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气道咳嗽综合征风痰恋肺证中医药临床治疗观
摘 要:目的:探索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中医诊治方药;方法: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鼻源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60例风痰恋肺证患者进行中西医治疗对比; 结论:疏风通窍、宣肺化痰基本方对风痰恋肺证UACS患者疗效显著。
关键词:慢性咳嗽;上气道咳嗽综合征;风痰恋肺证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CAS)[1],是指由于鼻部疾病引起分泌物倒流鼻后和咽喉等部位,刺激咳嗽感受器,导致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2009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制定了《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版),明确了UACS为慢性咳嗽病因的主要因素之一。祖国医学没有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的病名,但据其临床特点:咳嗽、鼻塞、鼻痒、涕多、咽痒等症,多相当于中医“久嗽”、“鼻窒”、“鼻渊”等范畴;笔者于2009年在导师史锁芳教授的指导下对江苏省中医院门诊和病房200例UACS患者着重开展了其中医证治相关方面的研究,并对其进行中医证型分布特征观察,并对其占重要比例的风痰恋肺证[4]进行了中西医治疗对比,现将具体结果详述如下:
1.临床资料
1.1病例来源和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为2007年3月-2009年3月间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呼吸科病房及呼吸专科门诊病人。
符合纳入病例标准的研究对象共200例[2],统一进行辨证分型,并从符合风痰恋肺证的76名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风痰恋肺证患者按简单随机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比例1:1。治疗组30例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18-64岁,平均(37.73±12.01)岁,病程14-80周,平均(42.60±19.90)周,治疗前症状和体征积分9-20分,平均(15.83±2.56)分;对照组30例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18-65岁,平均(38.83±11.68)岁,病程16-84周,平均(43.67±19.85)周,治疗前症状和体征积分9-19分,平均(15.40±2.59)分。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2005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制定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3]之诊断标准。
1.2.2 中医辨证标准
由于目前尚缺乏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慢性咳嗽中医辨证的统一标准,我们结合临床观察,参照《新世纪高等教育中医内科教材》、《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25)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1-94)中咳嗽相关证型标准及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临床特点制定:其中风痰恋肺证 (1)主要症候:①咳嗽②咯痰③鼻塞、鼻涕、鼻后滴流感;(2)次要症候:①咽痒②频繁清嗓③咽喉粘液附着感;(3)舌象:薄或腻;(4)脉象:浮滑;(5)证型确定:符合主症+3次症,或主症+2次症+舌象,主症+1次症+脉象即可诊断。
2. 研究方法
将辨证属风痰恋肺证[2]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取如下治疗方案:
(1)治疗组:疏风通窍、宣肺化痰基本方:辛夷10g、麻黄4g、杏仁10g、桔梗5g、炙甘草5g、射干10g、前胡10g、僵蚕10g、浙贝母10g、炙蜈蚣3g、蛤壳15g;并根据患者痰的性状、鼻部症状及舌苔、脉象等临证加减,加减方为:①若兼鼻痒、喷嚏、清水多涕,加用细辛3g、苏叶10g、;②兼流脓涕、咯吐黄稠痰、舌苔黄,加鱼腥草30g、桑皮15g;③见咽喉干燥、口干、痰少质粘如丝、舌苔薄干,脉细数,加南沙参12g、玄参10g。上药均由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房提供,经药剂科鉴定均为纯正药材,制作过程符合要求,上药由该院中药煎药室采用智控煎药机ZKJ-1A10代煎,每包加水500ml煎至150ml,日服2次。(2)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滴鼻灵滴鼻液(含麻黄碱)滴鼻腔,每日三次,酮替芬(富马酸氯马斯汀),1mg口服,每日1次。
治疗组和对照组疗程均为14天,疗程结束时通过对症状、主观感觉和局部体征的分级量化分析选取了咳嗽、咯痰、鼻塞、喷嚏、流涕、鼻后滴流感、咽痒、咽部异物感、咽部体征共9个中医症状及局部体征作为本对照试验的观察指标,按照症状和体征的严重程度分为“无、轻、中、重”4个等级,并分别相应以“0分,1分,2分,3分”计算来量化积分,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评价一次。
2.1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为四级:(1)临床控制: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2)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3)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4)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证候积分减少%=(治疗前证候积分一治疗后证候积分)÷治疗前证候积分×100%。
2.2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患者年龄、性别等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两组患者病程采用(±s)表示,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同一组资料治疗前后总积分比较和两组间治疗后总积分、各症状积分比较用配对t检验。 P<0.05为明显性差异,P<0.01为显著性差异,P>0.05为无显著性差异。
3. 结果
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30例患者中临床控制4例,临床控制率13.33%,对照组临床控制1例数,临床控制率3.33%;治疗组治疗后显效13例,显效率43.33%,对照组治疗后显效6例,显效率20.00%;治疗组治疗后有效12例,有效率40.00%,对照组治疗后有效率17例,有效率56.67%;治疗组治疗后无效1例,无效率3.33%,对照组治疗后无效6例,无效率20.00%;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与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相比,经统计学分析,有明显性差异(P<0.05)。
两组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总积分、症状积分减少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性(P<0.01),治疗组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总积分改善率与对照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性(P<0.01)。(见表1-4)
表1-4 两组治疗前后积分变化比较分析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积分 | 治疗后积分 | 症状积分减少(%) |
治疗组 | 30 | 15.83±2.56 | 5.50±3.41△* | 66.13±19.55* |
对照组 | 30 | 15.40±2.59 | 8.23±3.40△ | 47.43±19.43 |
注:t检验,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的治疗后比较*P<0.01。
治疗组治疗后患者咳嗽、咯痰、咽痒、咽部异物感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咽部体征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5)
表1-5 两组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变化比较(±s)
观察项目 | 治疗组(n=30) | 对照组(n=30)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咳嗽 | 2.03±0.41 | 0.60±0.68△* | 1.97±0.41 | 1.20±0.55△ |
咯痰 | 1.90±0.31 | 0.43±0.68△* | 1.97±0.18 | 1.00±0.64△ |
鼻塞 | 1.50±0.73 | 0.47±0.63△ | 1.17±0.65 | 0.50±0.57△ |
喷嚏 | 1.57±0.50 | 0.47±0.51△ | 1.47±0.73 | 0.63±0.49△ |
流涕 | 1.87±0.68 | 0.63±0.49△ | 1.77±0.68 | 0.87±0.68△ |
鼻后滴流感 | 1.93±0.69 | 0.60±0.56△ | 1.90±0.66 | 0.90±0.61△ |
咽痒 | 1.27±0.69 | 0.43±0.50△* | 1.33±0.55 | 0.87±0.57 |
咽部异物感 | 1.93±0.25 | 0.90±0.71△* | 1.97±0.18 | 1.33±0.61 |
咽部体征 | 1.83±0.38 | 0.97±0.32△** | 1.87±0.35 | 0.93±0.37△ |
4.体会
《灵枢·本脏》“凡外因百病之袭人,必先于表。表气壮则卫固荣守,邪由何入”,《阴阳应象大论》篇曰“肺主皮毛……肺主鼻……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变动为咳”,表明外邪袭肺两条途径,或先侵及鼻窍而后传至于肺,或从皮毛侵入,本征乃鼻窍初感于风寒、风湿等外邪,鼻窍不利,肺气壅遏不宣,宣肃、布津失常,鼻涕、咯痰,反复刺激,咽喉不利,痰湿阻滞,留着浸泽,久结不解,则可出现咽痒不适、咽喉部黏液附着感、频繁清嗓,风痰伏肺、鼻咽不利,风痰不去,肺络不清则咳嗽、咳痰不止,由此造成病久反复难愈之势。
疏风通窍、宣肺化痰方采用疏风通窍、宣肺化痰为其基本治法,方中:辛荑、麻黄祛风通窍、宣达肺气,桔梗、僵蚕利咽散结、化痰宣肺共为君药;前胡、杏仁宣肺降气化痰,浙贝母、射干化痰散结利咽共为臣药;灸蜈蚣息风解痉止咳,蛤壳咸寒软坚、化痰镇咳,桑白皮清泻肺热,兼顾鼻渊喉蛾郁热,共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胃、调和诸药,与桔梗相配组成甘桔汤清利咽喉。诸药同用,共奏祛风通窍、利咽化痰、宣达肺气之功,充分发挥中医“同病异治”治疗特色,及中医整体治疗观。本次临床研究即是对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病因病机的探讨,亦是对其中医诊疗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上一篇:癌因性疲乏的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