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钙剂外渗的临床观察、护理及预防
摘 要:探讨新生儿钙剂静脉输入的护理措施、外渗的处理及预防。方法:对58例新生儿静脉输入钙剂的临床观察和护理。结果:钙剂外渗的发生率降低。结论:输入钙剂的新生儿减少了渗出等不良反应。
关键词:新生儿;钙剂外渗;护理;预防
新生儿低钙血症是指血钙低于1.8 mmol/L或游离钙低于0.9 mmol/L[1]。新生儿因早产、窒息、母亲糖尿病或维生素D不足等因素于生后1~2周易出现低钙血症。如不及时补钙可引起以下不良后果:轻者表现为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重者可有喉痉挛和呼吸暂停的发生。临床常用静脉输入钙剂预防和治疗新生儿低钙血症。静脉输入钙剂能迅速提高血液中的游离钙的浓度,纠正低血钙的发生,是其他补钙方法所不能替代的预防和治疗措施[2]。因钙剂为酸性大(pH=4)的高渗性液体,具有很强的组织刺激性,加之新生儿皮肤娇嫩,所以在输注时易发生渗漏,出现组织坏死等不良反应。外渗性损伤判断标准:0度:无外渗发生。1度:局部红肿、胀痛、有硬结;但无坏死和钙盐沉积;2度:局部出现水疱、皮肤基底部苍白,外渗中心出现结痂局部表皮组织坏死或钙盐沉积;3度:深部组织坏死或深部钙盐沉积,皮下组织萎缩在头皮部可出现不长头发[3]。通过连续输入钙剂患儿损伤发生率、严重程度、恢复时间及愈后结果的分析,将2007年~2009年58例输入钙剂的方法与护理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7年3月~2010年3月住院患儿静脉使用钙剂的58例,年龄1~28 d,平均14 d,其中男28例,女30例。体重1 900~5 800 g,其中54例未出现钙剂外渗现象,2例患儿发生1度外渗,1例2度外渗,1例3度外渗。
1.2 临床用钙指征:血钙低于1.8 mmol/L或游离钙低于0.9 mmol/L,或临床出现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惊厥、抽搐等症状。遵医嘱按患儿日龄和体重用10%葡萄糖酸钙注射剂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中稀释后静脉滴注,1~2次/d,3~5 d为1个疗程。
2 护理
2.1 控制滴速:遵医嘱8~10滴/min或8~10 ml/h,1~2次/d。
2.2 局部表现:因钙剂为高渗性液体故输入钙剂时穿刺部位可出现皮肤微红属正常现象,如局部皮肤出现红肿、胀痛,有硬结或水疱时应立即给与相应处理。
2.3 护理措施
2.3.1 输入钙剂尽量新建静脉通道,用对组织刺激小的液体进行穿刺(如0.9%氯化钠溶液或5%葡萄糖溶液)。
2.3.2 穿刺过程严格无菌操作,要求护士穿刺技术熟练,选择较粗,直的血管,尽量采取四肢静脉滴注,避免在头皮部穿刺,以免渗出后局部毛囊损伤;最好选用静脉留置针,可以减少钙剂外渗的发生。输钙前先抽回血,确定静脉通畅后输入,输液完毕后加少许0.9%氯化钠溶液冲洗针头,拔针后应按压穿刺点3~5 min,以免钙剂漏出血管外。
2.3.2 严格控制输入速度,每分钟不超过1 ml。
2.3.3 加强巡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出,肿胀。
2.3.4 监测心率,低于80次时立即报告医生或停止输入
2.3.5 输入时尽力使用静脉滴注,不提倡微量泵泵入。由于钙刺激性较强,患儿血管通透性大,静脉推注时冲击力大,易造成药液局部外渗;静脉滴注时,液体靠自然重力流入血管内,使药液对血管壁的冲击力小,降低了药液外渗的发生率。
3 外渗处理措施
评估损伤程度:1、2度损伤24 h内可用25%硫酸镁湿热敷或红花醇外敷。3度损伤可给予1%普鲁卡因局部封闭。本院发生的4例外渗性损伤,发生后立即停止输液给予25%硫酸镁间歇湿热敷至肿胀消退,其中3例2~3 d后患处皮肤由紫红、硬肿转为红润、有弹性;1例由于患儿循环极差造成局部毛发点状缺损。
4 预防
4.1 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输钙过程中加强巡回。
4.2 严密观察,发现异常及时上报给予相应处理、尽力将损伤减到最低,减少医患纠纷。
参考文献 :
[1] 杨云智,杨开玉,吴海容.静脉留置针在婴幼儿葡萄糖酸钙输注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13):241. [2]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9.
[3] 王冬梅.静脉注射钙剂外渗致新生儿局部坏死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5):424.
上一篇:人文关怀在妇科病房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