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林纾译作对当时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
摘 要:林纾的翻译一方面受制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但同时其译作也对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在对意识形态的冲击和文学环境的革新上。在评价衡量林译作品的价值时,我们必须承认林译小说恰如一扇打开的窗牖,帮助国人逐渐洞悉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堪称功莫大焉。
关键词:林纾;意识形态;诗学
在研究译作在译入语文化系统中扮演的角色问题时,翻译理论家左哈提议我们应从一个全新角度即认为译作对译入语文化系统是种重要的变革力量来审视翻译的作用。事实上,翻译不仅通过塑造作者和作品的形象对译入语文化系统施加影响,还通过引进新的文学方式来改变译入语的诗学结构。林纾,在清末明初从事西方文学的译介工作,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和文化冲击。当我们衡量林纾译作的价值时,不可否认的是它们对中国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主要从意识形态和诗学两方面来探讨林译作品的贡献。
一. 对意识形态的影响
林译作品中某些崭新价值观念深刻冲击了传统陈腐价值观,在社会上引发了巨大反响。
(一) 对爱情婚姻观的冲击
在封建宗法家族制的高压下,中国的传统婚姻就是包办制,爱情往往遭到扼杀,而对其批判则是凤毛麟角。《巴黎茶花女遗事》的翻译却展现了林纾塑造新价值观的勇气。该书中传递的爱情婚姻观以个人主义为基础,这和中国传统的以家族制为基础形成了鲜明对比。该作真诚歌颂了纯洁的爱情,批判了为维护家族荣誉而粗暴干涉两人爱情的男主角的父亲。有人把它和《红楼梦》相比较,但实际上它传递的爱情婚姻观迈进了一大步。后者中男女主角的爱情是建立在相似的家庭背景上,而前者中男主角爱上的是一个妓女,最终女主角的为爱牺牲更是反衬了对粗暴干涉爱情的家族制的反抗。自此,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逐渐开始冲击中国传统的宗法家族制。有评论家认为这部译作揭开了传统价值观念变革的序幕,唤起国人个性解放和爱情婚姻自由的意识。
(二)对自由平等观的冲击
男女之间的平等一直以来为中国传统的男权社会抛弃,而不少林译作品如《红礁画桨录》却传递了男女平等观念。林纾甚至在晚清封建社会里开始论及女权主义的一些内容"故欲倡女权,必讲女学,凡有学之女,必能核计终身之利害。而且他还指出"......而绝女学不讲,仍以女子无才便是德者,则非畏庐之夙心矣。"
二. 对诗学环境的影响
林译作品不仅在封建价值观上引发冲击,也对当时的文学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 文学观念的革新
闭塞的国人向来视西方文学并无可观,苏曼殊曾坦言,"吾祖国之政治法律,虽多不如人,至于文学和理想,吾雅不欲以彼族加吾华胄也。"这种自我优越感的旧观念在林纾和其他译者大量译介西方文学作品后得到了改观。"自先生介输名著无数,而后人始识欧美作家司各德,迭更司,......自先生称司各德,迭更司之文,不下于太史公,然后乃知西方之有文学。"此外,林译作品还改变了国人贱视小说的习性。在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中,士大夫们视小说为下流社会的流品。而林在译介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左,马,班,韩能写庄容不能描蠢状,迭更司盖于此四子外,别开生面矣。"凭借雅洁的古文林译作品开始为士大夫阶层所接受,从而促使小说从文学环境的边缘逐渐走向中心。
(二) 文学成分的丰富
(1) 文体的扩展
章回体"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一直是中国传统小说的主要文体特征,林纾译作则开创了新的模式。《黑奴吁天录》最初刊登在杂志上时,每个章节下面都列了小标题以概括该节的大意去迎合中国读者习惯,这和传统的章回体小说较相似。而林在翻译中省略了这些内容,表明了他摒弃传统文体的决心。此外,林译作品还丰富了与传统小说融合的新模式。国人创作编辑笑话由来已久,往往冠之以"轩渠"、"拊掌",但它们从未与小说有所关联。林译作《海外轩渠录》明显借用了宋朝吕居仁《轩渠录》之名,《拊掌录》则与宋朝邢居实《拊掌录》同名。由此可见林纾意识到"西方笑话,长篇累牍"且能以小说的形式出现,这无疑可供中国小说家借鉴。
(2) 叙事模式的创新
林译作品开创了崭新的叙事模式,这首先体现在叙事视角上。中国传统小说多采用全能视角,部分评论家们虽意识到其局限性,金圣叹评《水浒》时,曾说"'看时'二字妙,是李小二眼中事",但这却不代表主流叙事视角。林纾译作《块肉余生述》等全部保留了第一人称视角,让读者们意识到该人称叙事更令人信服,如身临其境。随后的作家都开始启用该视角。
其次在叙事顺序上,林译作品改变了传统的依时间顺序的线性叙事模式。在《歇洛克奇案开场》序中,林评到"文先言杀人者之败露,下卷始叙其由,令读者骇其前而驿其后,而书中故为停顿蓄积,待结穴处,始一一点清其发觉之故,令读者恍然。"这种在侦探小说中常用的倒叙模式以其悬念重生,扣人心弦的效果令晚清小说家们趋之若鹜。据统计在晚清四大著名小说杂志中,使用倒叙模式的小说有51部,由此可见林译作品的贡献。
(三) 文学理论的突破
在译作的序跋中,林纾把中西方文学作品和作家做了对比研究,为近现代比较文学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林曾把《红楼梦》与《孝女耐儿传》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做了一番比较,"中国说部,登峰造极者,无若《石头记》。叙人间富贵,感人情盛衰,用笔缜密,著色繁丽,......终竞雅多俗寡,人意不专属于是。若迭更司者,则扫荡名士美人之局,专为下等社会写照;......使观者或笑或怒,一时颠倒,至于不能自已,则文心之邃曲,宁可及耶?"这些评论显然抓住了迭氏小说的部分精髓,突出了其借鉴意义。更值得一提的是林纾进一步对所译小说作了"外外"比较。虽说他自身不懂外文,但他却能分辨出不同作家文体上的细微差别,可谓一大亮点。在《冰雪因缘》序中,他对几位小说家之行文作了一番比较"英文之高者曰司各德,法文之高者曰仲马,吾则皆译之矣。然司氏之文绵递,仲氏之文疏阔,读后无复余味。独迭更司先生临文如善弈之著子,闲闲一置,殆千旋万绕,一至旧著之地,则此着实先敌人,盖于未胚胎之前已伏线矣。"这些生动的评述,可算是击中肯綮之论,体现了林纾的睿敏之识。虽说这番比较不能算作有系统,但这毕竟是从一个较宏观的视角来审视中外小说及作家,确立了引进外国小说的价值,并藉以纠正国人对传统小说的盲目自信和对外国小说的片面看法。
三. 结论
林纾是中国翻译史上的开拓者, 其译作大开了中国文人与读者的眼界,革新了迂腐传统的价值观念,纠正了人们对文学的片面看法, 激发了许多文人和读者对西方文学的兴味,在推进中国的文化的现代性和促进中国现代文学话语建构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平原.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 陈平原.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 第一卷[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3] 薛绥之. 林纾研究资料[C].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