行动的理由,所必须研究的正是这种情感的作用。经济学应建立在对人的情感作用分析的基础上。这是一种经济学家必备的“历史意识”:要着手研究,只有造成一种心像,不仅显示人们怎样行动,而且显示他们在所选择的特殊情况下为什么这样行动。只有这种“历史的意识”,方能解释市场行为者的经济行为,不仅是过去的行为,而且是在和他自己不同的情况下的行为。我们不可能把自己放在一个机械或者有机体的地位,来了解为什么那样的行动,因为它缺乏像我们自己的情感。韦伯如此重视人的情感因素,原因在于他把人的基本行为取向划分为四种类型:目的理性(purposively rational)行为、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行为、情感性的(affectional)行为、传统型的(traditional)行为。[4]所谓情感性的行为是指行为在某种感情状态的波动下发动的。位于有意识行为与无意识行为的边界中。在韦伯看来,情感性的行为和传统型的行为不过是理念型的一种解释图式,旨在说明:透过理性类型的应用,需要测算出非理性的偏离程度,以达成对社会的最佳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乔治.考托瑙,[5]致力于对市场消费行为的研究,他受格式塔心理学行为模式,尤其是库尔特.莱温解释的行为模式的影响,提出了“消费者感情指标”这一理论。他认为,市场行为作为生活空间的功能,他是由人格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的(c=f(p,s))。在他看来,市场购买行为不仅取决于经济形势、可使用的资金和购买者的财力,而且取决于他的心理情绪、他对形势的感情,这些构成了经济人格的特点。这种感情(乐观主义或悲观主义)是大部分人都有的,它影响着人们的购物、储蓄或投资的决策。为了获取消费者的期望,用韦尔纳利德的话说也就是“对未来事物的带有情感色彩的主观观念”,考托瑙根据汇集技术制定了消费者的感情指标。他是在大量的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其调查表共设8个项目,每个项目后面都有一个问题,要回答:“为什么?”调查要求被询问者指出:他是否认为一年来自己的情况已有所改善,是否认为明年乃至5年后自己的情况将会发生进一步好转,是否认为当下购买某商品是适时的。对调查结果的计算,考托瑙尽可能将情感的消费态度算术符号化,如用(++;或=+;或-+)表示消费者的乐观情绪,用(+-;=-;甚至--)表示悲观情绪,用(+=;==)表示谨慎态度。百分率是根据答案的总数计算的,因此有助于更好地从市场调查对象所处的形势中来了解他的消费个性。有材料表明,人们在10年中所作的统计似乎已证实了这样一种想法:这些情感指标的主观取向支配着具体的市场行为,只要在时间上6个月至1年,就能作出预测:在1973至1974年间和1978至1980年间,早在汽车销售量下跌以前,消费者的感情指标就已出现了下跌。正如下图考托瑙1981年制定的消费者的感情指标所表明的那样,消费者的感情指标的变化是和美国30年来出现的经济衰退一致的。因此,有些经济学家认为,考托瑙的感情指标的图式可以作为表示市场商业周期中出现变化的报警器。

类似于马克斯.韦伯、考托瑙的有价值的观点还可以引述一些,如西蒙的现代决策理论中“直觉与情感”的论述,梅奥的“社会人假设”理论中的“情绪”概念,道格拉斯.麦葛瑞哥的“理性人和情绪人”的论述等等,笔者在此不在一一赘述。下面就情绪--情感与市场行为者的关系、情绪——情感在市场运行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当前我国初级市场发育时期情绪——情感影响力的评估等问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1.情绪——情感与市场行为者的关系

  这个问题涉及到市场的人性问题,也是行为的情绪方面的特性问题。经济学家、哲学家休谟,在《人性论》第二卷“论情感”中曾深刻地揭示了经济行为者为什么不断追随财富积累的人性原因。他说:“财富的本质就在于获得生活中的快乐和舒适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本质在于它的发挥的概然性,在于它使我们借一种真的或假的推理去预期那种快乐的真正存在。这种快乐的预期本身就是一种很大的快乐;这种快乐的原因既然是我们享有的,并因而是与我们有关系的某种所有物或财产,所以我们在这里就清楚地看到前面体系的所有各个部分(指人性的心灵知觉中情绪情感的诸表现形式--引者注)都极为精确而明晰地在我们面前展现出来了。”[6]休谟实际上已明白地指出人类追逐财富的原因之一恰恰在于人性中存在着不可泯灭的情绪、情感因素的作用。

  情绪——情感成分从市场行为者的角度来说,乃是行为人对态度对象的感受、体验和心情,是对象引起的主体在感情上的反应。厂商对生产某一产品项目的选择、投资者对某一投资对象的定位、营销者对某一商品牌号的推广、消费者持有某一消费品的观念等等,都离不开他们各自对对象存在的一种情感的态度。在市场上,各种媒体所传播的广告作用,实际上就是给予消费者、投资者、营销者对某商品或某项目的感受和心情上的导向。态度对象刺激了主体,使人们获得情感体验:喜好或厌恶、尊敬或蔑视、热爱或仇恨、同情或冷漠等等。它是人们市场决策的一个首要组成部分,也会激励市场行为者的各种动机和兴趣。情绪--情感成分表明市场行为者对市场运作客体的喜欢或厌恶有着一定的强度和方向。如果情感是反映一种积极的感觉,就可能导致消费者、投资者、营销者的良好反应,而若反映的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则于生产商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了解市场行为者的情绪(既有个体情绪又有群体情绪),将会为市场的运作目标和趋势的测定,提供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市场上,我们很难区分出两类人:一类似乎是“理性人”,是能运用逻辑推理,信息完备、善于准确计算,能够推演出纯粹客观的结论的人。另一类是“情绪人”(emotional person),是缺少理智、感情冲动、蔑视事实,而且具有高度偏见的人。事实上,任何一个市场行为者都不可能绝对地把自身划分为“理性人”或“情绪人。”有人说,人的理性信念完全可以消除人的情感因素,当你在作出市场决策时,只要你奉守如此原则:“让我们不要把个人因素带进问题里去”,“让我们只考虑事实吧”,“让我们冷静下来,客观的考虑这个问题”。那么,你就能消除心理上的恐惧、意愿、焦虑、敌意和侵犯等等因素对自身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但是,这种作法受到了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理论的挑战。

  研究者们认为,人的行为,不管他是在思想、在分析、在推理,还是在与他人作交易、从事商务谈判,总免不了要受到情绪--情感因素的影响。心理学家麦独孤指出,所有有目的的行为都是由人的复杂情感来决定的。达菲对此作出进一步解释:所有的行为都是有动机的,没有动机就没有行动,而情绪就代表着极端的动机--能量。美国学者p.t.扬(yang p.t.)指出:人的行为不可能离开人的感情,当有机体趋向于行动时,就有一个积极的中枢感情过程在工作。感情过程的作用是产生动机并影响行为。人的行为发生实际上遵循着如此原理:一是刺激引起感情和感觉。二是感情的唤醒使有机体接近或离开刺激。三是感情过程导致动机。四是动机的强度与感情的各个方面有关(如持续性、强度、频率和新鲜性)。五是感情过程靠影响选择而发挥着调节作用。六是从积极感情的激活到消极感情的激活的组织模式是广范围的神经行为模式本身所遵循的最终原则。

  从消费行为学角度来分析,情绪--情感是消费者对某一对象商品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是个人行为的心理准备状态。如果消费者能从购买某种商品中得到一定需要的满足,对该商品评价较高,有一种积极购买的行为倾向,这就是消费者对商品的消费情感,商品就是情感的对象。情感作为个人行为的心理准备状态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动力,激活着个人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行为,作用于对象。行为学家费希宾曾提出多属性态度--情感模式,明晰地揭示了情感与行为的内在关系。见下图:

注:── 影响-------- 反馈

  在费希宾看来,消费者对商品的情感(态度),是以对此种商品的信念为基础,又有消费者进行各种行为的意向有关,而消费者的各个意向也与其对应的行为有关系。反过来,消费者的行为反馈于消费者的信念,而且一旦形成对商品的一种情感(态度),又将作用于新的信念的形成。  费希宾还进一步对消费者的情感(态度)提出了如下公式:

n

 ab=∑wibib

i=1

其中:ab=消费者对特定牌号b的情感(态度)

   wi=消费者认为该牌号所具有属性i的重要程度  

bib=消费者对牌号b的属性i所持有的评价性信念

n=消费者选择某一特定牌号所考虑的重要属性的数目

  费希宾模式告示我们:人的情绪反应,虽然有时处于不自觉状态,但是却对人的行为极有关联。人的外显行为离不开个人的意向作用,而个人意向又直接受消费者情感(态度)的驱动。没有情感的存在,便没有人的消费行为。

需要指出的是,情感对人的市场行为支配作用,并不是“独来独往”,不受任何理性约束和控制的。费希宾的模式,一方面强调了人的情感因素对外显行为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并没有把感情因素视为行为驱动的最终因素,人的情感态度还要取决于信念的支配。信念往往以目的、动机的形式贯穿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并与情感、意志相结合,形成一种稳定的观念意识支配人们的行动。众所周知,人的信念说到底,不过是人们对理性认识和实践行为的正确性的内在确信。理性不可等同于信念,但理性在信念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强调理性不能取消行为决策的感情因素,并不等于理性对感情因素没有制控功能。实际上,市场行为者还是能够通过掌握市场的理性逻辑来调控人的情绪和情感,从而达到对行为的制控作用。这种过程是发现情感的存在和减轻理性决策途径中情绪障碍的过程,也是变消极情感为积极情感的转换过程。在证券交易所,政府有责任通过交易的理性原则来调控交易者波动起伏的不健康的交易情绪,从而保持积极的投资情绪以便产生规范的交易行为。通常说来,市场运作的规范机制要求所有参与市场竞争或从事消费行为的人尽可能的压制或弱化的情绪有:敌对的情绪、对抗的情绪、阻抗的情绪、反竞争的情绪、蔑视的情绪、不合作情绪、不忠实的情绪、背信弃义的的情绪等。此外,还有与心理有关的情绪力量:如狠恶、自私、不成熟和不合理性的行为等等。

2.情绪--情感在市场运行过程中的作用

其一,情绪--情感可以影响和调节市场的认知过程。

  市场信息总是通过市场行为者的知觉和记忆来进行选择和加工的。情绪--情感是一种监测机构,随时都在注意着信息的流动。它能促进或阻止市场行为的发生、市场运作的过程。这是因为情绪--情感体验所构成的恒常心理或当下的心理环境,都对市场的信息加工起组织与协调作用。按照情绪--情感的适应性而言,它协助市场行为者选择信息与环境相适应,并驾驭行为去改变环境。当投资者在各种条件已基本成熟时,他的良好心情有可能带来良好的投资心态。良好的心情与良好的外部形象相配合,使他人对投资方的信任度大大增加,缩短由于陌生感而带来的心理距离,有助于合作意识的强化。在项目决策时,往往能达到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决策果断的效果。当投资者心情处于极度恐惧、郁闷和低沉时,它的投资心态往往是十分糟糕的。有可能在投资谈判时,对细支末节问题过于钻牛角尖,人为制造障碍,甚至导致谈判的中断,不利于项目的成功。当然,思路阻塞、操作迟缓的反效果就很明显。“恐惧”一词在此仅指对亏损的恐惧,假如投资者过分担心投资额的回报率,那么,亏损的恐惧感往往影响投资者的行情分析和理智判断,结果,往往是“当断不断,反为祸乱”。

  当投资者心情处于过分冲动并达到激情状态时,往往易出现反常态思维或反常态行为。一方面,激情有助于冲破思维惰性,拓宽投资意向的空间和压缩投资决策的时间,有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调动一切参与市场投资的积极因素,排除投资环境和投资条件中某些障碍,持久而炽热的激情甚至能激发足够的能量去完成预期投资工程。另一方面,冲动的情绪也极易带来决策的不冷静、计算上的粗糙、操作上的失误和风险系数加大。

  其二,情绪--情感可以协调市场交往和人际关系,提高经济人的工作效率。在市场经济中,人与人的关系、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是极为复杂和多样的。而情绪--情感,在人们的市场活动中又经常处于极为敏感的前沿地位,情绪因素对于协调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有着很重要的心理作用。众所周知,市场行为者总是带着一定情绪与其他经济人进行交往的。情绪是主体的基本生存状态,没有情绪的主体间交往是不存在的。主体的情绪正是通过对其交往效果的影响而间接地影响着自身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交往首先是语言交际的存在,然而,情绪对于交往的作用一点不亚于语言。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情绪--情感总是通过表情的中介作用来达到人们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彼此沟通的效果。它可以为经济人建立相互协作的感情纽带,并及时传递着彼此知晓的市场信息。还可以为经济人去辨认当下所处的不十分明确的市场环境和交易人的态度。人们也常说,情绪--情感是“润滑剂”,做生意讲究“一回生、二回熟”就是这个道理。对于厂商来说,注意从情绪--情感方面协调企业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的人际关系,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在企业里,情绪——情感就是职工作为人所得到的满足程度的一个函数。满足程度越高,职工情绪就越高,情绪越高,生产效率就越高。职工的满足度依存于两个因素:一是职工个人情况,即职工由于其个人历史、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所形成的个人态度和情绪;二是作业环境情况,即职工通过与自己共处作业环境中同伴和上级的接触而形成的情感氛围、人际关系的影响。一位称职的现代企业管理者,应当具备两种技能:技术——经济的技能和人际关系的技能。前者是企业效率逻辑,后者是满足职工感情逻辑。学会情绪--情感逻辑的技巧,可以在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同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保持平衡。平衡在一定条件下是取得高效率的关键。职工通过社会机构来取得别人的承认、安全感和满足感,从而自愿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合作。学会情绪--情感逻辑的技巧,就使缩短厂商的最大化目标与企业职工最大化目标之间的视角距离成为可能。

  其三,情绪——情感对市场行为者的认知动力、价值取向、对象性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情绪——情感可以通过放大或弱化主体的需要来影响场行为者的认知动力。经济人的活动总是受自身的需要所驱使,然而,人的需要总是在一定情绪状态中产生和变化的。在情绪中产生和变化的需要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情绪的影响。九十年代的中国大陆,股票热、债券热、房地产热、土地批租热、期货热、外汇热等等,一个接着一个,在众多的投资者中,有人一年内改换了几种投资形式,其需要形式的改变与波动身起伏的市场投资情绪的影响密切相关。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主体在某种需要的驱使下去从事某一对象的认识活动时,如果其需要受到某种情绪的影响而放大,那么,其认识的动力就会加大;如果其需要受到某种情绪的影响而弱化,那么,其认识的动力无疑会变小。其次,情绪--情感对市场行为者的价值偏好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情绪--情感的本质在于,它们以心理体验的方式反映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表达主体对于客体的价值态度。“同人的需要毫无关系的事物,人对它是无所谓情感的;只有那种与人的需要有关的事物,才能引起人的情绪和情感。而且,依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情绪和情感具有肯定或否定的性质。凡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会引起肯定性质的体验,如快乐、满意、爱等;凡不能满足人的渴求的事物,或与人的意向相违背的事物,则会引起否定性质的体验,如愤怒、哀怨、憎恨等;情绪和情感的独特性质正是由这些需要、渴求或意向所决定的。”[7]作为一种现实的、具体的价值心理形式,它们是人的主体尺度的内在精神表现。正如马克思所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8]情绪——情感能够帮助经济人确定、反映和表达自己所持有的价值观念。如,喜欢生态环境优美的人,往往对那些污染环境的产品,形成否定的、消极的价值态度。再如,消费者对名牌产品的青睐,表达了人们对商品的良好质量、新颖款式、优美设计等价值观念的追求。情绪、情感与价值的关联,对营销策略有着重要的意义:当消费者的情绪、情感对某种产品比较肯定和积极时,生产该产品的企业营销策略就要力图使情感不发生变化或产生较小的改变,使消费者最终接受本企业的产品,并从对产品的接受转变为对产品的偏爱。各种市场广告,经常出现“我喜欢xxx产品,”类似的情感导向式用语,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消费者感官的刺激,引发情绪、情感方面的关注,达到消费价值导向的目的。

其四,“市场情绪”能为政府的市场调控提供有价值的信号。所谓市场情绪,意指市场某种行为的群集性激动,并伴随着集体情绪的凝结。如,某种形式的投资热、消费热、开发热、营销热;对物价的恐慌、对商品的抢购等等。市场情绪往往显示出政府某种市场政策、秩序不能满足市场行为者的需要和欲望。当然,也有一些市场情绪来自行为者在没有共同的了解或被公认的原则情况下发生的集体无意识行为。如农工潮现象。一般说来,市场情绪有着四个特征:(1)自发性;(2)具有使人对之注意的极大力量;(3)具有较强的社会感染性;(4)容易引起市场行为人的冲动。因此,对政府决策部门来说,市场情绪在某种程度上乃是市场供求关系、分配关系、消费关系、社会福利关系等等最直接性的市场信号,敏感而又积极地分析这些信号背后深藏的群众的欲望和需要,并主动地加以调节和制控,它对整个市场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注释:

[1]吉尔伯特.赖尔:《心的概念》第86页,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2]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下),第396页,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3]阿尔布:《经济心理学》第122页脚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4]纪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第256页,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89年版。

[5]乔治.考托瑙(1901-1981)原籍匈牙利,美国经济心理学创始人,早期热衷于格式塔心理学,后来主要是在芝加哥的雅格布.马尔夏教授的影响下,转而研究经济学。考托瑙担任过财政顾问,后又在考尔斯委员会中负责经济讲座并领导研究工作,对“商人”进行饶有兴味的研究。

[6]休谟:《人性论》(下),第351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7]曹日昌主编:《普通心理学》下册,第42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9页。

上一篇:实体即主体:黑格尔哲学生长点辨析

下一篇:论启蒙的流亡与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