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综述分析

发布时间:2015-07-22 10:54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031-0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新世界观—“新唯物主义”的奠基性文献。在《提纲》中,马克思以新的实践观为基础,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以及以往的一切旧哲学的局限性、不彻底性,着重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开启了哲学史上革命变革的序幕,为“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一百六十多年以来,马克思在《提纲》中所阐述的重要思想始终闪烁着真理的光辉,一直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改革与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
  一、写作背景
  《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写就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1888年,恩格斯在出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时,将之作为附录予以刊出,认为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是非常宝贵的”[1]266,称这些笔记是“十一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笔记因此而得名。《提纲》是马克思系统构建“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起始和标志。
  《提纲》的写作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为了适应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无产阶级提供理论指导即思想武器。1845年初,由于德国和法国政府的迫害,马克思不得不离开巴黎旅居布鲁塞尔。在布鲁塞尔,马克思与恩格斯在一起深入工人中间,并同工人组织建立了广泛联系。他们逐渐发现当时工人阶级内部存在着各种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对工人阶级的影响还继续存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对工人阶级也有较大的影响。清算这些错误思潮,特别是从理论上批判费尔巴哈,为无产阶级提供科学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写作《提纲》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为了批判以往的旧哲学,阐明新的世界观的需要。费尔巴哈哲学曾对马克思完成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但费尔巴哈并没有超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特别是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的。因此,阐明“新唯物主义”同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的原则区别,成为马克思阐明“新唯物主义”实质的关键任务。第三,为了把哲学从哲学家的书斋里解放出来,变成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以往的哲学更多的是解释世界,而马克思认为,“新唯物主义”的功能不仅在于正确地解释世界,而且还在于指导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实践去改造世界,改变不合理的旧制度,建设更加合理的社会制度。
  二、内容研读
  《提纲》共十一条,篇幅不长,语言简洁,中心思想是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强调了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主要包括以下观点。
  (一)实践的观点是“新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贯穿《提纲》的基本观点,其中每一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实践的地位和作用。第一,把实践引入哲学领域,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同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的界限,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他们的根本区别;第二,把实践引入认识领域,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阐明了实践在人类认识中的重要作用;第三,把实践引入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历史观的革命变革,提出了唯物史观。
  (二)揭露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脱离实践理解客观对象
  第一,指出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就在于不了解活动的意义,只是从直观客体的形式去理解对象,而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对象,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第二,唯心主义虽然高度肯定了主体的能动性,论证了认识过程是通过主体自身的意识好的来构造和把握外部对象,但却完全否定了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他们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主体的创造性和能动性,而没有理解现实的感性活动。第三,费尔巴哈等一切旧唯物主义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他从对抽象思维的研究转到对自然界的探讨,从虚幻的绝对观念下降到现实的人,始终没有认识到革命实践活动对社会历史和哲学发展的决定意义。
  (三)以新的实践观为基础,提出对社会历史中重点问题的理解
  马克思以新的实践观为基础,推开了认识人类历史奥秘的大门,提出对社会历史中一系列重点问题的理解。第一,强调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马克思对唯心主义历史观进行彻底地批判,他从实践出发考察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2]503提出了实践是检验思维真理性的路径的思想,奠定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指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第二,阐明实践是人与环境、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现实基础。马克思立足于实践的观点对人与环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进行探索,提出了实践基础上人与环境、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思想。“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2]545社会环境和人在实践发展的过程中互相作用,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统一于“变革的实践”,即人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第三,阐明宗教的社会根源及其消亡途径。马克思认为,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即私有制和剥削制度;消灭宗教的根本途径是通过革命的手段消除这些矛盾和冲突,变革产生宗教的世俗基础。第四,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以社会历史的视角,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也是变化发展的。马克思人的本质的观点为我们科学地分析抽象的人性论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第五,阐明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运用科学的实践观考察社会生活,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501。实践是人类社会了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的和社会的根本存在方式和基本生活内容,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动物群体生活的根本区别,一切把理论引向神秘的东西都具有实践的根源。社会生活的本质就是人对 自然界、社会关系和人自身的实践改造。
 (四)指明了新世界观的阶级基础和历史使命
  以往的一切旧哲学不能立足于实践去认识现实世界的各种问题,他们顶多只能提供说明世界的原则,以这样或者那样的形式解释世界,而马克思哲学则立足实践,从阶级基础、社会功能和历史使命等方面论述了“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阐明了“新唯物主义”的无产阶级立场和“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马克思的新哲学不仅要从理论上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它诉诸于实践斗争,力图通过“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在改变旧世界中创建新世界,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本质特征,即实践性和阶级性的高度统一。
  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根本意义是第一次全面地、总体地实现了对旧哲学的理论批判和成功超越,并针锋相对和系统完整地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实践观,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第一,《提纲》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彻底划清了同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界限,为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提纲》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勾画了它的雏形。第三,《提纲》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仅具有实践性,还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革命性,这是其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本质特征。
  《提纲》所阐明的关于“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实践的观点是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线。实践的观点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红线,他不仅构成完整的实践观的理论基石,而且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内容内在地结合起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政府强调切实把实践的观点贯穿到党的一切工作之中去,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第二,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认为,人的认识正确与否,归根结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证明,舍此别无其他途径。正如毛泽东所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3]663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期、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社会和政府进入转型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要破解当代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坚持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第三,实践的观点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起点及目的,我们要立足实践,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深刻认识事物和社会的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坚持群众路线,在改变旧世界中创建美好的新世界,使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地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因此,认真研读被称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的《提纲》,对于进一步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上一篇:交流困境与工具主体化的特征分析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困境的策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