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小儿登革热480例的流行病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5-08-17 11:52

摘 要:目的:探讨小儿登革热(DF)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480例小儿登革热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①时间分布呈季节性,1~6月散发,为输入期,7~12月为流行期,8~10月为高峰期;②流行病学特点表现为地方性分布,城市高于农村,周期性流行,有突然性、自限性、国际化的趋势;③发病疫情与输入口岸流行程度相关。结论:小儿DF预后良好,但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合并多脏器衰竭,临床症状危重,应早发现、早隔离、早就地诊疗,提高全民防范意识。

关键词:登革热;流行病学;小儿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Dengue Viral,D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白蚊为媒介,是分布最广、发病人数最多的虫媒传染病,其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drome,DSS)病死率高,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对在南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首都维拉中心医院工作2年,收治的480例小儿DF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480例,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临床诊断标准[2]。其中男270例,女210例,年龄4个月~14岁,平均5.7岁。<1岁41例,占8.54%;1~4岁95例,占19.79%;4~7岁144例,占30%;7~10岁142例,占29.59%;10~14岁58例,占12.08%。
1.2  发病季节:全年都有发病。1~3月49例,占10.21%;4~6月60例,占12.5%;7~9月180例,占37.5%;10~12月191例,占39.79%。2008年~2009年有198例,占41.25%,2009年~2010年有282例,占58.75%。
1.3  地区分布:本组患儿农村188例,占39.17%,城市292例,占60.83%;境外输入病例23例,占4.79%,本土病例457例,占95.21%;散居患儿176例,占36.67%,群居患儿(包括幼儿园、学校)304例,占63.33%。
1.4  一般症状:本组480例,均有发热寒战,为最早出现症状,一般持续5~7 d,伴全身毒血症状:皮肤潮红384例,占80.7%;疲乏无力377例,占78.48%;骨关节疼痛252例,占52.4%;球结膜充血364例,占75.83%;浅表淋巴结肿大209例,占43.54%,肌肉疼痛342例,占71.35%。
1.5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本组480例,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DF-IgM及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阳性率为100%。327例行B超检查,肝脏肿大209例,腹水22例,肾积水17例;X线检查:肺炎9例,胸腔积液26例,胸膜反应28例,肺脓肿4例;血气分析代谢性酸中毒194例;89例行腰椎穿刺,脑脊液(CSF)呈病脑改变39例,正常50例;头颅CT脑水肿39例,64例正常;脑电图(EEG)40例,呈弥漫性慢波活动29例,正常11例。
1.6  治疗及结果:本组480例,尽早查RT-PCR及DF-IgM确诊,行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对DHF/DSS,补充血容量,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纠正休克和控制出血,及时处理多脏器功能衰竭,密切监护观察。本组DF 296例,占61.66%,DHF 163例,占33.96%,DSS 21例占4.38%,3例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占0.63%,469例治愈,占97.7%,8例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占1.67%。
2 讨论
  DV经蚊虫叮咬及气溶胶传染给人,人对DV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并非人人都发病,尚无人传染人的报导,DF患者和感染者是本病城市型的传染源,发病前1 d至发病后5 d传染性较强,在流行期间,非典型病例及亚临床感染比典型病例多几十倍,具有重要传染作用。
  DF的流行有地方性分布特性。凡有伊蚊滋生生物区带的亚热带,及人口密度高的地区有密切关系,当伊蚊密度达一定水平,自然条件合适时,一旦有DF病原传入,则引起DF局部暴发,地方性流行。加之本病通过现代化变通工具远距离传播,故多发生交通沿钱及对外开放的城市,在城市流行一段时间后,逐渐向周围城镇及农村传播,在同一地区,城镇发病率高于农村;及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周期性,间隔多年后疫情集中的区域相同或相近。
  有季节性特点:发病季节与伊蚊密度、雨量有关。气温高而潮湿亚热带地区伊蚊常年繁殖,全年均可发病,流行高峰与雨季一致,从时间分布上1~6月散发,为输入期;7~12月为流行期,8~10月为高峰期。如为输入性传播,则发病高峰依赖输入时间而转移;有其突然性和自限性,DF流行突然发生,发病疫情与输入口岸流行程度相关;本土病例与输入极可能出现交叉感染,造成遏止的困难;DF在缺乏免疫力的地区往往发生暴发流行,迅速广泛传播,地方性流行区取决于流行强度的累积[3]。一个地区大流行后,虽然有媒介等流行因素依然存在,但一定时期内也极少再有发病,此现象称自限性。
  DF依然流行原因:主要是人对此病易感,尤其是少年儿童;由于经济发展,城市化步伐加快,人口快速增长,国际旅游流动人口增多,引起输入性病例增多;CO2排放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夏秋季变得越来越热,间歇性雨季雨量增加,从而蚊媒数量增加,导致繁殖扩散速度更快、范围更广,而延长每一季的传染期;加上本地DF病种传播出现变化而攀升,及防治方法有待于改善,尤其是地区间的合作问题,造成DF流行病因的国际化。
  由于DHF/DSS防治较困难,加之DV有4个血清型,目前尚无成熟疫苗上市。根据其流行病学特点,及东南亚国家的防治经验,伊蚊感染DV后终身携带并经卵传代,应做到消灭蚊媒滋生地,将其密度控制在不引起流行范围内为最有效策略;其次密切注意境外疫情,加强疫区流动人员观察,新发疫点的患者住院隔离,从病日起不少于6 d,隔离室应有防蚊设施,接触者要进行15 d的医学观察,积极治疗现症患者,争取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就地治疗,防止疫情蔓延;加强疫区群众自我防护及医护工作者DF知识培训,提高全民防范意识。
3 参考文献
[1] 罗会明,何剑峰.广东省1990年~2000年登革热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2(1):66.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3.
[3] 张复春,陈燕青,卢业成,等.广州市2002年~2003年1032例登革热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8(1):29.

上一篇:羊水Ⅲ度污染新生儿早期洗胃对喂养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小儿呼吸道疾病早期征兆和诊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