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调查分

发布时间:2015-10-05 14:18

【摘要】: 目的 评价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观察2组治疗2周后的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电图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在治疗2周后,治疗组及对照组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5%%和60%,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发生猝死。结论 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可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
  【关键词】:红花黄色素注射液;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容易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和急性心肌梗死。我院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取得较好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根据《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和治疗建议》的诊断标准1,本研究选取2011年8月-2012年4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病人40例,排除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及Ⅲ-Ⅳ级心功能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治疗前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治疗组: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对照组:仅接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硝酸酯类等药物。
  1.3.1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均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检。治疗2周后观察2组:①心绞痛发作次数及发作缓解所需时间;②心电图变化;③药物不良反应
  1.3.2 疗效判断标准2 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较用药前减少80%以上,静息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或硝酸酯类药物用量较前减少50%-80%,静息心电图倒置T波变浅达50%以上或相关导联ST段改善达达50%以上,T波由平坦转变为直立;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或硝酸酯类药物用量较前减少在50%以下,心电图较前无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两组患者均完成了2周的治疗。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统计并进行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未出现恶心、头痛、眩晕等不良反应,且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情变化快极易反复,常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的先兆,是心血管的急重症。其主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出血及继发血栓形成,引起管腔狭窄或栓塞从而导致心肌缺氧3。降低心肌耗氧、增加冠状动脉供血是药物治疗的关键。
  中医学中心绞痛为“胸痹”,是由于气阴两虚、瘀血内阻心脉所致。治疗宜活血化瘀及止痛通络。红花黄色素具有活血化瘀,通畅血脉的作用。最近研究表明,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降低血液黏滞度、改善心肌血流灌注,减少心肌耗氧4
  本研究显示,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能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无严重不良反应。但由于本次研究治疗组样本量小,且治疗时间有限,因此,尚需大规模的长时间研究验证。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0-401.
  [2] 孙学枝,王秀萍,华新东,等. 灯盏生脉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6例疗效观察. 广东医学, 2011, 32(21):2858-2859.
  [3] Braunwald E. Unstable angina and non-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2, 185(9):924-932. 
  [4] 周松晶,李玉玲,黄东勉. 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8例疗效观察. 海南医学,2011, 22(20): 63-64.

本文转自健康必读,版权归作者和原杂志所有,仅供参考,如需删除,请联系QQ712086967。

上一篇:降浊颗粒对慢性肾衰竭大鼠肾组织纤维连接蛋白

下一篇:血液透析中失血的多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