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形而上学与生活世界——以卡西尔《人论》为中

发布时间:2015-08-07 09:05

摘 要:现代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从抽象思辨的精神世界朝向事物本身,面向人的本真存在,转而朝向具体而现实的生活世界。现代形而上学运用主客体协调一致的具有人文精神的思维形式作为研究方式,摒弃了传统形而上学以追寻终极真理为目标,以认识主体与客体分立的思维方式研究抽象虚幻的理性王国而建立纯粹认识论的片面性,构建出了以人的生活世界为出发点的意义指向,关注人的丰富性与价值意义,重视人与生活世界和谐统一的研究领域。

关键词:形而上学; 生活世界; 人文精神; 理性王国; 价值意义
一、  传统形而上学的转向
  (一) 从理性王国到生活世界
    近代哲学的顶峰时期强调以绝对理性成为一切存在的本质与根据,确立了理性的绝对权威,建立了以绝对同一性为核心的理性体系。历经历史的演变,文明程度的不断变迁,社会呈现的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观念产生变化,近代哲学在社会历史转变的同时,不得不打破束缚传统形而上学的桎梏,寻求形而上学的自我转型。从而,传统形而上学由充满抽象思辨的理性王国走向了以人的真实存在和行为活动为基准,以事物本身的为核心的现实生活世界。
    传统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大致经历古代自然的本体论、中世纪上帝的本体论以及近代理性的本体论三个发展阶段。希腊哲学家们将水、气、火、四根、原子等视为世界万物的本原,其中巴门尼德也“认为火和土、明和暗、热和冷是事物的本原及其生成变化的原因”1都体现出了朴素自然的本体论特征。
  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奴隶制的衰落,教会的盛行,哲学逐渐与神学结合,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们对上帝本体的探求和论证代替了希腊自然哲学本体论的研究,他们“试图从哲学上逻辑地思辨地证明上帝的存在。”2由于受到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影响,经院哲学认为上帝创造和决定一切,“上帝是最高的超验的实体,而整个体系则是高度抽象的和形式化的”,从而体现出了经院哲学“从概念到概念的抽象烦琐的方法论特征。”3
  近代哲学在人类历史发生空前变革中形成,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宗教改革迎来了人性的解放,自然科学的兴起。近代哲学以自然为认识的对象,对自然进行改造,同时关注超验的精神世界,认为上帝是至高不可侵犯的理性存在,一方面确立了理性的权威,另一方面却持有自然可被人随意改造支配的观点。近代哲学将上帝的本体论转为理性的本体论,以理性取代了万能的上帝,完全忽视了人的存在、活动及价值,支解了具有生命性质的自然世界。
  黑格尔之后出现的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生命哲学等人本主义思潮,以及实证主义历史主义等科学主义思潮,都对思维与存在这一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表示了怀疑和批判,形成了对哲学的重新审视和反思,从而打破了传统形而上学抽象思辨的局限性,转而走入了语言哲学、交往哲学中,哲学的基本问题不再滞留在意识哲学阶段,开启了知识型哲学向实践性哲学的转型的局面。4这时的哲学更多的关注人与现实存在的联系,被长期漠视的人的价值、人的本能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在解决主客、思有、心物等关系时注入了实践即交往活动等非理性因素。研究的对象也从绝对化的本体、终极性的原则转向实证性的科学以及具有生命能动性的人,由于“传统的逻辑与形而上学本身就不适于理解和解开人这个谜,因为它们的首要和最高的法则就是不矛盾律。”5在研究人的存在、注重人的活动、揭示人的秘密等方面,传统的形而上学的研究法则和研究方式已然不再适用,它必然会被排除在现代形而上学的研究领域之外,朝向事物自身、人本身以及生活世界的探究已是必然趋势,现代形而上学必将从纯粹虚幻的理性王国而转朝向具体现实的生活世界进行研究和探索。
  (二)  从主客二分到主客统一
  希腊哲学家们朴素的认为主体能够认识客体,对于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认识方法等没有进行过多追问,多数仍从主客具有统一性方面展开研究自然本体,尽管巴门尼德、柏拉图的哲学观念已体现出主体与客体分别而立的意识。中世纪经院哲学把柏拉图的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演变成为神与人的对立,直至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的出现才逐渐开启了人的觉悟之路。其后近代的哲学家们纷纷以主体与客体分立为前提条件来研究主体如何认识客体且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认识基础,并反对在中世纪被无限放大的万能上帝的盲目宗教信仰,但最终却走向了主客绝对分立的二元论。而海德格尔等存在主义哲学家超越了近代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破除了工具理性的束缚,以实践理性和价值理性等为基石建构了人和世界的和谐统一。同时传统形而上学所追求的普遍必然的绝对真理本身在接受逻辑论证后也是不能被论证、解释的,作为一切根据的根据并不具有确定性,更无法得出普遍必然的结论。以黑格尔所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对普遍必然性的独断遭到了现代哲学的普遍怀疑,现代形而上学转向对语言学、实践哲学等的探求,重视人和以人为中心的具体生活世界的审视,以主客统一为出发点,对人及人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之间的发展与联系等进行探究。
  二、  人与生活世界
(一) 人与生活世界的统一
      现实存在的生活世界,是人的世界,由人所能感触得到并包含了种种事物的的世界,它与人密切相关,是人生存活动于其中,与人存有内在统一性的现实世界。脱离了人,就谈不上具体生活世界的存在,与人无关的一切事物或行为可以说根本无法形成一个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世界,离开了现实的人的世界将失去丰富多元的内涵,失去创造性与生命力,失去被正面挖掘探索的可能性。同样,生活世界经过人具有价值意义的探明,人在其中展开实践活动,赋予生活世界更多生命意义的过程中,也能够造就人的交往活动能力,引起人的思考,开启人的智慧。
  人在生活世界中需要体现自身的价值,需要认识生活世界并赋予生活世界更多的生命价值,并在认识的世界的过程中运用正确的认识方法掌握真正的知识,获得真理,达到自由,“为了欢享真正的自由,我们就必须努力打破把我们与外部世界联结起来的锁链。”6从阻碍人们寻求恰当正确认识方法的束缚中挣脱,通过人类求知的原动力,采取体现内在本质的内省方法,向内观察人自身的生活,以外部事物作为研究对象截然不同的方法来关注人研究人,获取真真正正的知识,因为从一开始“世界的起源问 题与人的起源问题难分难解地交织在一起。”7不重视人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价值,对于研究外部事物是困难重重的,“不先研究人的秘密而想洞察自然的秘密那是根本不可能的。”8将自然和人分开,是决不可能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研究人是研究自然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方法。人和人在其中的生活世界任何一方都不可忽视,只有两者和谐统一才能真正促进人类获取知识,积极正面的改造世界,造福人类。 
  人在认识外部事物发生认识活动的当下,离不开直观的呈现和事物自身共同的融合,知识是从纯粹的观照关系中形成的,认识是鲜活的生命实践过程。正如狄尔泰认为“生活关联制约着诗的想象,并且在诗的想象中表达着自己,一如它影响诗人的感知图景一样。”9想像植根于与人密切关联的生活世界,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真实体验,是人内心深处的本质与现实世界碰撞出的体悟。人的创造性活动需要生活体验的支撑,人的生活是体验着的生活。在对生活世界的观察和体验中,人通过直观的方式,从内心对外部事物产生刹那新生的真实感受,形成了知识。就如同诗人在写诗的创作过程中,需要寻找创造灵感一样,那些发人深省的优美诗句不是诗人的凭空想像,更不是苍白无力的语词堆积,而是对生活世界各种事物、形态、活动的现实反映,是人的心灵与生活世界融合后瞬间生起、稍纵即逝的直接原初的观照。同样,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不是简单的聆听或是观看,全情投入的欣赏一曲悠扬曲目,鉴赏一幅书法作品,观看一场意味深长的电影,都需要人真正的听进去、看进去,获得一种超越语言有限性的美妙体会和享受,艺术的“形式不可能只是被印到我们的心灵上,我们必须创造它们才能感受它们的美。”10欣赏也需要人与物毫无杂念的完全统一,身心合一的去感受去挖掘“形式”所带来的美的享受。人的认识和艺术创造一样,离不开实存具体的生活世界,人与生活世界具有统一性。
(二) 人的自我认识和价值
  现代形而上学以人以及人在其中的生活世界为出发点,对于人自身及其实践行为、价值活动等予以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人作为生活世界的主体元素,体现了能动、智慧、实存等基本特性,人自身以及事物本身在生活世界中存在着种种不同层次不同表现的联结,拥有人在其中的具体而现实的生活世界,通过人的各种创造性行为显现得更加具有生机与活力。传统形而上学崇尚纯粹的理性和绝对的真理,形成诸多对人的漠视行为,忽略了人身在其中的价值和意义,忽视了作为认识主体并与外部事物具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动态的人。现代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是现实的人和生活世界,对于人的重视程度更加具有人文主义精神。对于如何认识人自己,如何研究人等等,必须得到应有的揭示和探寻,以掌握最行之有效最适于研究人的方法,并能够在人自我认识的过程中,完全真切的凸现人的价值意义和归宿方向也应列为人们最重要的事情,因为“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看来是众所公认的。”“认识自我乃是实现自我的第一条件。”11认识自我被“宣称为人的基本职责。”12
  认识自我的方法脱离不了人自身的内观,“没有内省,没有对各种感觉、情绪、知觉、思想的直接意识,我们甚至都不能规定人的心理学的范围。”13不对认识对象产生“直接意识”,形成当下直观的认识,就不能构成真正的知识。认识事物需要以崭新好奇的眼光,以动态的认识方式给予事物重新的审视。就算是去到某个风景优美的景点故地重游,每次的观赏感受都是可以不一样的,风景没有变,但我们看风景的心情,看风景的角度,看风景的方式却可以是动态发展的,就象艺术一样“它不是对实在的摹仿,而是对实在的发现。” 14认识事物不是被动的接受,不是事物直接生硬的印在人的心灵之中,而是人构造性的发现事物的动态生命,直接把握和发现实存事物的内在多元的生命力,形成新的眼光以看待世界。
  人是价值形成的原动力,价值是人存在的基本模式,人是认知的主体以及价值的主体,价值的呈现总是人与事物,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所构成的某种直接体验和态度。现代形而上学重视对人的自我存在以及内在心灵的价值分析。人的价值意义在于自我的精神自由,因为“真理必须以人的存在的自由为基础。”15
1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页。
2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2页。
3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3页。
4 参见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5-17页。
5【德】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6页。
6【德】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3页。
7【德】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5页。
8【德】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6页。
9【德】狄尔泰:《体验与诗》,1929年德文版,第184页。引自刘小枫《诗化哲学》,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三章第三节,想象与本体的诗化。
10【德】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203页。
11【德】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3页。
12【德】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6页。
13【德】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
14【德】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82页。
15 黄裕生:《真理与自由—康德哲学的存在论阐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民主观

下一篇:也谈思维和语言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