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明胶海绵防止肿瘤化疗病人PICC置管术后穿
【关键词】 肿瘤;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出血;吸收性明胶海绵;化疗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1]。PICC作为肿瘤病人化疗药物输入的重要手段,以其安全、使用周期长和操作维护简单而被医护人员和病人所接受,但使用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并发症,穿刺点出血是常见的并发症,较长时间出血可诱发感染,且增加病人的恐惧感。2007年12月—2009年6月我科对PICC置管后换药时穿刺点采用吸收性明胶海绵+无菌小纱布覆盖,止血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2月—2009年6月80例在我科行PICC置管接受化疗的病人,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龄26岁~80岁,平均32.8岁;胃癌13例,乳腺癌22例,肺癌18例,淋巴瘤3例,肠癌24例。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PICC管型号、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血管条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止血方法 两组病人均采用巴德PICC单腔导管置管,于置管后均用宽8 cm的弹力绷带缠绕2圈,24 h后松开。研究组: 24 h后更换敷贴时将1块吸收性明胶海绵对折加1块2 cm×2 cm无菌小纱布覆盖在以PICC穿刺点为中心的上方。对照组:常规更换敷贴时将1块2 cm×2 cm无菌小纱布覆盖在以PICC穿刺点为中心的上方。嘱两组病人1周内限制术侧肢体做剧烈运动,带管期间不提重物,观察渗血情况,必要时更换敷贴。
1.2.2 观察指标 观察病人局部渗血情况。0级:24 h内敷料有少量渗血,属正常现象;Ⅰ级:敷料有少量渗血,持续2 d或3 d;Ⅱ级:敷料有渗血持续4 d或5 d;Ⅲ级:敷料有渗血≥6 d[2]。
2 结果
表1 两组病人穿刺点出血情况比较
3 讨论
3.1 穿刺点渗血原因分析 PICC置管穿刺针头较粗,局部损伤较大;病人凝血功能欠佳;化疗后药物毒性作用致骨髓功能抑制,导致血小板低下、凝血功能障碍,有出血倾向;化疗后胃肠道反应重,出现频繁呕吐;剧烈频繁咳嗽;局部反复穿刺;穿刺点位于肘正中而肢体活动过频;穿刺后局部按压不够是造成PICC置管后穿刺点容易出血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PICC是经外周静脉的中心静脉置管,与其他大静脉置管的不同之处是从浅静脉进行穿刺,置管后血液沿着导管直接从穿刺点渗出,病人可以看见,若处理不好,会给病人造成心理压力,影响导管的使用。本研究中对照组部分病人出现局部Ⅱ级以上渗血,有的24 h内需换药2次或3次,既增加费用又达不到止血目的。
3.2 防止PICC穿刺点渗血的注意事项 置管操作前常规检验血常规和凝血功能。首选贵要静脉,次选肘正中静脉及头静脉穿刺,穿刺时避免直刺血管,以便依靠皮肤组织的收缩抑制穿刺点的渗血,应先建立约0.5 cm的皮下隧道后穿入血管壁为好。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穿刺点以肘窝正中上方或下方2 cm处为佳。穿刺争取1次穿刺成功,避免反复穿刺损伤血管。对活动受限病人,避免在受力侧及僵直、肌紧张侧穿刺,加强对置管术后活动的宣教,指导病人置管后24 h内减少置管侧肢体活动。频繁呕吐时避免穿刺侧肢体受力,配合医生给予止吐处理。剧烈频繁咳嗽时可用手指按压在穿刺点,防止因静脉压增高而渗血。凝血功能异常的病人避免穿刺后48 h内反复更换敷料,以免影响穿刺点的愈合。72 h内每次换药注意避免擦拭穿刺点结痂,预防再次诱发出血。定期复查病人血常规、凝血功能情况,对于有出血倾向的病人,可适当给予止血干预。
3.3 吸收性明胶海绵的作用 明胶海绵是一种白色或黄白色多孔的海绵状物质,不溶于水,但置于出血部位可吸收超过其重量许多倍的血液。血液进入吸收性明胶海绵孔隙后,血小板迅速破裂,释放出血小板因子,促进血液凝固;同时吸收性明胶海绵有支架作用,使血块固着于出血处而不易脱落,达到止血目的,临床常用作局部止血药物[3]。本研究表明,PICC置管后穿刺点采用吸收性明胶海绵+无菌小纱布局部止血较单纯采用无菌小纱布局部止血效果后,24 h后出血发生明显减少。
吸收性明胶海绵在防止肿瘤化疗病人PICC置管后出血中的应用,既可减轻病人PICC置管局部出血的痛苦,又能减少护士在更换敷贴花费的精力和时间,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且操作方便、显效快、无毒副反应,也可减少病人感染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邓婕,徐廷惠,李成琳,等.PICC导管在肿瘤大剂量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0,16(9):672.
[2] 顾小妹,姜燕,沈林玲.云南白药在PICC局部止血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8,4(3):69.
[3] 王艳虹.碘仿明胶海绵治疗干槽症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5):3658.
下一篇:各种敷料在预防压疮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