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例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反应及护理对策
摘要:目的:探讨80例脑卒中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对策。方法:通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及采用我科自行设计的问卷表对80例患者心理状态进行了评估,护理效果应根据患者的情绪变化,对治疗护理的配合及家属是否支持等情况来判断。结果:通过量表及问卷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进行针对性的护理。结论:良好的护理干预可使患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从而达到尽快好转康复的目的。
关键词:脑卒中 心理反应 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111-02
脑卒中(stroke)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一组急性脑血管疾病,是指由于脑动脉系统病变引起的急性脑血管破裂或闭塞,导致局部或全脑神经功能障碍,通常指包括脑出血、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老龄化,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发病率约为210/10万,我国现有脑卒中患者600万,生存者中病残率高达70%—80%,生活不能自理,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1],患者易出现烦躁,障碍抑郁等心理变化,这些因素对疾病转归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面对疾病的态度,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促进健康、恢复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都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介绍护理人员针对中风患者不同的心理反应进行心理护理的作用。
1 临床资料
80例患者均为2007年1月至2008年8月我科收治患者。男52例,女28例,平均住院日2M,最长6M,最短1M。脑梗塞12例,脑出血4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5例,年龄最大86岁,最小23岁,平均年龄64岁。入院时神志全清醒。
2 方法
通过访谈法、观察法[2],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3]及采用我科自行设计的问卷表对80例患者心理状态进行了评估,护理效果应根据患者的情绪变化,对治疗护理的配合及家属是否支持等情况来判断。
3 结果
通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80例脑卒中患者的测试,抑郁检出率达41—33%。因此,对脑卒中患者不能只偏重于偏瘫肢体的药物治疗,还要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护理。
4 心理问题
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也是以的发育为基础。在一切疾病的恢复中,心理因素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发生脑血管,由于生理的、社会的、经济的多种因素,可引起病人一系列变化,在疾病康复的自始自终,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心理康复与神经功能密切相关,互相促进[4]。
4.1 早期。此期大部分患者表现为焦虑不安、恐惧、易激动,性格也由温柔变得急躁,急切需要知道病情及预后,希望得到及时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小部分患者由于突然发病,精神受到巨大打击,失去战胜疾病的勇气,悲观失望,精神萎靡,性格也由刚强变得脆弱,暴露出绝望心理,个别曾经甚至有轻生的念头。
4.1.1 恐惧心态。脑卒中患者具有起病急骤、病死率和致残率高的特点,其幸存者可以遗有意识、感觉障碍、瘫痪、失语、吞咽困难、共济失调和痴呆等症。一般来说,在急性期后约有3/4的患者丧失生活劳动能力,需人照顾,因此神志清醒者产生一种恐惧心理,认为自己死期将至,精神紧张,睡眠欠佳。
4.1.2 悲观心态。患者瘫痪在床,活动受限,要人服侍,担心久之遭家人嫌弃,产生悲观消极心态,不配合甚至拒绝治疗。个别患者有自杀倾向。
4.1.3 急躁心态。由于病程长,恢复慢,有些患者总觉得医护人员打针、发药慢,对恢复期的语言及肢体训练缺乏信心。
4.1.4 孤癖抑郁心态。此病恢复慢,愈后差,少数患者表现闷闷不乐,对周围反应冷漠,对治疗缺乏信心,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4.2 恢复期。患者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病情逐渐恢复,对康复充满希望,急切盼望病情能尽快痊愈。但当瘫痪的肢体功能恢复到一定程度,失语患者开始有含糊不清的言语,恢复速度开始减慢或停止,患者的情绪会再度低落,重新失去信心,表现为忧郁、急躁、自卑,甚至拒绝治疗。此外,在急性期一切由护理人员帮助,患者产生依赖心理,进入恢复期后,尽管某些神经功能逐渐恢复,也不愿意活动。
5 心理护理
正确分析和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护理人员从提高自身素质、服务质量入手,与患者心理沟通,使患者振作精神,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疾病康复的重要因素;开展心理护理不仅有效地控制心理因素的不良影响,而且能够摆脱药物所无法医治的痛苦,得到全身心的康复;心理护理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向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治疗的一部分;不良心理状态是脑血管疾病的促发因素,尽早消除不良隐患,对脑血管疾病的康复与减少复发率都大有裨益。
5.1 早期。此期患者心理护理的重点是尽可能使患者稳定情绪,平安渡过急性期。改变患者焦虑不安或悲观绝望的不平衡心理,帮助患者在信念上由绝望变为希望,在意志上由懦弱变为坚强,在情绪上由紧张、易激动变为稳定。因而要求要有良好、舒适的治疗护理环境,病房空间设置要和谐、轻松,物品干净,摆放整齐、协调,使患者心情舒畅,精神宽松。医护人员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动作轻柔,尊重患者人格,同情他们的疾苦,关心他们的生活,用恰当的语言介绍病情,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失语或不肯说话的患者,应仔细观察他们的表情、手势,准确判断患者的意愿并做好针对性护理。可安排家属陪伴,责任护士应和家属紧密配此外还需医生的紧密配合,如保护性医疗制度、有力的治疗措施是很重要的。在脑血管意外的急性期,多数患者表现为头晕、头痛等脑水肿症状。此时应及时给20%甘露醇脱水,必要时加小剂量镇静剂减轻头痛,可使患者感到疾病短时内有好转,情绪易稳定下来。
5.2 恢复期。此期必须使患者树立信心,了解疾病能治愈,但治疗时间长。应以高度的责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急躁,不厌烦,精心护理。另外,对有依赖心理的患者,要向他们讲明器官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可介绍已愈患者的例子,取得信任,使其重新积极配合,持之以恒进行康复治疗。如有1例脑血栓形成患
者,经治疗20多天瘫痪肢体功能仍未恢复,遂产生悲观厌世心理。经加强心理护理,反复讲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和肢体功能恢复的可能性后,在家属的积极配合下,使患者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克服自卑和依赖心理,积极锻炼,50d后患肢肌力达Ⅳ级,能独自行走,胜任一般家务劳动。鼓舞患者多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家庭活动,对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以鼓励,教育患者重新建立病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内容,根据自己的文化素质、体力培养自己的爱好,展开新的生活,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鼓励患者参加文娱活动,增加其对生活的乐趣,分散他们对疾病的不良情绪和注意力。
6 结论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护理具有明显的专科特点,系统细致的心理护理正逐步受到卫生界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事实表明,患者及家属只有不断地通过参与护理决策的制订和实施才能保证自尊心不受损,保持正常的心理活动,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在做好治疗、护理的同时,认真开展健康宣教,使患者对疾病持有正确的态度,在日常的接触过程中充分地尊重患者,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鼓励他们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应在和家属接触的过程中经常汇报病情,相互沟通,共同合作,营造一种良好的气氛使患者真正感受蓟关心、关爱。人文关怀和针对性的治疗有机结合,使心理障碍患者达到平衡,使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大多得以恢复,有效地提高了治疗效果,必要的护理干预可使患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从而达到尽快好转康复的目的,同时也大大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吴军,王彤,王楚怀.脑卒中心理护理[J].康复护理学,2006,6(1),170-172
[2] 王拥军,周筠,赵琨.脑卒中的心理评定[J].卒中单元,2004,6(1)388-390
[3] 王拥军,周筠,赵琨.心理测量法[J].卒中单元,2004,6(1)390
[4] 王拥军,周筠,赵琨.脑卒中患者心理护理[J].卒中单元,2004,6(1)446 合,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以解除患者的心理恐惧与不安,使患者有安全感。杜绝在患者面前谈论与病情有关的刺激性言论,严禁对患者传达不利于心理方面的家庭及工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