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发布时间:2015-08-04 09:26

摘 要:2009年,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驾鹤仙逝,在为国家民族留下了丰功伟绩的同时,也留下了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深深遗憾:“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回首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史,乃略悟钱老对新中国高等教育的期许,略述如下。

关键词:高等教育;历史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说文解字》释“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中国自古以教育为国本,数千年来弦歌不绝,文明璀璨,皆赖文教之功。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从教育理论、教育制度、办学实践以至大部分教育内容,皆发端于清末,舶来自域外。
      现代高等教育,是指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
      一般认为,十九世纪末成立的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大学的雏型。在“五四运动”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基本是“以日为师”。如:清政府颁布的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癸卯学制》几乎与日本学制中的相关规定一致;京师大学堂的第一份章程就是由梁启超“略取日本学规,参以本国情形草定规则八十余条”。关于近代日本的教育模式照搬到中国的结果,蒋方震将军 当时曾有评价:近代中国从日本引进两件东西,皆害死人,一是陆军,一是教育。从前的山长是聘的,是巡抚总督的客、是先生,现在的校长是札是饬,替督军省长做走狗还够不上。所以从前是天地君亲师,现在变了杂货店的伙计。”将军遣词如用兵,活画官僚教育制度之弊端如影传形,今人读之,同声一叹!
      “五四”潮起,国人警醒,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呼声中,以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为代表,我国的高等教育顺应时代的潮流和社会革命的需要,积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思想和精神,为五四运动的蓬勃兴起和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自身也迈入了一个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发展阶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期间,以“刚毅坚卓”为训,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内忧外患同在的环境中,培养出了大批杰出人才,其中有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学者,有蜚声中外的学术大师和文学巨匠,有我国两弹一星科技元勋,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行各业的专家、骨干。“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西南联大都是一个奇迹,都是一个永远的光荣和丰碑” 。然而,由于军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腐朽,整体而言,这一时期的我国高等教育仅能维持很小的规模,制度不能健全,体系难以完善。
      新中国成立之后,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重建,并参照苏联模式建立起了一套新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其基本特点是:对教育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教育计划与国民经济建设计划紧密相连;教育的重心是与经济建设直接相关的工程和科学技术;削减综合性大学,以发展专门学院为主。在我国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低下、极度缺乏各类专业人才的时代,这样的“专才教育”模式确实在较短的时间里培养造就了大批国家建设急需的专门人才,迅速成为建设、科研的骨干力量,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77年,随着十年浩劫的结束、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体制的转变,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其效果仍然不能尽如人意——如钱老所言——“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个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成熟的首要条件,是树立与本国社会、经济、文化现实状况及长远发展方向相适应的人才需求目标,即本国当前和今后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及怎样培养所需的人才,以此确立本国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其次是为高等教育提供必要的投入,维系其运转,促进其发展。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充分的物质条件,高等教育体系才能建立并完善自身的结构和运行机制,系统地开展教学、研究,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术积累和学术传统,构建起自己的科学体系,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与国际同行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并在某些领域有所创新突破。
      而回顾我国现代高等教育自诞生至今百余年的沧桑历程,恰逢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治体制、社会形态、经济制度连续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国家、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之中,导致高等教育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甚至根本性的转向,教育体制、结构、模式被不断调整甚至重建,高等教育始终无法遵循某一确定的方向获得充分的发展,其结果不问可知。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中国的高等教育所面临的,还是进一步研究和明确我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高等教育以及怎样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这两个老问题。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体系的不断丰富与完善、科学前沿不断拓展、层次日益增多,学科分工日渐细化、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一国经过长期积累所形成的高等教育、科研体系及其整体实力决定着该国的劳动力整体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也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部分。由此,笔者认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满足经济建设对高素质人才、高层次科研成果、高水平科研体系的需求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
      由上还可得出另一个结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条件下,作为国家竞争力核心部分的高等教育,是不可能由国外全盘照搬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为何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以日为师、仿效美国,学习苏联皆不成功——当然,“文革”期间否定一切,关起门来自己教育自己则是另一个灾难性的极端——因此,在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发展我们自己的高等教育,应该更为可行。

上一篇:存在论视域下马克思科学技术观批判维度

下一篇:技术人工物主客体关系的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