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与进展

发布时间:2015-11-04 09:55

摘 要:目的:观察应用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探讨中医中药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的治疗进展。方法:将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入住我院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9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为48例。实验组接受中医辨证施治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采用美沙拉嗪结合地塞米松灌肠常规疗法。比较两组治疗2个月后的临床症状、肠镜结果及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实验组采用治疗方案后的总体有效率95.8%,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8%,对照组的总体有效率88.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病人采用中药治疗方案比常规西医治疗的效果显著,疗效有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药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主要累计结肠粘膜及粘膜下层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主要症状表现为腹泻、腹痛及粘液脓血便,结肠镜表现主要为粘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目前认为这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包括环境、遗传、感染和免疫。西医治疗本病主要采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疗效可以肯定但仍存在很多弊端,如副作用大且不可逆、长期维持治疗后依从性下降导致病情反复且恶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随机选择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入住我院的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96例,年龄范围设定为18~50岁,平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病人48例。实验组患者男28例,女20例,平均年龄为38.72岁,病程3个月~12年。对照组患者男28例,女20例,平均年龄为38.54岁,病程3个月~11年。实验组、对照组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两组患者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实验组接受中医辨证施治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
1.2.1.1中医辨证施治疗法:根据卫生部1995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本病定为湿热内蕴型、气滞血瘀型、脾胃虚弱型和阴血亏虚型,根据患者具体不同的临床表现进行辨证分析:①湿热内蕴型:多见,发病急,发热,腹痛腹泻严重,里急后重,便后痛减,舌红苔,脉数。治疗宜采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主要采用白头翁汤加减。方中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治痢为君;黄连、黄柏、秦皮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臣。四味合用,可以加强清热止痢之功。久泻不止者加用乌梅、诃子;痛甚加用延胡索、川楝子;里急后重甚者加用广木香、白芍。②气滞血瘀型:症见腹胀腹鸣拒按,泻下不爽,少腹下坠,苔白,脉弦涩。治疗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主要采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活血散瘀,养血调经;小茴、干姜、官桂散寒通阳,温暖冲任;蒲黄、五灵脂、延胡索、没药活血祛瘀,散结定痛。更随症加减,以白芍缓急止痛、木香行气导滞。③脾胃虚弱型:症见腹泻时发时作,发作时大便糖稀,纳差,薄白苔,脉细弱。方用参苓白术散。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配伍山药、莲子肉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并用白扁豆、薏苡以健脾渗湿,更用砂仁醒牌和胃,行气化滞,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使脾气健运,湿邪得去。④阴血亏虚型:痢下赤白,或下粘液脓血,腹中隐痛,舌暗红舌边有瘀斑,脉涩。主要采用生脉散加减。方中人参甘温,益元气,生津液,麦门冬甘寒养阴清热,人参、麦冬合用,则益气养阴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温,生津止渴,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敛阴止汗,使气充脉复。便血者加白芨、仙鹤草、侧柏叶;纳差者加用砂仁、山楂;兼外感者加用神曲、藿香。临床治疗中对病人辩证分型需要综合考虑,用药注意个体化原则,剂量药物随症加减。
1.2.1.2中药保留灌肠疗法:组方主要以祛湿化浊、调理脾胃为本,行气活血、收涩止血。主要采用黄连清热燥湿调气血,白芨收敛止血抗溃疡,地榆炭、焦山楂清大肠热收敛止血,白芍养血敛阴增强免疫力,白头翁凉血止痢抗炎等药剂随症加减,煎汤约200ml,分早、晚两次保留灌肠。
1.2.2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美沙拉嗪,4g/d,分4次口服,同时结合地塞米松保留灌肠。
1.2.3效果评价:①无效:临床症状和肠镜检查等无改善或无明显改善。②好转:临床症状减轻、肠镜检查、肠粘膜病变较前明显改善,大便常规检查有少量红、白细胞。③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肠镜检查、肠粘膜检查恢复正常。④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良反应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头痛等;另一类属于过敏,如皮疹、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等。
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设检验标准为a=0.05,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实验组总计治愈和好转的病例数大于对照组的病例数,表明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具体见表1

组别

例数

治愈

好转

无效

总体有效率

实验组

48

18

29

1

97.9%

对照组

48

11

29

8

83.3%

两组相比,P值<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实验组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数,表明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具体见表2。

组别

例数

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数

不良反应发生率

实验组

48

1

2.08%

对照组

48

6

12.5%

P值

 

 

<0.05


 3.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科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其病程绵延,病情轻重不一而且容易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UC在中医学中归属于“泄泻”、“痢疾”、“肠癖”等范畴,通过中医药学来充分发挥其整体上进行辨证论治的独特方法可以在治疗UC有所突破。本次实验中,我们针对个体进行辨证,采取同病异治,随症加减,同时采用内服加灌肠综合治疗,让药物可以同时直接作用于病灶,促进溃疡面愈合。相比对照组服用西药治疗,实验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97.9%,而对照组总体有效率为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临床发现西医治疗仍存有不可回避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次实验中可以发现,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8%,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说明采取中医药物治疗后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而且中药价格低廉,患者的依从性可以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尽管从实验中可以看出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而且近几年中药制剂的发展迅速,方便病人长期服用药物,优势明显。但是目前针对UC的辨证分类依然较为混乱,尚未形成公众认可的有确切疗效的辩证方法和方药。
   参考文献
[1]王继英,于淑英,孙昱,周长江等.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临床研究,2011,6(6):1673-5552
[2]张勇,耿云涛等. 中药保留灌肠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 中国中医药,2010,24(138):1672-2779

上一篇:视神经脊髓炎康复期的护理体会

下一篇:静脉肾盂造影过敏患者的急救与临床护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