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脐炎的预防与护理论文(共2篇)
第1篇:探讨不同脐部护理法对预防新生儿脐炎的价值
脐炎是围产儿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脐部炎性反应的总称,通常由脐部护理不当或院内感染引发。以厌氧菌为主的病原微生物通过新生儿脐断端入侵感染引发炎性反应,严重时甚至可导致败血症,危害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因此,做好正确的新生儿脐部护理对于预防新生儿脐炎的发生相当关键。本文回顾了2010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正常分娩的250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不同的脐部护理方法,通过比较两组新生儿脐部护理效果,探讨不同脐部护理法对预防新生儿脐炎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50例新生儿,均经阴道或剖宫产正常分娩,无宫内感染,其中男119例,女131例,足月儿236例,早产儿14例,Apgar评分均多8分,体重均多2500g。随机将其分为I组和n组,各125例,给予不同的脐部护理法,两组新生儿在性别、胎龄、Apgar评分及体重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脐部护理方法:断脐,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即用5%聚维酮碘消毒脐部皮肤,脐带根部用气门芯结扎,在距结扎处左右剪断脐带,并挤尽残留血液,脐带断面用5%碘伏消毒,残端用无菌纱布覆盖,每次沐浴后I组新生儿,给予5%碘伏消毒脐部皮肤,包括脐根、脐带残端及脐轮周围,24h后完全暴露脐部;n组新生儿,给予75%乙醇消毒脐部皮肤,24h后完全暴露脐部,48h后根据新生儿脐带干枯程度,行二次断脐,注意气门芯要离开脐带根部受压处2,操作人员用左手上提牵引线,在与腹壁呈30°左右的角度按顺时针方向剪除脐带残端,消毒脐部皮肤后,贴上脐贴,24h后暴露脐部。
评价方法:本组采用护理人员评价和家属评价的综合评价法,新生儿住院期内由护理人员根据其脐带、脐窝及脐周皮肤情况评价,出院后,由家属根据护理人员教授的检查方法评价,并通过电话或复诊告知护理人员,由护理人员记录整理总结,并实施综合评价。
1.3统计学处理:对资料实施统计,并用SPSS1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数据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的方法,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n组新生儿行二次断脐处理后,相较于I组新生儿,其脐带平均脱落时间短,脐部出血和脐炎的发生情况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二次断脐护理可以有效地减少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发生率。3讨论为新生儿断脐后,脐带残端为开放性创口,其内原本血运丰富,停止供应一段时间后,脐带逐渐干枯、硬化,最后自然脱落,脱落时间一般在7d左右,创口愈合一般在10~14d左右3。脱落过程常伴有少量胶质分泌物,易滋生以厌氧菌为主的病原菌,引发脐部感染。因此护理时要注意保证脐部干燥,及时清除脐部分泌物和消毒,以减少脐部感染的发生率。
新生儿通常仅住院5d左右,出院时部分新生儿的脐带未能完全脱落,因此,家庭护理很重要,护理人员应对新生儿家属实施健康教育和护理指导,告知家属重视脐部护理,定期消毒,勤换尿布,沐浴时注意,嘱咐家属若发现脐部出现红肿,脓性分泌物、渗血等情况,或15d后脐带仍未自然脱落,应及时就医,避免并发脐部感染,甚至更为严重的疾病。
本组研究发现,I组新生儿并发脐部出血和脐炎情况较多,因为该组用5%碘伏为新生儿消毒,碘虽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可有效抑制细菌的繁殖,但其同时具有较强的保湿作用,不利于脐部干燥,易致脐部渗血,诱发脐部感染。n组仅有1例新生儿因家属护理不当引发轻度脐炎,该组用75%乙醇为新生儿消毒脐部,乙醇易挥发,可保证脐部干燥,而结合二次断脐可有效的减少脐带的自然脱落时间,减少脐部出血和脐炎的并发情况(P<〇.〇5)。但要注意时间应选在新生儿出生后1~2d左右,视脐带的干枯情况而定,若选在24h前,脐带潮湿,未完全干枯,且血管闭塞不完全,导致剪脐后,残端渗血,加剧细菌繁殖;若超过48h,脐带完全干燥,并开始出现硬化,断脐时,操作人员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剪脐位置的控制也很重要,要注意避免气门芯结扎位置过高6,导致脐留过长,增加剪脐难度;剪脐要细致彻底,防止残端遗留过多,或并发出血,加剧发生脐部感染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新生儿脐部护理在传统的护理基础上,可加入二次断脐护理,可以明显改善脐部护理效果,减少脐带的自然脱落时间,减少脐部出血和脐炎的并发情况,降低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张国英(广东省深圳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广东深圳518020)
第2篇:新生儿脐炎中二次断脐护理的应用
新生儿脐炎是因为断脐时或出生后处理不当,或在脐血管留置导管时被细菌污染,细菌侵入脐带残端感染?繁殖所导致的急性炎症如果未得到及时处理,或者处理方式不恰当,会导致新生儿严重感染,可以引起腹膜炎或败血症,严重威胁新生儿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新生儿的脐部处理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有研究表明:二次断脐可以减少新生儿脐炎的发生,笔者对2011年5月一2012年5月出生的新生儿采用二次断脐的方法处理脐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5月一2012年5月180例新生儿为观察组,均为足月产儿,其中男婴102例,女婴78例;新生儿Apgai?评分8~1吩,体质量同时选择2010年4月一2011年4月168例足月产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其中男婴93例,女婴75例;新生儿Apgai?评分8~10分,体质量100g两组母亲均无孕产期并发症两组新生儿性别、体质量?Apgai评分、母亲孕产期情况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观察组180例新生儿采用二次断脐法,即在新生儿娩出后用气门芯结扎脐带,在保留脐带残端处剪断脐带并挤出残血,于新生儿出生后24~48h沐浴后在无菌技术操作下,在结扎下方进行二次断脐,首先应用75%乙醇进行脐根部及周围皮肤的消毒,再逐次剪去残留脐带,剪完再次消毒包扎,直至愈合。对照组168例新生儿采用传统的常规气门芯摘脐法,在新生儿断脐后1~2min消毒,用气门芯结扎,于结扎部位以上0.5cm处剪断脐带,消毒脐带断面,用无菌纱布进行包扎,加压12~24h,每天无菌消毒脐带残端,无菌包扎然后再待其自行脱落。
1.3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比较两组新生儿脐部出血脐炎发生以及脐部愈合时间第一,脐部出血:指脐带残端渗血浸润纱布或更多。第二,脐炎:轻度指脐轮与周围皮肤轻度红肿,伴有少量浆液性脓性分泌物;重度指脐轮及周围皮肤明显红肿发硬,伴较多脓性分泌物,或伴有全身症状第三,脐部愈合:指局部干燥,无红肿,无异味,残端为上皮覆盖。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两组新生儿脐部出血率和脐炎发生率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X检验;两组脐部愈合时间以-士s表示,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新生儿脐部出血脐炎发生以及脐部愈合时间的比较见表1观察组脐部出血率、脐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脐部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新生儿脐部是细菌容易入侵的特殊感染部位,如果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恰当易导致脐部出血和脐部感染,继而发生新生儿脐炎,甚至引起新生儿腹膜炎,严重者发展为败血症,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
因此,新生儿脐带的处理一直遵循稳妥止血,预防感染,促进脐带残端尽早脱落的原则[3]新生儿自娩出之时起20~24h脐带基本无菌[4],随着时间的延长,细菌感染的机会増大,感染的细菌种类也増多,常见的有链球藤葡萄球藤大肠杆菌等。而二次剪脐法对脐带进行二次剪断,认为阻断脐带坏死脱落过程,无需等待脐带残端自然脱落,可以缩短脐带的愈合时间,减少自然脱落过程中分泌物的分泌,阻断细菌侵袭的危险,降低脐带感染和脐炎的发生率。
有研究表明,二次剪脐的最佳时间为生后,但是,由于新生儿个体的差异性,再加上以往的临床经验,并非所有新生儿均能单纯以时间作为二次剪脐的唯一标准,应根据新生儿脐部的临床表现来确定每例新生儿的二次断脐时间,应以脐部周围局部干燥为准。另外,有研究表明,二次断脐后脐带出血的发生率降低,仅为0.5%,出血减少,使得细菌感染的危险性减少也是其中一项影响因素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脐部出血率脐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脐部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以往文献报道一致说明二次断脐确能减少新生儿脐带感染,降低新生儿脐炎发生率。
值得注意的是,二次断脐前务必与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并做好健康宣教,向其说明二次断脐的意义和重要丨性断脐操作前务必详细评估脐部残端及周围皮肤是否干燥,必要时可适当延迟,但一定要让家属知情。二次断脐后尽量避免新生儿哭闹,防止腹压升高引起创面渗血,务必保持脐部及其周围皮肤干燥。
作者:唐学敏(攀枝花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攀枝花617068)
上一篇:预防新生儿呛奶的论文(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