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护理体会

发布时间:2015-11-13 09:38

摘 要:目的:探讨分析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护理的措施。方法:对300例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采取综合型护理措施,术前分别给予调整饮食、心理,术后给予生命体征的护理、饮食护理、以及并发症的护理等。结果:300例患者疗效良好,均顺利出院。结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护理配合,可以使患者以最佳身心态面对手术,手术前充分准备、手术后合理护理,因此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护理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是肝胆外科常见的一项微创技术,它同传统的开放性术式比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瘢痕小等优点[1]。精心的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基础和保障,可以降低患者对手术负性心理状态等而引起的负面效应。2004年4月~2009年9月为300例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腹腔镜治疗300例,其中男160例,女140例;年龄20~82岁,平均56岁。其中胆囊结石246例,胆囊息肉54例。
2 术前护理
2.1  术前检查及皮肤护理:包括B超、胸透、心电图、血常规、血型、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液生化等项目;术前戒烟、洗澡,并以乙醇或松节油擦洗脐部,注意防止擦伤,清洗后用碘伏做消毒处理。
  2.2  心理护理:主要是稳定患者的情绪,使其更好的配合手术,给患者做好术前教育,消除患者的顾虑,给予心理疏导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专业的护理技术及良好的态度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消除患者的不安紧张心理,保持情绪稳定。
  2.3  饮食护理:术前1 d进少量无渣饮食,禁产气食物,如牛奶、豆浆等,少量多餐,以减少腹胀,择期手术者必要时术前可服缓泻剂。术前6~8 h禁饮水。术前晚予清洁灌肠,术晨留置胃管。
3 术后护理
  3.1  生命体征的护理:了解患者神志是否清楚、呼吸是否平稳,呼吸、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是否正常。麻醉未清醒前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做好护理记录。
  3.2  引流管道护理:保持引流管通畅,并进行双固定,防止扭曲、受压和堵塞。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质。按时更换引流袋,倾倒引流液时注意无菌操作,引流液面不可高于腹部切口平面,防止逆行感染。
  3.3  切口护理:术后严密观察腹壁穿刺口有无渗血、渗液及胆汁外溢情况及程度,及时更换敷料以防止切口感染。当患者出现切口疼痛时应注意观察疼痛部位及性质,排除并发症后,可遵医嘱给予止痛药,并给予心理安慰和护理。
  3.4  饮食与活动:一般术后6 h即可进食,有恶心、呕吐等不适者,先流质饮食,术后第1天可进半流质饮食。避免进食豆类、牛奶等产气食物以防止术后肠胀气。术后 4~6 h可协助患者取半卧位,可在床上翻身,并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术后第1天开始下床活动,可减少肠粘连的发生。
3.5  并发症护理
  3.5.1 恶心、呕吐:比较常见,主要见于麻醉药的使用及术中二氧化碳的灌注等引起,引导患者做深呼吸,分散注意力,要密切观察患者呕吐时防止胃管脱出及呕吐物引起窒息,呕吐严重者可用止吐药。
  3.5.2 腹腔出血:严密观察胃管引流液性质及切口有无渗血、渗液,注意观察患者面色、腹痛、腹胀情况、引流液的颜色,并注意有无休克症状,如发生,安慰患者,忌慌张,及时报告医师,采取补救措施。
  3.5.3 腹腔感染:常见与胆汁漏入腹腔、出血、术中损伤腹内脏器等。术后应密切注意观察体温变化,腹部体征。如患者出现高热、腹痛,应考虑到是腹腔内感染,遵医嘱治疗并做好护理。
  3.6 康复护理:患者出院时给予讲解出院药物的用法及用量,出院后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及剧烈运动。注意调节饮食,饮食以高维生素、高蛋白、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少量多餐,忌烟、酒及辛辣刺激食物。尽量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类食物的摄入。不宜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
4 结果
    300例患者均治愈出院。住院2~4 d,平均3 d,较传统胆囊切除术住院时间缩短3~6 d。术后并发症2例,为切口脂肪液化,经治疗后痊愈。
5 讨论
  胆囊炎、 胆石症是患者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目前仍以手术为主,腹腔镜(LC)胆囊切除术因其众多优点,被广大患者所接受, 已成为胆囊结石患者的最佳选择, 此项手术也成为外科微创手术的金标准[2]。除了先进的微创技术外,与护理的充分准备,术后护理的密切观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要求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同时也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要求护理人员加强专业的护理知识,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术后密切关系,保证患者的顺利康复。
6 参考文献
  [1] 周一峰,徐  青.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87例分析[J].微创医学,2007,2(6):583.
  [2] 钱火红.内镜微创技术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7. 

上一篇:提升社区护士素质问题初探

下一篇:老年患者医院感染高危因素及其防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