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中医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文献分析

发布时间:2023-12-11 23:43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多发性抽动症采用中医疗法治疗文献情况。方法文献来源于万方、维普、知网数据库,关键词或题名限定为“抽动症”,检索时间限定为2007年1月~2016年7月,文摘为“疗效”或“治疗”,了解中医治疗本病概况。结果共574篇初选文献,将非中医疗法、综述格式、个案报告、经验总结类文章剔除,共获取合格文献236篇。依据治法进行分类,其中内外合治41篇,占17.4%;辨证论治等内治法132篇,占55.9%;耳压、针灸等外治法63篇,占26.7%。164篇有效率≥90%,占69.5%。其中内外合治法总有效率≥90%共36篇,占87.8%;外治法共43篇,占68.3%;内治法共85篇,占64.4%。结论通过分析儿童多发性抽动症采用中医治疗的文献可见,运用中医疗法治疗本病临床效果良好,可显著改善患儿预后,对保障其远期生活质量价值显著。


  【关键词】中医疗法;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文献分析


  【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18..02


  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神经精神慢性障碍性疾病,以儿童时期多见,临床特征为各种发声障碍及肌肉无意识反复抽动,可同时有强迫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问题伴发[1]。常有异常秽语及仰颈摇头、眨眼皱眉等行为。若未及时开展有效治疗,易严重影响儿童的心智发育。中医药用于治疗本病疗效确切,本次研究就近十年采用中医方案对本病治疗的文献进行汇总,分析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筛选文献


  文献来源于万方、维普、知网数据库,关键词或题名限定为“抽动症”,检索时间限定为2007年1月~2016年7月,文摘为“疗效”或“治疗”。


  1.2纳入标准


  在2007年1月~2016年7月发表文献;运用中医疗法治疗,如针灸、中药等;观察效果类文章。


  1.3排除标准


  (1)理论研究类;(2)综述格式;(3)个案报告;(4)经验总结。


  1.4分析方法


  经对全文阅读,对文献年份、患儿数、临床总有效率、针刺取穴、辨证用药等信息获取,在Excel工作表录入,对各部分数据获取结果分析。


  2结果


  2.1筛选结果


  共574篇初选文献,将非中医疗法、综述格式、个案报告、经验总结类文章剔除,共获取合格文献236篇。依据治法进行分类,其中内外合治41篇,占17.4%;辨证论治等内治法132篇,占55.9%;耳压、针灸等外治法63篇,占26.7%。


  2.2文献情况


  236篇合格文献中,设对照研究治疗组患儿共10550例,其中未提及性别872例,男7051例,女2627例。依据中医疗法分类,其中内外合治1502例,占14.2%;外治法2748例,占26.0%;内治法6300例,占59.7%,表明内治法对多发性抽动症治疗偏多。统计总有效率情况,164篇有效率≥90%,占69.5%。其中内外合治法总有效率≥90%共36篇,占87.8%;外治法共43篇,占68.3%;内治法共85篇,占64.4%。


  2.3中医内治用药规律


  236篇文献中,共150篇涉及方剂配伍,其中汤剂治疗134篇,占89.3%,其他为颗粒剂、浓缩液等剂型。通过阅读文献,本病最常见证型为痰热内扰、肝风内动,治疗以化痰开窍、平肝熄风为主。共涉及药物108种,使用白芍文献数为104篇,占69.3%;钩藤106篇,占70.7%,为应用最多药物。


  2.4中医外治选穴规律


  涉及针刺疗法共80篇,耳穴贴压疗法16篇,其他还包括穴位注射、推拿、拔罐等。针灸主穴选太冲穴、风池、百会,配穴依据病发部位选地仓、印堂、迎香等,同时取五脏俞穴配合治疗。


  3讨论


  儿童及青少年为多发性抽动症好发群体,患儿表现为伴有不自主动作,如摇头、抽搐、耸肩、皱眉及不自主发声等。中医认为,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在病发初期,病机以实证为主,随着病程迁延,病机向虚证转化,肝脾肾不足为本,风火痰湿为标,临床采用脏腑辨证与八纲辨证结合,基本治疗原则为平肝熄风[2]。西医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发病类型对治疗方法选择,包括心理治疗和常规药物治疗等。相较西医,中医在对本病治疗时,更具针对性,在实际操作时,临床可依据个体差异行方药加减及辨证施治。


  总结各文献,针对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各医家辨证分型以阴虚风动、肝风内动、脾虚肝旺、痰火内扰为主,依据患儿病情或诊治经验不同,在选取药物时各有侧重[3]。分析方剂药物发现,熄风止痉药使用频次最多,其他为清热、平肝潜阳、补益、健脾、安神等药[4]。因中医将抽动症归属于“肝风”、“慢惊风”范畴,故对其治疗时,多以治风为纲。用药中僵蚕、钩藤、全蝎、天麻归肝经,为对惊风之症治疗良药,可发挥熄风止痉功效;白芍平抑肝阳,有较高的用药频次。小儿脾常呈不足显示,易生痰液,进而使心神受扰,抽动症的病发与痰有密切相关性,需用健脾化痰之药治疗。依据证型不同,可选取清热、养血、补益、安神等药物配伍,起标本同治之效[5]。


  此类疾病在古代多重视运用灸法,可针灸并用,目前多用针刺。临床除辨证选穴外,再取足三里穴补益,可发挥理想成效。在外治法对抽动症治疗的文献中,不管是头针、体针及耳压、灸法等,均可发挥理想效果。部分病例应用内外合治方案,相较单一疗法,总有效率居更高水平。本次研究中,164篇有效率≥90%,占69.5%。其中内外合治法总有效率≥90%共36篇,占87.8%;外治法共43篇,占68.3%;内治法共85篇,占64.4%。故针对临床收治的抽动症患儿,采用外治法与辨证用药配合治疗的方案,可取得较佳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儿童多发性抽动症采用中医治疗的文献可见,运用中医疗法治疗本病临床效果良好,可显著改善患儿预后,对保障其远期生活质量价值显著。本文来自《中医文献》杂志

上一篇:关于早期新生儿危重呼吸病诊断思维模式的思考

下一篇:儿科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的应用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