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护理体会

发布时间:2015-11-09 10:30

摘 要:

关键词:再生障碍;贫血;观察与护理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于多种原因所引起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减少和(或)异常,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一个综合征。本病以青壮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再障临床特征以进行性贫血、出血和继发性感染为主要表现。原发性再障病因未明,目前推测可能与缺造血干细胞和自身免疫有关,引起继发性再障的致病因素中,以药物、化学物理因素和病毒感染较为常见[1]。选取2010年2月~2010年7月江苏省灌云县小伊乡卫生院收治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13例,通过加强用药和护理,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3例患者均为2010年2月~2010年7月入住我院的病例。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19~62岁。其中急性型(SAA-Ⅰ型)8例,慢性恶化加重型(SAA-Ⅱ型)5例。病程2~16个月。治疗前白细胞计数(0.5~2.8)×109/L,平均1.6×109/L,血红蛋白33.5~72.6 g/L,平均52.2 g/L,血小板计数(8~59.6)×109/L,平均21.3×109/L。
  临床表现:急性再障起病急、进展快,常有严重的皮肤黏膜出血。口腔血泡,呼吸道消化道出血常见,半数以上有颅内出血。多种病菌均可引起感染,以革兰染色阴性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除皮肤、黏膜感染外,肺部感染常见,常引起败血症,出现高热或超高热。慢性再障起病缓、进展慢,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仅限于皮肤、黏膜。感染多见于上呼吸道,内脏出血及严重感染少见,个别病例可发生急性变,出现急性再障的表现[2-3]。
2 护理措施
2.1  改善缺氧,提高活动耐力: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采取下列相应护理措施:①急性患者需卧床休息,可减少内脏出血;慢性型轻、中度贫血者应适当休息,避免劳累,减低氧耗;病情稳定后,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日常生活计划,指导患者适度活动;②观察患者对活动耐力的生理耐受情况,及时指导患者休息或调整活动量;③输血或输红细胞以及给予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药物,改善缺氧,提高耐力。
2.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措施:①严密监测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低于20×109/L的患者应卧床休息,禁止头部剧烈活动,以防颅内出血;②观察患者神志、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一旦发现头痛、呕吐、视力模糊、意识障碍等颅内出血征兆,应立即置患者于平卧位,头部置冰袋或冰帽,高流量吸氧,保持呼吸道畅通,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用药处理;③输新鲜血或输浓缩血小板悬液有较好的止血效果,对严重贫血者应当注意输血速度宜慢,输入量1 ml/(kg·h),以防心力衰竭。2.3  用药治疗和护理:①所有病例均应用了甲基氢化泼尼松1 000 mg/d,加入1 00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3天剂量减半,2周内减至60 mg/d后停药或改用泼尼松口服,再逐步减量至停药。促粒细胞生长因子300 μg/d静脉滴注,连续4~8周,康力龙4~12 mg/d,口服3~12个月,贫血严重(Hb≤50 g/L)或出血严重(Plt≤20×109/L)者不定期输入新鲜全血,部分患者输入血小板悬液;②急性型患者常用免疫抵制剂,如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和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等,其不良反应是超敏反应、血清病(猩红热样皮疹、关节痛、发热等)和出血加重,用药期间应予以保护性隔离,加强支持疗法,防止出血及感染,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注意将抢救设备与药品置于备用状态,以便患者发生过敏时及时抢救;③漫性患者多用雄激素治疗,如丙酸睾丸酮、司坦唑、达那唑、去羟甲基睾丸酮(大力补)等。雄激素治疗3~6个月后见效,故应鼓励患者坚持完成疗程。雄激素长期使用可出现须毛增多、痤疮、女性闭经及男性化、肝损害、浮肿等不良反应,应加强观察。丙酸睾丸酮为油剂,注射局部不易吸收,常可形成硬块,甚至发生无菌性坏死,故需深部缓慢分层注射,并注意轮换注射部位;④对发生出血的患者,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做好以下护理工作:皮肤、黏膜、牙龈出血,13例患者均有皮肤紫癜、牙龈渗血或鼻衄,交待患者平时使用软毛牙刷和清洁棉棒清洁口腔,有齿龈出血时予以冷盐水漱口,鼻衄轻者予以消毒棉球填塞,重者予以碘仿纱条填塞止血;颅内出血,1例53岁女性患者,治疗第8天外周血象及临床症状已有所改善,当天大便后突然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模糊,血压升高,继而转为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立即将患者取平卧位,予以吸氧,头部冰枕,静脉快速滴入脱水剂,输入血小板悬液及止血、镇静等一系列抢救措施,患者最终脱险;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出血,治疗期间有1例患者出现胸痛、气促、咯血,量约100 ml,即取头低足高位,头偏一侧,以利血块咳出,防窒息。1例SAA患者伴有消化道出血,均出现腹痛、呕血、便血或黑便。医生严密监测患者血压、脉搏的变化及出血的量、颜色、性质,并做好记录,及时建立静脉通道,予以止血、输入新鲜全血等处理,上述症状控制。
3 参考文献
[1] 张于宏.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药物治疗[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7,18(4):171.
[2] 孔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
[3] 李心天.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观察与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1):32.

上一篇:ICU危重患者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护理探讨

下一篇:36例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