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手术选择连续硬膜外麻醉和蛛网膜下腔麻醉
摘 要:目的:探讨连续硬膜外和蛛网膜下腔麻醉在产科手术中的效果。方法:本样本回顾分析剖宫产手术使用蛛网膜下腔阻滞与连续硬膜外阻滞的230例产妇临床资料。结果:两组麻醉平面、术后阻滞平面消退、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变化、术后疼痛开始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从用药到开始手术时间、手术操作引起疼痛的病例数、术后恶心、呕吐人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蛛网膜下腔麻醉比连续硬膜外阻滞简单、起效快、术中舒适、术后镇痛良好,是较理想的产科麻醉方法。
关键词:产科;蛛网膜下腔阻滞;连续硬膜外阻滞
产科手术以剖宫产为主,直接关系着产妇和胎儿,麻醉非常重要,要求麻醉诱导迅速、效果确切、肌肉松弛。连续硬膜外麻醉是产科常用的麻醉方式,具有镇痛效果好、麻醉阻滞平面易于控制、对宫缩无明显抑制的优点,但置管时容易出现损伤血管,增加麻药入血的毒性反应的几率;且硬膜外管可能偏向一侧,造成手术时不全阻滞或再次穿刺可能。而腰麻具有起效快、阻滞完全、肌松效果好的优点,本文回顾分析贵州省贵阳市金阳医院麻醉科2009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剖宫产手术使用蛛网膜下腔阻滞与连续硬膜外阻滞的23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剖宫产手术的患者230例,ASAⅠ~Ⅱ级,年龄19~39岁,平均25.5岁,平均体重67 kg,身高为158 cm。其中瘢痕子宫56例,羊水过少28例,臀位43例,活跃期停滞7例,持续性枕横位96例。无椎管内麻醉禁忌证;无高血压、子痫前期、糖尿病及严重心、肺、肝肾功能异常疾患。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5例,观察组为蛛网膜下腔阻滞组,对照组为连续硬膜外组。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患者入室开放静脉,输平衡液1 500~2 000 ml。常规3 L/min面罩吸氧,连接监测仪。观察组:25 G腰麻针置入硬膜外针,穿刺L3~4穿破硬脊膜、蛛网膜,到达蛛网膜下腔,有脑脊液流出,注入局麻药(0.25%布比卡因3 ml+50%葡萄糖溶液0.3 ml +吗啡0.2 mg)入蛛网膜下腔,产妇身高>160 cm注布比卡因10 mg,身高<160 cm者注药7.5 mg。对照组:患者穿刺L2~3硬膜外间隙,18 G硬膜外针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向头端置管4 cm,局麻药为2%利多卡因,先用4 mL试验剂量观察5 min,无腰麻迹象,再追加剂量6~8 mL。维持麻醉平面在T6水平以下,如血压下降平均动脉压下降达基础的15%用麻黄素l0 mg静推。术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产妇不适指标、术后疼痛开始时间、术后72 h内并发症。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最高麻醉平面均为T4、术后2 h阻滞平面消退T12、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观察组从用药到开始手术时间、手术操作引起疼痛主诉的病例数、术后发生恶心、呕吐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观察组术后疼痛开始时间(9.5±6)h与对照组的(9±2)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477,P>0.05)。
表1 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疼痛感觉 、 恶心呕吐比较(n=115)
组别 | 麻醉起效时间 | 疼痛感觉例数(%) | 恶心呕吐例数(%) |
观察组 对照组 t或χ2值 P值 | 11.5±4.0 20.6±4.2 16.825 <0.01 | 25(21.74) 60(52.17) 22.86 <0.01 | 7(6.09) 32(27.83) 19.30 <0.01 |
剖宫产术麻醉要求对母体安全、无痛、胎儿抑制小。连续硬膜外麻醉具有止痛效果可靠,腹肌松弛,麻醉平面易控制,对胎儿呼吸循环无不良影响、可解除宫缩痛,又无明显抑制的优点。同时也有麻醉不完全、牵拉反应、血压下降以至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等不良反应。因为5%的患者可能出现阻滞不全,麻醉效果不完善,骶神经阻滞不全时会导致术中盆腔操作牵拉不适,常需通过药物的镇静和抑制内脏牵拉反射作用,使反应减轻[1]。另有文献也证实连续硬膜外阻滞失败率和阻滞不全发生率较高,在剖宫产患者中可高达25%以上[2],在仰卧位容易压迫孕妇下腔静脉,阻碍血流回心,使血压降低。给予子宫左移,解除下腔静脉压迫后可好转。麻醉前首先快速输入500 ml液体,血管收缩剂选用对子宫血流量影响小的麻黄素,失血以补血为主,多项措施可有效防止血压降低[3]。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起效快、阻滞完全、局麻药量少、肌松好的优点,本资料两组产妇最高麻醉平面、术后2 h阻滞平面消退、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变化、术后疼痛开始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从用药到开始手术时间、手术操作引起疼痛主诉的病例数、术后发生恶心、呕吐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蛛网膜下腔麻醉比连续硬膜外阻滞简单、起效快、对生理干扰小、术中舒适、术后镇痛良好,对母婴无明显负面影响,是较理想的产科麻醉方法。
4 参考文献
[1] 刘娟娟.小剂量氯胺酮在剖宫产中的应用[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5,11(2):59.
[2] 应焕业,刘 珏,范青萍.剖宫产手术麻醉方法的选择[J].实用临床医学,2006,7(6):111.
[3] 张兰梅,戴顺芳,潘丽莹.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术中低血压的预防和护理[J].现代医院,2005,5(8):95.
上一篇:丙泊芬联合米索前列醇用于人工流产
下一篇:22例妇科术后感染病例分析
热门论文
- 产科手术选择连续硬膜外麻醉和蛛网膜下腔麻醉
- 单侧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老
- 剖宫产术后168例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与硬膜外麻
- 硬膜外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在骨科手术应用中的
-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在子宫良性疾
- 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在胸部手术临床应用
- 小剂量腰麻加持续硬膜外麻醉在高龄患者下肢手
- SLIPA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胸腔镜肺大泡手术中的
-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腔内泌尿外科微
- 单侧轻比重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在高龄换髋手术
- 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126例分析
- 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与单纯全身麻醉在开胸
- 对60例剖宫产患者术后进行硬膜外麻醉与腰麻镇痛
- 单次硬膜外麻醉在小儿脐部以下手术的效果观察
- 134例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