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护理应用效果研究论文(共3篇)
第1篇:PICC置管肿瘤患者采取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研究
PICC置管即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其是利用导管从患者外周手臂静脉进行穿刺,使穿刺直达患者靠近心脏上腔静脉的穿刺技术,特别针对于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工作,尤其是化疗工作。据相关文献報道,长期化疗以及静脉穿刺可对患者的心理情绪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增大患者的痛感、增大静脉炎发生几率和血管堵塞发生几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优质护理服务是一种临床上新提出的护理措施,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措施,可对基础护理进行进一步强化,进一步对护理责任制进行深入、落实,为患者提供具有优质化、针对性的护理服务。我院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发现优质护理服务具有理想的护理效果,本研究对其临床护理效果进行进一步探究,现将研究过程和结果叙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抽签分组的方式对我院在2014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66例PICC置管肿瘤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3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38~75岁,中位年龄(52.45±6.56)岁;实验组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37~76岁,中位年龄(52.50±6.55)岁。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研究资料中的基本信息,结果显示P>0.05,对比差异并不明显,说明此研究中对比数据有较强的可比性,参考价值较高。
1.2方法将常规护理干预应用于对照组患者中,即常规健康教育、病情观察等;而将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实验组患者中,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心理护理干预在PICC置管前,患者难免会有不安、紧张、担心等不良情绪发生,针对此种情况,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及家属之间的沟通,详细讲解置管的重要性及方法,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给予个性化心理护理,将其不良情绪进行缓解和消除,提升其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1]。
1.2.2置管护理干预以置管流程为依据进行置管,对患者的表情及情绪等变化进行严密观察,采用多种方式将患者注意力进行转移,将其紧张感降低。缓慢进行插管,并对患者穿刺处是否有渗血情况进行密切观察[2]。
1.2.3置管后护理完成置管后,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密切监测,患者的体位要定期进行调整,将导管维护方法告知患者及家属,以此对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导管内壁沉淀等并发症进行预防,并告知患者对穿刺点金密切监测,如果有出血、渗血及红肿产生,要马上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对其进行及时的处理[3]。
1.3评价指标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其中治疗依从性问卷中包括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及不依从三项,依从性为完全依从性和部分依从性之和;护理满意度问卷中包括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三项,护理满意度为非常满意度和一般满意度之和。
1.4统计学处理方法本研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资料和研究结果中的对比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整合,本研究结果中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均为计数数据,表示方式为(n,%),验证方式为χ2验证,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用P值进行判断,若P<0.05表示差异对比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明显较高,差异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较高,差异对比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肿瘤性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发病率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环境的逐年恶化呈逐年上升趋势发展,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肿瘤患者在临床上一般采用化疗方式进行治疗,而化疗方式一般为PICC方法,即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而由于间隔期较长,且患者会因为疾病原因和置管原因易产生焦虑情绪、恐惧情绪等,对患者疾病治疗效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肿瘤患者治疗中需要同时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给予患者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有效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存在至关重要的临床意义[4]。因此,临床上针对应用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提出了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应用效果。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于PICC肿瘤患者护理中,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良好缓解了患者的紧张情绪、恐惧情绪[5],提升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治愈信心,帮助患者增强了对疾病知识的充分了解,对治疗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中显示:此种护理方法不但提升了治疗依从性[6],而且提升了患者护理满意度,应用价值较高。
本次探究中,实验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是96.97%,护理满意度是100.00%,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充分说明了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对PICC置管肿瘤患者进行护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综上所述,将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PICC置管肿瘤患者中具有明显的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作者:杜微
第2篇:PICC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是因为各种化脓性细菌而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程长,而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临床中常常需要2~8周时间的抗生素治疗[1]。过往临床中常常采用留置针来保证治疗,然而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不长,留置时间一般为2~3d,而且出现外渗的几率较高,需要对患儿进行反复穿刺,不但会让患儿的痛苦增加,同时还会让感染发生率增加,除此之外在对患儿进行万古霉素治疗时,会对其血管造成严重刺激,进而导致留置针的使用寿命缩短,让后期治疗因为穿刺难度大而不得不采用抗生素口服治疗,最终让临床疗效降低,让患儿的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延长。本研究主要分析了PICC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情况,现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所选对象为本院2014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15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患儿在入院后2~4d,经脑积液检查证实为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中男11例、女4例;日龄5~27d,平均日龄(16.2±4.7)d;体重2.02~4.10kg,平均体重(3.37±0.85)kg。
1.2方法全部患儿均给予PICC穿刺,行万古霉素联合特治星每隔8h治疗1次,PICC管选择法国UTAH1.9Fr导管,具体的护理方法如下。
1.2.1置管前①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应详细告知患儿家长PICC置管的作用、意义,并向其讲解PICC置管的优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叮嘱患儿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及时插管:成功穿刺时是PICC置管成功的关键,所以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应在患儿血管没有被破坏时及时给予PICC置管。③对患儿病情变化进行认真观察,将相关的抢救物品准备好: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病情比较危重,而且病情发现变化快,所以在PICC置管期间,护理人员应对患儿的生命体征和一般情况进行认真观察,如果患儿出现异常情况则应及时进行对症处理,防止患儿在PICC置管期间病情突然发生变化而出现意外。④严格执行相关的无菌操作技术:穿刺部位应保证无感染灶,穿刺前应对穿刺部位进行认真消毒,让感染发生几率有效降低;在实际的送管过程中,应对导管外塑料保护膜进行缓慢剥脱,送管和剥脱应同时进行,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血管内膜,穿刺后选择生理盐水将局部血迹洗干净,同时选择0.5%聚维酮碘消毒,除了镊子外,其他物体不能和导管接触。
1.2.2置管后①床边保护性隔离:护理人员在和患儿接触前,应认真洗手消毒,如果医护人员被怀疑存在感染病灶,则不能为患儿提供护理服务。②专人看护:对置管部位进行认真观察:选择高年资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24h轮流管理,对患儿的PICC穿刺点进行认真观察,看是否存在痛、热、红、肿,有无硬结或者液体渗出,避免出现静脉炎,在出现问题时应及时进行对症处理。每班护士应对导管刻度进行认真观察记录,对导管进行认真检查,看其是否存在打折现象。如果导管部分脱出,则应进行局部固定,不能将脱出的导管再次送入到血管中,避免发生感染,及时向臨床医生报告,同时认真做好相关的交接班记录。③换药护理:换药之前护理人员应将双手洗干净,并戴好无菌手套,穿刺后刺入应进行常规换药,对3M敷贴进行定时更换,如果敷料存在污染则应及时跟换。④拔管护理:拔管时应对针眼周围皮肤进行认真消毒,然后对穿刺点进行消毒,将导管缓慢拉出,对针眼处进行有效止血,然后选择密闭式敷料进行敷贴,保留时间应>24h,并对导管完整性进行检查。
2结果
全部15例患儿中,14例患儿穿刺成功,1例患儿因肥胖而穿刺失败。穿刺成功患儿中2例经头部右颞浅静脉穿刺,2例经右腋下静脉穿刺,10例经右贵要静脉穿刺。有2例患儿发生堵管,经成功溶栓后继续使用。留置时间为12~46d。
3讨论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病程较长,常常需要2~8周时间的抗生素q.8h.治疗,临床中常常应用的万古霉素会严重刺激患儿血管,破坏严重,留置针的留置时间较短,而且容易导致外渗坏死,反复穿刺不但会让患儿的痛苦增加,同时还会使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增加[2]。采用PICC置管能直接到达上腔静脉,血流速度较快,能输注具有较强刺激性和高浓度药物,外渗几率较低,同时留置时间较长,不需要对患儿进行反复穿刺,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能让患儿痛苦有效减轻,让患者的疗程和住院时间缩短,让治疗费用减少[3-5]。
本研究中,2例患儿发生堵管,分析原因可能和药物间配伍禁忌或者冲封管手法不正确有直接关系。所以应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让其掌握脉冲式正压冲封管的正确方法,在应用万古霉素前后,应加强冲管,同时应和医生进行有效协商,24h输注5%葡萄糖注射液3ml/h,让管道保持畅通。PICC置管常常选择右贵要静脉,如果患儿比较肥胖,肘部血管不明显,则可以选择右腋下穿刺;另外如果患儿肘部穿刺比较困难,也可以选择头部右颞浅静脉穿刺。
总之,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中,应用PICC置管能有效避免反复穿刺对患儿造成的痛苦,为治疗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通道,配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效果较好,具有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作者:谢伟纯
第3篇:洗必泰敷料治疗在PICC局部感染护理中的效果研究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无痛、便捷的输液通路,因其操作简单、安全、导管留置时间长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置管后穿刺点周围皮肤局部感染至今仍然是置管护理中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导管计划外拔管的主要原因之一,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很多困扰[1]。目前,针对穿刺点感染治疗除了加强换药、严密观察外,多采用碘伏等湿敷于感染部位上,可有效缓解患者的感染症状,但仍有部分患者未能有效杀灭感染菌,影响疗效和置管效果[2]。对此,本研究通过给予患者洗必泰敷料换药治疗,探讨其对患者疗效和置管时间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确诊治疗的PICC相关性局部感染患者100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洗必泰组和碘伏组,每组50例,洗必泰组:男20例,女30例,年龄38~74岁,平均(57.32±11.78)岁,依据感染程度分为轻度(导管入口处红肿)27例、中度(导管入口处硬结)18例、重度(导管入口处有脓性分泌物)5例;碘伏组:男22例,女28例,年龄36~72岁,平均(56.63±10.73)岁,依据感染程度分为轻度28例、中度16例、重度6例,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感染程度等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症状、病史、血常规、实验室检查等证实为PICC相关性局部感染[3];②年龄>18岁且预计所需置管时间>14d;③患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生活不能自理,全身营养状况差及肿瘤晚期全身各系统衰竭者;②有血管内导管或拔除血管内导管48h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但除血管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感染源者或机械性静脉炎者;③拒绝或中途退出本次研究者。
PICC相关性局部感染诊断标准:①导管穿刺点周围组织出现红肿、硬结,范围在2cm以内,血清样物质自发或触压后流出,穿刺部位细菌培养阳性;②主诉轻度疼痛、局部自发或轻触压后有脓液流出,无需细菌学证实;符合以上任意一条即可(根据《人民军医出版社》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
1.2方法
洗必泰组患者给予洗必泰[江西汇康实业有限公司,卫消字(2012)第0005号]敷料换药治疗,即患者入院后给予临床症状、病史、血常规、实验室等检查,行常规穿刺和PICC置管后,依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进行护理,观察穿刺点感染的表现和主诉并记录,去除贴膜、常规消毒、有脓液者正确排脓(一手以消毒棉签在脓腔上方轻轻挤压,另手持无针的无菌注射器回抽,脓腔不明显的直接以消毒棉签轻拭分泌物)后,穿刺点上方覆盖含2%洗必泰敷料,大小在0~2cm内,棉球不可过湿(以挤压不出现滴液为准),完毕后以无菌透明敷料固定,每1~2d换药1次;碘伏组患者给予碘伏[广州朝邦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卫消证字(2002)第0003号]湿敷换药治疗,即患者敷料换药操作均同洗必泰组,但敷料为0.5%碘伏棉球。
1.3觀察指标和判定标准
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后抽取左上臂静脉血6mL置入无菌抗凝试管中,常规分离血清(3000r/min,持续12min)后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PCT、CRP水平,所有操作均依据说明书相关规定进行,同时进行血常规检查,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治疗疗效、换药次数、导管留置和治愈时间及治疗前后血清PCT、CRP、WBC水平,其中治疗10d后与治疗前比较,红肿、硬结、分泌物等感染症状消失、皮肤溃烂基本愈合、实验室培养呈阴性为显效,感染症状明显缓解、局部皮肤溃烂好转、实验室培养呈阴性为有效,感染症状、皮肤溃烂无变化、实验室培养呈阳性或病情加重为无效,治疗有效率=(显效数+有效数)/总例数×100%,PCT正常值为0~0.5μg/L,CRP正常值:0~10mg/L,成人WBC正常值为(4.0~10.0)×109/L[4,5]。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洗必泰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碘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2.2两组患者换药次数、导管留置时间、治愈时间比较
洗必泰组患者换药次数和治愈时间明显短于碘伏组,前者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PCT、CRP、WBC水平比较
治疗前,洗必泰组和碘伏组患者血清PCT、CRP、WBC水平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洗必泰组患者血清PCT、CRP、WBC水平明显低于碘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PICC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导管置管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导管留置时间长等特点,适用于长期静脉输液治疗、肿瘤化疗、肠外营养、老年人输液等,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患者由于免疫力低下、汗液刺激、化疗药物毒性反应及置管处皮肤细菌侵入等原因,导致导管相关性局部感染的发生[6,7]。导管相关性局部感染是指导管穿刺点周围(2cm内)出现红肿、硬结,主诉轻度疼痛、局部自发或触压后脓液流出且无伴随血液感染[8,9]。有研究表明,导管穿刺部位局部感染占中心静脉有关感染并发症的17%~45%,感染患者中平均死亡率为12%~25%,其发生还使患者住院费用的增加和导管留置时间缩短,故如何提高该并发症的治疗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0,11]。
而張静等研究表明,碘伏是临床上常用的消毒抗菌药物之一,由碘与表面活性剂结合而成,在与皮肤、黏膜接触时可缓慢释放出活性碘,并通过氧化作用使细菌中的蛋白质变性,从而达杀菌的作用[12-14]。也有研究表明,洗必泰是临床上一种双胍类高效、广谱杀菌剂,可通过改变细胞浆膜通透性而凋亡病原菌,且对细菌的抑制无耐药性,已逐渐被应用于多种创面感染的治疗中,且具有良好临床疗效[15-17]。此外,血清PCT、WBC水平是临床上常用于诊断和评估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指标,其水平变化可有效反映病情的变化,CRP则是人体中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在机体感染时可急剧上升,其水平变化可有效反映机体的炎症状态[18-20]。
对此,本研究通过给予患者洗必泰敷料换药治疗,发现洗必泰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碘伏组,前者治疗后血清PCT、CRP、WBC水平明显低于后者,表明洗必泰敷料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疗效,能有效改善机体的炎症状态;可能是由于在碘伏治疗中,其可通过释放出的活性碘氧化病原菌胞浆中的活性基团,并与蛋白的氨基结合使其变性,进而干扰病原菌繁殖所需的蛋白质而凋亡病原菌,但可能由于其成分为含9%~12%有效碘的聚维酮和碘的水溶液,虽留了碘杀菌活性,使其杀菌效果较为一般,且不能彻底清除穿刺周围皮肤的的代谢废物,使病原菌可再次定植与繁殖,导致疗效欠佳。而在本研究洗必泰治疗中,其可能通过改变细胞浆膜通透性而凋亡病原菌,并还可与皮肤细胞中的多糖结合形成保护膜,干扰菌群形成,同时其含有乙醇的水溶性消毒液,易于蒸发,能彻底清除皮肤与导管上的有机物,可从多方面减少细菌的定植与生长,确保治疗疗效,从而更有利于改善病原菌感染所致的机体炎症状态。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洗必泰组患者换药次数和治愈时间明显短于碘伏组,前者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后者,可能是由于洗必泰敷料治疗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治疗疗效,可更快杀灭局部感染中的病原菌,进而减少换药次数和缩短治愈时间,且有利于减少频繁换药或患者感染部位不适触碰导管等情况所致非导管移位、脱管等风险,进而确保置管的护理安全,从而可有效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综上所述,洗必泰敷料治疗可有效提高PICC相关性局部感染患者的治疗疗效,可有效改善机体的炎症状态和减少换药次数,能够有效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作者:俞素琴等
热门论文
- PICC护理应用效果研究论文(共3篇)
- 化疗护理的应用实践和效果研究论文(共3篇)
- 优质护理论文应用影响效果论文(共3篇)
- 舒适护理的应用影响及效果研究论文(共6篇)
- 临床护理应用观察效果研究本科论文(共6篇)
- 高血压护理的应用效果与康复训练论文(共3篇)
- 应用伦理学教育效果研究论文(共4篇)
-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效果论文(共3篇)
- PICC护理效果影响措施及对策分析论文(共4篇)
- 放疗护理效果观察研究论文(共4篇)
- 精神病护理临床效果价值及作用论文(共3篇)
- 肺癌疗效观察应用研究分析论文(共3篇)
- 放疗护理应用效果观察分析论文(共5篇)
- 广告设计发展应用与实施效果论文(共3篇)
- 急诊护理的应用效果分析探讨论文(共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