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运动康复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12-09 11:49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內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在中老年人群中具有较高发病率[1],早期阶段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大多数症状体征表现不明显[2],给疾病的诊疗带来了很大难度。研究[3]提示,临床上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运动康复护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患者的心功能恢复,以及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实现指导临床的目的,本研究将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心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并比较分析运动康复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5年1月~2017年1月于我院确诊慢性心力衰竭并接受治疗的患者中选取符合条件的8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推荐的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评定标准[4]。排除标准[5]:①合并肝、肾、肺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或严重疾病;②有胰岛素或激素使用史;③血钾、血肌酐等指标检测提示异常者。观察组患者中,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61.08±5.78)岁;平均体重(60.08±7.91)kg;平均病程(7.12±3.58)年;NYHA心功能分级[6]:Ⅰ级16例,Ⅲ级12例,Ⅲ级12例;文化程度:高中22例,本科16例,本科以上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1.66±5.51)岁;平均体重(61.12±8.03)kg;平均病程(7.27±4.03)年; 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17例,Ⅱ级为11例,Ⅲ级为12例;文化程度:高中20例,本科17例,本科以上3例。此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和认可,且患者均阅读知情并签署同意书,两组患者年龄、体重、病程、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予以常规药物进行治疗,按需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7]等药物对病情进行控制。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护理方法,由护理人员将疾病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讲解和科普,对患者的紧张焦虑心理进行引导和安抚,叮嘱患者戒除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培养健康的饮食规律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告诉患者适量运动对疾病恢复的促进作用,引导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运用康复护理干预手段,具体内容如下。①运用护理流程[8]:患者入院后及时补充完善相关检查并对基础体征数据进行记录和监测,向患者讲解护理治疗的流程及其目的,安抚患者建立信心,获得其信任和配合。入院1~2天,为患者安排床上被动运动,方式有定时翻身、变换体位、指导协助患者进行小幅度小范围肢体锻炼活动,2次/d。入院第3天,床上被动运动的肢体由腿步逐渐向上肢过渡,若患者病情稳定且条件允许,引导协助其下床进行锻炼活动,如患者身体直立静坐于靠椅,维持时间≥10 min,护理人员在陪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患者运动时间和频率做出调整。若有患者住院时间>10 d,适当增强训练强度,增加颈肩部活动和适度爬楼梯训练。②心功能分级护理干预:若患者心功能分级为Ⅳ级,则需严格卧床休息,由护理人员对其关节进行活动,若病情稳定条件允许,护理人員可根据情况协助其展开床上注定运动。指导训练患者及其家属学会自我护理,尽量培养患者完成日常行为如刷牙洗脸的能力。尽早培训患者适应床上排便,安抚患者紧张的情绪,尊重患者感受并制造其隐私空间。若患者心功能为Ⅲ级,则尽早安排指导其进行床边站立、移步训练,坚持5~10 min/次,3~5次/d,伴随病情控制逐渐向室内训练过渡,但时刻关注患者身体情况,按时休息促进体力恢复。护理人员及其家属引导协助患者练习养成自行离床排便的能力。若患者心功能评估为Ⅰ~Ⅱ级,则开展室内步行训练,1~2次/d,500 m/次。 

  1.3观察指标 

  ①患者心功能恢复情况临床疗效。患者干预后心功能恢复情况评价标准[9]:若患者护理干预后心功能分级为Ⅰ级,或者相较于干预前改善2级,为显效;若患者护理干预后心功能分级相较于干预前改善1级,为有效;若患者护理干预后心功能未出现明显改善,则为无效。②患者生活质量相关指标。根据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评价患者生活质量情况[10]:具体指标分为活动能力、健康水平、心理状态及自理能力,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心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心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SCL-36各项指标评分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遗传或心肌疾病及在生活中长期承担巨大压力等原因,心肌超负荷造成损伤,出现心肌收缩功能减弱、心脏代偿导致负荷量增加、血液供应不足等,为了实现代偿,从而机体产生一系列反应[11]。临床上很多心血管疾病进展至最终阶段终会产生一系列症状体征提示心功能不全。心血管疾病尤其多见于老年患者,同时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12]等,若诊断和控制不及时,有很大风险诱发机体出现心、脑、肺、肾等重要脏器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引起社会性关注[13]。以往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坚持药物治疗配合绝对卧床休息为主的常规护理模式,对患者的体力活动和运动康复起到了限制作用[14]。近年来研究[15]提示,运动康复护理干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已在临床上得到开展运动和广大医生患者的认可。 

  本研究采取对照的研究方法,建立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运动康复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和采取常规护理手段的对照组,并控制性别比、年龄、体重、病程等无关因素使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保持一致性,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示相对于传统护理方法,运动康复护理能够使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具有临床运用价值。

    综上所述,认为临床上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运动康复护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患者的心功能恢复,以及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明显,随着今后研究的不断开展,具有良好的发展和运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朱春霞.运动康复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6,2(9):95-98. 

  [2]吴征.运动康复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的研究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2,2(3):15-17. 

  [3]曾显香,王珂.早期康复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6):134,136. 

  [4]叶常英.运动康复训练对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7):8-10. 

  [5]高冶.康复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22):2654-2658. 

  [6]刘永政.运动康复治疗对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7, 33(1):54-57. 

  [7]林凯思.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状态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4):1298-1302. 

  [8]孙东梅.综合护理对老年慢性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4):137-140. 

  [9]年卫红.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22(7):144-147. 

  [10]高华.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6,44(3):54-56. 

  [11]杨献军.健身操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2):193-196. 

  [12]刘熔雪.康复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3):265-269. 

  [13]田言輝.中度有氧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3,19(13):71-75. 

  [14]陈燕.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7):666-668. 

  [15]黄秀霞.运动康复路径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4,13(4):34-37. 


上一篇: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在精神病护理中的作用

下一篇:康复医学:让脑损伤患者生活得更有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