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临床护理教学应用问题探讨本科论文(共6篇)

发布时间:2023-12-10 11:20

 

 第1篇:中西医临床护理教学问题探讨


  1.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现状


  专业建设起步晚。中西医结合护理是护理学专业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前我国已经有十几家中医院校开设了护理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普遍脱胎于中医学专业,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偏重于医学、人文类课程较少等诸多问题。


  课程设置缺乏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缺乏论证,脱离培养目标。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开设绝大多数在中医院校,受到传统中医药学的影响,课程设置仍沿用“三段式”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由中医基础医学、西医基础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三部分组成。不同院校课程设置基本一致,缺乏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特色,与现代护理学科发展的思想和观念不相适应。


  2.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发展趋势


  目前公认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内涵标准为“系统掌握中医、西医两种医学知识与技能的中西医结合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应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顺应社会的需求,并反映时代先进水平。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应具备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社区护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初步的科研能力,沟通能力,跨文化护理能力。将中医整体观、辨证施护与西医整体护理、护理程序有机结合。辨病护理、辨症护理、辨证护理有机结合。能用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进行健康教育及咨询、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康复护理、老年护理、预防保健及家庭护理。


  课程设置理念以人为本,以需求为导向,夯实西医,融合中医,注重整体,辨证施护。课程设置改革原则课程改革在注重“三基”的同时,突出中医护理特色与优势,以整体护理为理念,重视现代护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加强人文护理知识的学习。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适应综合性医院的需求,不断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加大西医临床护理与社区护理课程比重,注重中西医结合。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开设中医护理特色课程。


  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以中西医结合内科护理学引领和整合临床护理;选取中医护理特色明显的病种,以整体护理和辨证施护理念,根据护理程序重组中西医结合护理课程内容,使中西医护理措施有效融合。加快中西医结合社区护理课程内容改革步伐,以顺应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进程。社区中西医结合护理课程内容改革可采用系统论的观点,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应遵循整体优化原则、合理组合原则、环境適应原则、动态平衡原则。


  构建中西医结合护理实践教学体系。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创新型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应研究并构建中西医结合护理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增加实践课比重,以护理程序为导向,采用情境教学、角色扮演、案例讨论、示教、模拟实训等多种先进的实践教学形式,实验与理论并进,开发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综合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加强中西医结合护理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实验、实习、网络资源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中西医结合护理能力,从而改变毕业生就业面窄,大多面向中医院的现象。


  3.在临床护理理论教学中引入辩证施护


  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特点,辩证施护从整体出发,通过“望”、“闻”、“问”、“切”,对患者的资料进行收集,并应用中医理论实施护理评估,辨病辨证,进而进行针对性的护理[1]。将中西医护理优势进行有效的结合,是目前临床疾病护理的发展趋势。经历了数千年发展的中医,具有丰富的疾病诊治以及病人养护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中医护理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护理工作。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特点,除此之外中医还十分注重进行养生护理,强调对健康人进行预防护理。中医护理观念是现代护理理论的补充,能够大幅度的提升护理质量,因此在临床护理理论教学中融人辩证施护具有深远意义。


  在护理专业中开设中医课程是医院教育中的一个亮点,是培养中西医结合型人才的重要方法,但是由于课程时间相对较短,且教师大部分只注重讲解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基本知识,对怎样将基本知识在临床中进行运用讲解较少阎。本次研究结果表明,75%的学生对中医四诊知识的掌握情况明显提升,这表明将辩证施护融人到临床护理理论教学中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相关研究表明,很多护理人员由于对中医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较差,在中医四诊能力方面极度欠缺,因此不能正确的进行辩证施护,对护理效果影响较大,因此在临床护理理论教学中引人辩证施护的相关内容很有必要。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想要有效的提升护理人员对辩证施护知识的掌握程度,在临床护理理论教学中引人辩证施护的内容是不够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独自完成对病人危及情况的处理,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独立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辩证施护教学内容能够对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进行培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增加案例分析训练,提高学生辩证施护的能力。


  传统的临床理论教学中,课程内容包含西医相关知识,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方法、诊断以及治疗与护理方法等,在进行上诉内容的讲解过程中适当的融人中医辩证施护的内容,主要有:异病同护、同病异护等。异病同护主要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因此可以选择相同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同病异护则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患者机体反应以及地区的不同,所变现的症状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护理方法也应该有所区别[3]。其次还应进行辩证施膳,主要是根据药食同源的原则,食物的温热寒凉均可以对机体的阴阳平衡进行一定的调节,合理的饮食具有强身、防病、增强免疫力的效果。


  作者:王淑丽等

  第2篇:系统教案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引言:


  临床护理教学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高质量的临床护理。多年来的临床护理教学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大量的临床护理人才,对中国的医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医学教育中,临床护理教学是重要的内容,要求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教学的系统化展开,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护理综合能力,同时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引入系统教案法,对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非常有利。


  一、临床护理教学中采用传统教案法所存在的不足


  多年来的临床护理教学中都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采用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带教。在转科之前对各个科目都进行考核,当学生的实习任务完成之后,有临床护理专业部门统一组织考核。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参加各种实践学习活动,诸如参与业务学习、临床护理科学讲座以及参与到查房工作中[1]。所有的实践学习活动都是按照规定的程序展开,教师从临床护理经验出发对学生进行指导,制定临床护理教学活动方案,并对学生进行示范操作,对学生的临床护理活动进行指导。这种教学模式很显然是以教师的教学指导为主,学生不需要思考问题,按照教师的安排接受教育,使得学生在临床护理专业的学习中缺乏主动意识,当然也难以获得良好的学习质量。


  二、临床护理教学中对系统教案法的应用


  鉴于临床护理教学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诸多的不足,将系统教案法引入到教学中有助于改善教学质量。


  (一)围绕着临床护理教学目标制定方案


  将科室教学小组组建起来,围绕着临床护理教学目标制定方案,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学科的特点,对学生的教师要做到由浅入深,提高学生对临床护理教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系统教案要从学生知识需求的角度出发,设置基础教学篇、专科教学篇、急危重症疑难问题教学篇。教学工作由资历很高、经验丰富的临床护理人员担任教学,不同的教学篇都由不同的临床护理人员担任。针对于教学工作,临床护理部门还要组织专业人士根据教学实际效果以及学生的知识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改、补充所存在的不足,经过各项审核工作之后确定教学方案。临床护理部门定期地对承担教学工作的临床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并进行考核合格之后才可以上岗。承担教学工作的临床护理人员不仅要对学生展开教学,还要对学生进行辅导,做好考试和考核工作[2]。助理工作中都存在着操作难点,为了让学生对知识产生直观的印象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承担教学工作的临床护理人员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还要进行示范,以使学生对相关的临床护理知识准确把握,操作正确。


  (二)对承担教学工作的临床护理人员要根据考核结果进行择优录用


  为了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承担教学工作的临床护理人员要经过专业培训之后接受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择优录取,以保证优秀的临床护理人员承担教学任务,而且还能够在学生中树立典范。在对学生展开教学中,对学生以考试的方式作为学习质量的衡量标准之前,需要临床护理部门对学生进行考核,做到考试与考核相结合。在教学中,还需要教学秘书辅助教学工作,使得教学与管理相结合,教师在教学中认真履行责任,学生的学习质量还会提高。


  (三)护理专业的学生每个星期都要写实习周记


  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实习期间,要求每个星期都要写实习周记,将详细的实习内容分和实习过程都如实记录下来。到周末,学生将实习周记交给承担教学工作的临床护理人员进行批改,并详细写出评语。实习周记是承担教学工作的临床护理人员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特殊交流方式,通过查看实习周记,承担教学工作的临床护理人员就可以对学生的实习态度是否端正以及在实习中的收获都有所了解,以此为依据对自己的教学指导不断地完善,以符合学生的知识需求。临床护理部门每个月都要查看学生的实习周记至少一次,以对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从事好有助于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以这种方式与学生之间互动,可以对教学模式不断地完善,对于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也可以及时地采取措施解决。事实上,承担教学工作的临床护理人员所承担的就是导师的角色。学生在学校接受在校教师的理论教学指导,进入到实习岗位之后看,承担教学工作的临床护理人员就要作为实习导师,从护理工作实践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指导,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3]。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会针对病历进行研究,甚至会参与到一些护理人员的科研项目中,结合临床护理展开研究,对护理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以学术讲座的形式展开临床护理教学


  临床护理教学要形式多样,包括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都要力求丰富,采能够对护理專业学生产生吸引力。学校可以聘请专业领域的知名人士到学校进行学术报告,也可以让接受过专业进修学习的教师开设学术讲座,让学生领略护理专业领域的前沿,特别是一些新的理论知识和新的专业技术,都可以通过学术讲座的形式传递给学生。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教学中采用系统教案法,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式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了临床护理理论知识,还能够灵活地用于实践操作中,做到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临床护理教学更为注重培养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采用系统教案是至关重要的,对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培养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宗丹

  第3篇:小儿临床护理评估的特点与技巧


  护理评估是护士有组织、有计划、连续收集护理对象资料的过程,是护理程序的第一步,也是护理程序的基础。在对小儿进行护理评估时,应了解小儿护理评估的特点,运用多方面知识,获得全面、正确的主观、客观资料,为制定护理方案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儿护理评估的特点


  注重沟通:小儿认知能力差,语言表达欠缺,在评估中沟通尤为重要,护士需采用沟通的技巧。对婴幼儿来说,护理资料的来源主要为其家属或重要关系人,护士还应注意与家长的沟通。


  动态评估:小儿疾病起病急、变化快、易反复波动。护士要加强巡视,及时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以便根据孩子的病情特点随时制定新的护理措施。


  小儿护理评估的技巧


  非语言沟通了解:小儿在6岁前语言能力差,智力发展属于皮亚杰发展论中的运筹前期,缺乏逻辑思维,尚不能对抽象事物全盘了解,无法用语言正确描述疾病症状和相关治疗需求,所以尚不能或不能完全通过语言和外界沟通,而是大多用非语言方式,也就是身体语言,如姿态、动作、面部表情、姿势改变等。这种沟通方式可以传递更多有价值的信息。首先,由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度要远远大于成年人,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极易造成患儿的紧张和恐惧感,不利于患儿配合治疗和护理,从而会影响最终的治疗效果。所以,为了尽可能减少患儿对环境的恐惧,应该做到合理布局,保证病房适宜的温湿度,可在病房墙面张贴卡通画,使患儿感觉舒适。其次,护士的仪表和举止可直接影响语言交流的效果,护士仪表要端庄、大方,服装应整洁合体,站或坐的姿势应自然文雅。护士不穿传统白大褂,而换为粉色的护士服,除特殊需要外,一般不戴口罩,与患儿保持较近的距离,采取蹲姿,眼睛与患儿的眼睛在同一水平线,经常抚摸患儿等。这些非语言的做法,都可使患儿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护士对患儿在视觉、触觉、听觉等方面共同产生刺激,会使多种器官在接收某一信息时产生共鸣。护士应特别注意在沟通过程中善于用“双眼”捕捉患儿的表情、动作,从患儿的眼神、神态、动作等方面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把握患儿内心的真实反应,为护理评估中的健康评估、疼痛评估提供参考,为制定准确的护理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语言沟通了解:根据沟通对象可分为二方面:①与患儿的沟通:小儿在6岁后逐渐能使用带有较为完整思维的语言,适合用语言沟通。在护理工作中,护士要掌握时机,主动与患儿讲话,讲话时采用双方都能懂的话语,并适当多给孩子讲有启发性、教育性和鼓励性的话语,鼓励孩子将自己的生理需求、情感及时向护士倾诉。护士应认真倾听,不要随意打断患儿的谈话,可适时帮助患儿修正话语,以获得准确的资料。在谈话中,护士应掌握语言的技巧,注意语气要亲切,不可生硬,语速不要太快,可稍有顿挫、声调,音量稍大,要注意语言富有情感、朴实诚恳,语句要清晰。同时对患儿的语言要全神贯注地倾听,耐心陪护。不能说出不恰当的保证,不要轻视患儿,要有慈爱之心,让患儿信任护士。护士应根据患儿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护理技巧:对个性比较倔强的孩子,采取比较法。沟通中宽严并济,既要让患儿感到护士和蔼可亲,又要让患儿感到护士的做法是不能改变的,可在同病室中预设一个患儿为勇敢者,好孩子,比比谁更听话。对个性比较胆怯,易悲伤的患儿,护士可采取讲解法,首先给予充分的温暖、体贴,告知住院并不可怕,解释为什么住院,用关爱之心感化患儿。在体格检查时,患儿多不配合,护士可用分散法,在操作过程中要有意分散患儿的注意力,减轻恐惧感。综上所述,如果护士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通过耐心细致地掌握患儿的情感,研究其心理特点,正确使用沟通技巧,就会获得更全面、准确的护理资料,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②与患儿父母的沟通:患儿与父母虽然是独立的个体,但护士在与患儿的沟通中,需其父母协助完成,所以与患儿父母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小儿患病,其父母常有焦虑、内疚的心理。护士要以热情、理解、关心的态度,与患儿父母传递信息,使沟通尽量在宽松融洽的环境中进行,减轻其紧张、焦虑的情绪。在与患儿父母的沟通中,尽量避免使用单一性的言语,如“是不是”“有没有”,而是使用“什么”“怎样”“你的意思是”;如要问是否有头疼,可问“是否有用手打头或摇头”;另外,还要注意身体语言,认真倾听,并用点头、微笑表示理解和赞许,必要时适当沉默,及时做出耐心的解释等。护士与患儿父母的有效沟通,有利于准确掌握患儿的情况,为护理评估中健康史的采集、家庭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抽象式沟通了解:对年龄稍大的孩子来说,为了获取更丰富的资料,可采取此沟通方法。具体以绘画作品、衣着选择、欣赏能力、游戏标志、照片等方式。如绘画,简单的涂鸦可反映患儿复杂的心理状态,护士应结合患儿的背景资料、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从而了解患儿真实的心理及对护理、治疗的需要和愿望。


  游戏沟通了解:游戏是小儿的一种交流形式,能够表达有时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意思。患儿新入院时,对所处的新环境充满戒备,很多的内心感受都不愿向护士透露,这时护士应和蔼可亲,与患儿一起观看动画片,使患儿逐渐放松,以利于护士评估患儿的生长发育水平、活动能力及情绪反应。通过了解这些内容,护士可获取患儿的身心健康资料。游戏的方式应根据心理年龄特点来选择,常用的有体育游戏、角色游戏、表演游戏和音乐游戏,由护士、患儿、患儿父母共同参与制定游戏的规则,在游戏中护士要尊重患儿的游戏方式,给予足够的时间,同时鼓励患儿正确表达害怕、焦虑和各种问题,允许患儿因压力而引起的不成熟行为。護士在游戏中注意观察患儿的一些行为:与他人的接触方式、与其他同龄儿童间的交往、其活动力和注意力、对挫折的忍受力、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了解患儿通过隐喻和象征性的游戏传递的情感、需求和困难。


  体格检查接触了解:在体格检查时,护士应微笑着呼唤患儿乳名,可以消除患儿的紧张心理,减少恐惧,取得患儿的信任和配合,并做到“两个灵活、一个突出”。体位灵活:护士做检查时尽量让患儿与亲人在一起,婴幼儿可坐或躺在父母的怀里,护士顺应患儿的体位。顺序灵活:检查时注意顺序的灵活性,容易检查的部位随时查,腹部触诊易受哭闹影响,一般在开始接受检查时进行;对患儿有刺激而患儿不易接受的部位最后查,如口腔、咽部等;疼痛的部位也应放在最后检查。重点突出:体现疾病个体特点。


  实时动态评估:小儿住院后,病情与心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护士在护理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感官或知觉获取各项资料。通过观察,护士可以获得患儿在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及时发现一些不明显的、潜在的护理问题。通过观察可以了解患儿的精神状态、皮肤的颜色、营养状态;通过手的触摸感觉皮肤的温度、湿度,脏器的大小和形状;通过听诊可以了解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情况;通过嗅觉了解患儿身体散发出的特殊气味,也会为判断病情提供资料,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的呼吸有烂苹果味。


  总之,儿科护士应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并着力提高护理质量,让患病婴幼儿早日康复。


  作者:李会芹

  第4篇: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脑出血作为临床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主要是指脑实质内部血管在非创伤性因素作用下所引发的自出血,具有发病急、致残率和病死率高等临床特征[1]。该病的治疗流程比较繁杂,涉及到的治疗时间也相对较长,对临床护理要求相对较高。传统护理模式的系统性和预见性相对较差,无法做到全面护理,护理效果不是非常理想。本次研究对于脑出血患者行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效果进行了探究,取得了理想护理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所收治的脑出血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成护理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在护理组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34~74岁,平均(65.7±1.3)岁;发病时间1~25h,平均(8.7±1.6)h;出血量10~60mL,平均(25.9±4.8)mL;其中5例小脑出血患者,4例脑叶出血患者,30例基底节区出血患者。在对照组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36~73岁,平均(65.5±1.4)岁;发病时间1~22h,平均(7.9±1.1)h;出血量9~57mL,平均(25.6±4.3)mL;其中8例小脑出血患者,7例脑叶出血患者,28例基底节区出血患者。入选标准:經临床确诊,所选患者均满足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中有关脑出血的各种规定和标准。排除标准:合并有精神障碍、心肝肾并发症、昏迷以及脑疝等疾病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发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中的全体患者均在常规护理路径的基础性行常规护理措施,护理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遵从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原则来行综合护理措施,具体护理方法与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即:(1)在充分理解国内外有关护理理念、标准、方法和治疗进度等情况的基础上,由专业人员来制定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路径表;(2)在住院之后,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必要的接待,协助患者及其家属做好相关住院的手续办理工作,耐心为患者讲解有关医院的基本情况,包括充分了解患者的各项生活习惯,对患者的各项生理和心里指标等进行仔细评估;在住院的第2天开始,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耐心地讲解有关脑出血的发病机理、治疗要点以及饮食注意事项等;要仔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和了解,确保和患者做好有效的心理沟通和护理,增进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的关系,比如协助患者进行翻身和按摩等,确保各项基础护理工作可以落实到位;在患者的病情稳定之后,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来给予患者相应的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如何接受治疗。(3)在出院之后,护理人员给予患者必要的出院指导工作,具体要帮助患者掌握基本的生活规律与复诊时间确定,最为重要的是不管在哪个护理环节,均需要严格按照所制定的路径表来开展规划化护理指导[2]。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统计软件SPSS18.0来进行处理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校验,计量资料采用t校验,以(±s)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及Barthel评分比较


  在经过临床护理之后,护理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与Barthe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具有显著性(P<0.05)


  2.2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与护理满意度比较


  在经过临床护理之后,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更高,平均住院时间更短,各指标组间差异比较具有显著性(P<0.05)


  3.结论


  近几年,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脑出血发病率不断提升,尤其是常见于老年群体,严重危及患者的身心健康。从医学角度来看,脑出血是临床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主要是指脑实质内部血管在非创伤性因素作用下所引发的自出血,具有发病急、致残率和病死率高等临床特征。该病的治疗流程比较繁杂,涉及到的治疗时间也相对较长,对临床护理要求相对较高。传统护理模式的系统性和预见性相对较差,无法做到全面护理,护理效果不是非常理想。而临床护理路径(CNP)则是指由专业的医护人员针对某种疾病所制定的一套涵盖疾病治疗、护理与康复的治疗方案,具体涵盖了日常生活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出院指导以及康复教育等有关护理内容,有助于在减少护理成本的基础上,加快患者康复,同时也有助于增强患者的自主护理能力,增进护患关系,提升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和脑出血治疗的整体效果[3]。


  通过本次实验研究可得:相较于对照组,护理组的生活质量评分、Barthel评分、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更短,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可见,通过在脑出血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显著改善临床护理疗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加快患者康复,值得临床进行推广与应用。


  作者:唐敏

  第5篇:跨文化护理理论在临床肿瘤护理的应用初探


  对于肿瘤患者来说,医护人员通常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但是由于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间交流的越来越密切,不同的人群在文化上的矛盾冲突变得越来越显著,很多由于文化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得患者在即使接受相应的护理措施,依然达不到相应的护理效果。所谓的跨文化护理理论,主要就是根据患者的生活环境和接受的文化背景,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价值取向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在护理的过程中体现其护理高水平、多体系和全方位的特点。本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探究跨文化护理理论在临床肿瘤护理的应用效果,现将具体的实验过程和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肿瘤患者,并且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将这些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在对照组患者中,患者年龄在43~75岁,平均年龄为(68.5±2.3)岁;实验组患者年龄在44~76岁,平均年龄为(69.5±2.6)岁。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均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进行比较。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方式,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方式基础之上使用跨文化护理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之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和评价。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该组肿瘤患者使用常规的护理措施,由医护人员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密切观察,并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实验组:该组患者在使用常规治疗措施的基础之上使用跨文化護理措施,其具体的操作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治疗前护理措施


  在对肿瘤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措施之前,进行一系列的准备措施,首先对患者的家庭经济情况、自身的价值取向、社会结构等信息进行综合性评估;其次由于部分患者来自于不同的地方,在语言交流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可以根据这一情况,招募一些志愿者,负责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消除患者内心由于语言不通造成的紧张和尴尬。


  (2)治疗后的护理


  患者在接受治疗措施之后,可能治疗过程会对其身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加之部分患者对身体的完整高度重视,所以很多患者在心理上很难接受现状,这就需要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鼓励患者,对其进行适当的安抚;对于患者在接受治疗措施之后能够达到稳定的身体状态,这就需要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功能恢复锻炼,从而提升机体的免疫力;患者在出院之前,需要对其进行注意事项的讲解,并且制定专业的复查时间表,提醒患者在定期进行复查。


  (3)根据患者价值观的不同进行护理


  国内外在价值观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很多的中国家庭啊对肿瘤患者采取了隐瞒的方法,但是在国外,由于患者享有对自己身体状况知情的权利,尤其是肿瘤这一类重大疾病方面,所以对于不同的患者,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价值观的评估,从而对患者进行病情发展的讲解和护理计划的说明等等;


  (4)根据患者文化差异进行护理措施的展开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重视自由和个人的权利,任何治疗措施的开展都需要经过患者本人的知情和同意,仅仅由家属做决定是不合乎法律规定的。但是在国内,很多患者的治疗措施都是由其家属进行决定。所以根据这样的文化差异,就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并且在护理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尽量不干涉患者的决定,让患者感受到自由和独立。


  1.3指标观察


  (1)对患者在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程度进行比较;(2)护理满意度,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4.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实验结果


  2.1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对于护理满意程度的比较。


  2.2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对于护理效果的比较。


  实验组和对照组肿瘤患者在接受一段时间的护理治疗之后,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为70.0%,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对于护理过程的满意度为94.4%,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78.32%,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综上所述,本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探究跨文化护理理论在临床肿瘤患者护理的应用效果,从而能够客观地根据患者之间的差异进行护理,从而提高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治疗效果,降低肿瘤患者抑郁、焦虑情况的发生,提高临床服务的质量,从而在肿瘤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提供有价值的护理信息,为患者的临床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杜冰

  第6篇:分析中医护理临床教学中微格教学的应用


  中医护理技术属于中医护理学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未来护理能力的提升、护理技术的增强等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传统的中医护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多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学习状态不佳。为了全面了解微格教学在中医护理临床教学中应用的价值,文章选取2016届护理专业64名学生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分组研究的方式加以分析,现总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届护理专业64名学生作为分析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纳入实验组与参照组(n=32)。两组学生年龄均在20岁到23岁之间,年龄均数为(22.06±1.34)岁。两组学生中男性与女性比例均为5:57,组间各项数据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5)。


  1.2方法


  为学生实施《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的指导,课时数量为24学时,其中理论课程为10学时,实践课程为14学时[1]。教学的内容包含艾灸、拔罐、穴位按摩等内容。参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为“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教师总结”的模式,实验组应用微格教学法,即为“教师示范—观看操作录像—学生交流—学生练习—录制反示教录像—观看反示教录像—师生点评”的模式。具体方式如下。


  1.2.1按照步骤示范


  教师需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分析,每一项技巧均需要重点进行讲解,为学生按照步骤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从细节中了解各项技术的应用方式[2]。


  1.2.2录制操作录像


  由教师实施操作技术的录像,操作的过程中主要包含准备过程、操作流程以及评价重点等等,使学生能够基于个人的实际学习能力,多次观看视频,保证课程教学的综合效果。


  1.2.3學生分组练习


  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比如3到4名学生可以划分为1个小组,进行合作学习[3]。学生之间需要相互合作,选择1人担任组长,在相互交流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1.2.4录制反示录像


  每个小组成员分为实施技术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一名学生负责对操作的流程实施录像[4]。比如1名学生可以扮演患者的角色,1名学生可以负责扮演护理人员的决策,1名学生可以负责录像等。基于实践情境进行操作。


  1.2.5观看反示录像


  录像结束后,可以将录制好的视频进行播放,通过投影等现代技术手段,组织学生一同观看[5]。学生之间需要相互交流、相互讨论,采用点评的方式,明确当前操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总结实际中医护理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反思的方式明确自身问题,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护理操作能力。


  1.3评价标准


  比较学生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掌握能力以及学生的课堂学习满意度。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掌握能力,则主要通过考试测评的方式,分为艾灸技术、拔罐技术以及穴位按摩技术,各个项目满分均为100分。学生学习满意度主要是在24课时结束后,由学生对课程教学活动进行总体评价,分为满意、比较满意与不满意三个等级,总满意率=满意率+比较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实施数据计算,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采用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组与参照组学生的中医护理技术掌握能力评分对比


  实验组学生的各项中医技术操作能力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学生,组间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实验组与参照组学生的临床教学满意率对比


  实验组学生的临床教学满意率为96.88%,同样高于参照组学生临床教学满意率87.5%,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微格教学法也可以称之为微型教学,即为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先进的媒体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指导,通过反馈信息与教学评价,保证课程教学的效果。


  微格教学法在中医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在不增加课时数量的基础上,保证学生的中医护理技术掌握能力。学生可以基于自身的学习能力,选择教学视频的观看次数,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中医护理技术学习的乐趣。同时,微格教学法注重学生自主操作能力的反馈,通过录像的方式,学生能够观察到自己在中医护理中存在的优势或者不足,在反思中不断进步。


  结合本次实践教学指导研究结果而言,实验组学生的各项中医技术操作能力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学生,表明微格教学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中医护理技术掌握能力,保证课程教学的质量。同时,实验组学生的临床教学满意率为96.88%,同样高于参照组学生临床教学满意率84.37%,表明学生对微格教学法的评价相对较高,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指导方式。


  综上所述,微格教学在中医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增强学生的中医护理技术掌握能力,提升学生的中医护理临床教学满意率,建议推广应用。


  作者:何白林

上一篇:康复护理运用效果进展及作用影响论文(共7篇)

下一篇:老年护理实践问题对策及模式影响论文(共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