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月~6岁小儿贫血发生率的原因分析
小儿贫血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由多种原因所致的综合症状, 其主要指外周血中红细胞或者血红蛋白的含量不足[1]。贫血不仅能够引起小儿食欲减退、面色苍白、肝脾肿大等消化系统和造血系统的改变, 还会引起神经精神方面的变化, 对小儿智力的发育有所影响。如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 可严重威胁到患儿的生命健康, 因此, 科学有效的针对贫血的患儿进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2]。在本次研究中, 对本地区小儿贫血状况进行调查, 检测当地6个月~6岁4347例患儿的外周血血红蛋白含量, 从而研究小儿贫血的发生率和贫血原因,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10月三角镇12家托幼机构体检及儿保门诊就诊的6个月~6岁小儿4347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4347例研究者中, 男2485例, 女1862例, 6个月~<1岁387例(男208例, 女179例), 1~<3岁1832例(男1024例, 女808例), 3~6岁2128例(男1253例, 女875例)。各年龄段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参加本次研究的4347例患儿进行外周血血红蛋白检测, 由专业的检验医师进行左手无名指针刺取血, 检查内容包括: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平均容积以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后计算贫血发生率, 随后对诊断为贫血的患儿进行问卷调查从而分析贫血的病因。问卷内容具体包括4部分:贫血患儿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家长因素(喂养人文化程度、母孕期有无贫血)、小儿喂养情况(添加辅食情况、有无偏食)、生活环境(家庭状况、是否托幼)。
1. 3 诊断标准 根据WHO推荐的诊断标准, 6个月~6岁者血红蛋白(HB)的低限值为110 g/L, HB<110 g/L即可诊断为贫血。具体分度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儿科学》第7版的分度标准, ①正常值下限~90 g/L者为轻度;②89 g/L~60 g/L者为中度;③59 g/L~30 g/L者为重度;④<30 g/L者为极重度。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l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贫血发生率 参加本次调查的4347例小儿中有251例诊断为贫血, 贫血的发生率为5.77%。其中男139例, 女112例。轻度贫血237例, 中度14例, 无重度贫血。年龄分段:6个月~<1岁109例, 男61例(中度6例), 女48例(中度4例);1~<3岁85例, 男46例(中度2例), 女39例(中度1例);3~6岁57例, 男31例(中度1例), 女26例。
2. 2 贫血原因分析
2. 2. 1 贫血与年龄的关系 对不同年龄段儿童贫血情况进行分析, 其中6个月~1岁最高, 为28.17﹪, 其次是1~3岁, 贫血率为4.64﹪, 3~6岁, 贫血率为2.68﹪, 各年龄段贫血发生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2 贫血与性别的关系 参加本次调查的4347例患儿中男2485例, 占57.16%;女1862例, 占42.83%;共有251例诊断为贫血, 其中男139例, 占55.37%;女112例, 占44.62%。男性儿童贫血率略高于女性儿童,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2. 3 贫血与喂养人文化程度的关系 251例诊断为贫血的患儿中, 喂养人初中以下学历98人, 占39.04%;喂养人高中学历人87, 占34.66%;喂养人大专以上学历66人, 占26.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2. 4 贫血与添加辅食的关系 对251例诊断为贫血患儿的辅食添加情况进行分析, 发现230例(91.63%)贫血者未及时添加辅食, 仅有21例(8.37%)贫血者及时添加辅食。见表2。
2. 2. 5 贫血与偏食的关系 对251例诊断为贫血患儿的日常饮食情况进行分析, 发现218例(86.85%)贫血者偏食, 仅有33例(13.15%)贫血者不偏食。见表3。
2. 2. 6 贫血与托管的关系 参加本次调查的4347例患儿中, 托幼2779例(2~6岁), 贫血63例, 贫血率2.27%;居家881例(2~6岁), 贫血31例, 贫血率3.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虽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饮食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但饮食结构却愈加不合理, 贫血的发生率依然居高不下, 尤其是小儿贫血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而目前国内小儿贫血的发生率在各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其发病的原因也呈现多样化。贫血发病率与父母的文化水平、地区的生活水平、饮食习惯、自然环境、人群构成等存在着很大的因果关系和差异。贵州盘县患儿贫血率为14.39%[3]。辽宁省大连市6个月~5岁儿童贫血检出率为8.29﹪, 不同年龄组贫血检出率有差异, 其中6个月~1岁最高, 为18.64﹪, 其次是1~2岁, 贫血率为13.3%[4]。如果小儿贫血没有及时得到治疗, 不仅会影响患儿消化系统和造血系统的功能, 还会引起神经精神方面的变化, 对小儿智力的发育有所影响, 因此, 科学有效地治疗小儿贫血尤为重要。在本次研究中, 本地区6个月~6岁小儿贫血发生率为5.77%, 其中6个月~ <1岁最高, 为28.17﹪, 其次是1~<3岁, 贫血率为4.64﹪;3~6岁, 贫血率为2.68﹪。1岁内的小儿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这段时间内小儿生长发育较快, 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较大, 一旦营养供应不足, 特别是铁摄入不足, 极易造成小儿贫血。近年来研究发现母孕期有无贫血与小儿贫血有直接的关系, 往往由于胎儿从母体摄取的铁含量不足, 导致出生后6个月~<1岁的小儿贫血率较高, 如果这段时间进行及时的纠正治疗, 可降低贫血症状。其次, 喂养人和文化程度与家庭状况也直接影响着小儿贫血, 缺乏基础的健康知识以及家庭条件的不足, 使得喂养人不具有为小儿提供合理饮食的意识。针对这一现象必须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 提高素质。小儿在母乳喂养期以及断奶期对各种元素的需求量极大, 往往是单纯的母乳喂养所不能够提供的, 因此及时科学的辅助饮食对于降低贫血有很大帮助, 其次要严格控制偏食, 尽量做到饮食的全方位。小儿贫血与小儿的年龄、性别、家长因素以及小儿喂养情况有直接的关系, 研究发现偏食和未及时添加辅食为贫血的主要原因。230例(91.63%)贫血者未及时添加辅食, 仅有21例(8.37%)贫血者及时添加辅食。218例(86.85%)贫血者偏食, 仅有33例(13.15%)贫血者不偏。
地中海贫血在广东亦较多见, 本次贫血患儿不包括已经基因确诊的地中海贫血者。但部分患儿存在营养性贫血合并地中海贫血的情况, 有必要作进一步的基因检测及铁生化指标的测定。
在本次研究中, 4347例小儿中有251例诊断为贫血, 贫血的发生率为5.77%, 低于我国最近一次调查的5岁以下儿童贫血发生率。根据本次调查显示的贫血原因, 本地区积极应对, 制定干预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具体包括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人口素质, 提倡合理的小儿饮食, 避免偏食和辅食添加不及时, 针对已出现贫血的患儿进行及早治疗。
参考文献
[1] 陈云辉, 余晟, 邢绍鑫.铁之缘片治疗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效果观察.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7):96.
[2] 叶碧清, 李贤芬, 陈稀, 等.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分析及护理.全科护理, 2011, 9(17):1525-1526.
[3] 冯齐林.贵州盘县地区小儿贫血情况调查及分析.中外妇儿健康, 2011, 8(19):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