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人工流产术后疼痛减轻的效果的实证
【摘要】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应用于减轻人工流产术患者术后疼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本院确诊为宫内早孕且自愿要求行人工流产术孕妇17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8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护理干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等级、心率及血压变化幅度、睡眠质量。结果:予以不同方案护理后,研究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定为0级、Ⅰ级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术前与术后第2天的血压、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化幅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24 h与术后48 h的Q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应用于行人工流产术患者,能够相应降低患者的疼痛等级,稳定患者术后的心率与血压,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 人工流产; 护理干预; 术后疼痛; 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9-0077-02
本研究主要对172例确诊为宫内早孕且自愿要求行人工流产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本院确诊为宫内早孕且自愿要求行人工流产术孕妇17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86例。对照组年龄20~36岁,平均(26.35±0.43)岁,孕龄42~73 d,平均(56.32±4.52)d,孕次1~3次,平均(2.33±0.92)次,术前妊娠囊长径(15.63~35.72)mm,平均(28.86±3.25)mm,手术时间3~7 min,平均(5.23±1.67)min;研究组年龄21~37岁,平均(26.53±0.63)岁,孕龄40~71 d,平均(54.23±4.25)d,孕次1~3次,平均(2.13±0.95)次,术前妊娠囊长径(15.36~35.27)mm,平均(26.88±3.57)mm,手术时间3~8 min,平均(5.63±1.76)min。其中已婚97例,未婚75例。两组患者年龄、孕龄、孕次与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经抽静脉血查促绒毛膜性腺激素、B超、尿hCG定性检查诊断为宫内早孕[1]。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人工流产适应证;均行静脉麻醉且均在麻醉显效后行常规人工流产术;均签署治疗和护理方案的知情同。排除标准:行无痛人工流产术者;盆腔手术史者;慢性基础性疾病者;器质性疾病者;精神和心理疾病者;理解和意识不清晰者;不配合治疗和护理方案实施者。
1.4 护理
两组患者手术均由门诊高年资医师进行人工流产手术,在围手术期给予不同干预措施,干预时间均为患者入院时到术后48 h。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入院后对患者行手术相关知识统一宣教,术后疼痛采用常规止痛法。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1)术前心理干预:未婚初孕患者给予单独心理疏导,减轻由害羞、恐惧、自卑等不良情绪引发的心理负担;已婚患者依据患者个性化心理需求给予手术成功案例分享,避孕知识教育,平衡患者的忧虑与恐惧心理状态。(2)术中环境干预:指导患者选取较舒适体位,播放舒缓轻松的音乐或谈论患者感兴趣话题营造轻松愉快的手术氛围,转移患者注意力,相应提高患者手术中的配合度。(3)术后行为干预:室内温度应保持24 ℃~26 ℃,湿度在60%~70%;术后1~2 d由专业护理人员给予腹部抚触(10~30次/d);疼痛较敏感患者采用普林格尔治疗仪,选择人工流产术后的程序,逐渐将能量增大至适宜状态,持续20 min。
1.5 效果评价标准
观察患者心率、血压变化幅度;采用WHO疼痛分级法并Mutteetr法评估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3-4]。采用睡眠质量评分表(QS)评估患者睡眠质量[5]。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疼痛程度评定情况
予以不同方案护理后,研究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定为0级、Ⅰ级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Ⅱ级、Ⅲ级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评定情况 例(%)
组别 0级 Ⅰ级 Ⅱ级 Ⅲ级
对照组(n=86) 5(5.81) 32(37.21) 41(47.67) 8(9.30)
研究组(n=86) 27(31.40) 50(58.14) 9(10.47) 0
2.2 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第2天的血压、心率变化幅度情况
予以不同方案护理后,研究组患者术前与术后第2天的血压、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化幅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第2天的血压、心率变化幅度比较
组别 心率变化幅度(次/min) 收缩压变化幅度(mm Hg) 舒张压变化幅度(mm Hg)
对照组(n=86) 23.96±1.75 27.35±1.38 18.53±1.32
研究组(n=86) 14.39±1.24 10.87±0.72 7.23±0.67
2.3 两组患者不同时段QS评分情况
予以不同方案护理后,两组患者术后24 h与术后48 h的QS评分较入院时均有明显下降,且研究组术后24 h与术后48 h的Q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同时段QS评分情况比较 分
组别 入院时 术后24 h 术后48 h
对照组(n=86) 8.59±0.83 6.95±0.76 5.65±0.71
研究组(n=86) 8.61±0.73 5.96±0.67 4.83±0.75
3 讨论
人工流产手术作为终止妊娠的主要方法,是避孕失败后的补救措施之一,由于其侵入式手术特点,手术者术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手术应激反应,处理不当易出现影响手术顺利进行的不良现象(如无意识的躁动、麻醉药物失效等),在加大术中风险的同时相应提高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6-7]。人工流产术后疼痛多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