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痛经的疗效分析
痛经为妇科疾病之一,主要发病于女性月经前后或行 经期间,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均可发病,分为原发性痛经 与继发性痛经两种。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下腹 胀痛、四肢冰凉,甚至出现呕吐、进食困难、晕厥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目前临床常用西医治疗,如 激素、手术、止痛、解痉、镇痛[2]等,虽有一定疗效,但胃 肠道反应、易成瘾等副作用较大,治标不治本。近些年, 有研究表明中医对痛经具有独特的优势,标本兼治、缓解 疼痛、缩短病程、费用适中,易被患者接受。我院采取中 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痛经患者219例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 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2月我院妇科收治的痛经 患者219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7〜39岁,平均年龄 (22.13±1.22)岁;病史2〜11年;未婚101例,已婚118例,不孕不育19例;所有患者超声检查双侧附件及子宫无异常 现象,排除子宫内膜脱垂者,且均符合痛经临床诊断标 准。中医辨证分型,其中肝郁气滞型36例,胞脉失养、冲 任虚寒型45例,气虚脾弱型39例,气血不足、冲任虚衰型 52例,湿热下注型47例。将其随机分为结合组110例和西医 组109例,两组临床症状、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05)。
1.2 方法
1.2.1西医治疗消炎痛24.5 mg,3次/d,连续服用3天;布洛芬(前列 腺素合成抑制剂)350.5 mg,3次/d,或酮洛芬30 mg,每天 口服,均于月经来潮时服用,连续服用3天。
1.2.2中医治疗疏经止痛汤辩证加减,水煎服,1剂/d,于经期前5天 服药,连续服用7天。药方组成:乌药9 g,延胡索14 g,当 归9 g,五灵脂15 g,炒蒲黄14 g,甘草7 g,炮姜11 g,白芍 21 g,川芎9 g,川楝子9 g,香附10 g。辨证加减:肝郁气 滞,去除炮姜、川芎,加柴胡10 g,枳实9 g,制没药7 g, 乌药7 g;胞脉失养、冲任虚寒,去除炒蒲黄、香附,加小 茴香9 g,葫芦巴10 g,桂枝7 g;气虚脾弱,去除川芎,加【文章编号】ISSN.2095-8803.2015.09.080.02谷芽19 g,陈皮7 g,党参16 g;肝肾亏虚,去除炮姜、川 芎、乌药、香附,加女贞子16 g,制香附10 g,续断20 g, 菟丝子14 g,旱莲草15 g;气血不足、冲任虚衰,去除炒蒲 黄、香附,加大枣3粒,党参14 g,茯苓9 g;湿热下注, 去除炮姜、香附、乌药,加黄柏11 g,车前子9 g,川牛膝 10 g,苍术 11 g。
1.3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患者月经按时来潮,腰部酸痛、恶心呕吐、下 腹疼痛症状消失,无其他不适感,工作学习恢复正常;显 效:患者月经来潮时,腰部酸痛、恶心呕吐、疼痛症状明 显减轻或仅有不适感,工作学习基本无影响;无效:患者 月经来潮时疼痛症状明显,并伴有严重恶心、呕吐,难以 维持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1.4 统计学方法本文相关数据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 数资料采用/检验,计量资料采用f检验,以P<0.05为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合组的临床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医组,两 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05)。见表1。
3讨论
痛经指妇女行经前后下腹坠痛,临床症状表现为全身 倦怠、腰部酸痛,严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对日常生活与 工作带来严重影响。中西医结合治疗痛经,为标本兼治之 措。中医认为痛经应辨证加减治疗,肝郁气滞型,应以疏 肝理气[4]、化瘀调经为主;胞脉失养、冲任虚寒型,应以 散瘀调经止痛、温肾暖宫为主;气虚脾弱、冲任受阻型, 应以温中散寒、益气健脾为主;肝肾亏虚型,应以补养经血、补益肝肾为主;冲任虚衰、气血不足型,主要补气养 血;对湿热下注型,以清热利湿为主。
本文疏经止痛汤中乌药具有加速血液循环'促使局部 血管扩张,肌肉疼痛痉挛缓和的作用;香附可调经止血、 疏肝理气、镇痛抗炎,缓解子宫张力情况;川楝子能兴奋 肠管平滑肌、促使括约肌松弛,增加平滑肌的收缩力与 张力;当归主要用于活血止痛、补血调经,具有消炎、镇 痛、镇静的功效;川芎祛风止痛、活血行气,可加强子宫 收缩功能;白芍柔肝止痛、补血敛阴,有效抑制子宫平滑 肌;蒲黄可改善微循环、兴奋离体子宫、提高机体耐氧能 力。诸药联合具有养血之痛、调经活血、疏肝理气的功 效,缓解不通则痛、经脉不通的症状。本次研究表明, 中西医结合治疗痛经,临床治愈率与总有效率高于单纯 西医治疗。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痛经,协同作用较好,标本兼治,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