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孕产期全程干预护理模式对降低产后抑郁症的有

发布时间:2015-07-31 10:52

产后抑郁症是发生于产褥期的抑郁,是介于产后精神病和产后忧郁之间的一种精神疾患,是产妇常见的心理行为异常,危害产妇的身心健康,影响婴儿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对家庭和社会均有不利影响[1]。产后抑郁主要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而内分泌改变对其影响较小[2]。因此减少其发病的关键是及早采取预防干预措施。本研究对本院130例孕产妇采取孕产期全程护理干预措施,在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3年12月在本院进行产前检查、住院分娩、无精神病史且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260例孕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30例。对照组130例孕产妇中,平均25.8岁,本科7例,大专9例,高中46例,初中68例;观察组130例孕产妇中,平均26.7岁,本科7例,大专8例,高中42例,初中73例。两组孕产妇在年龄、文化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在入院后给予常规孕产期保健与护理,进入产程后由当班助产士例行检查及接生,未做系统心理辅导和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自孕妇在本院门诊登记产检时给予全程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如下。
  1.2.1 产前宣传教育 通过医院各社区的健康服务点,对周边就诊的育龄青年进行产后抑郁症认知与预防宣传;家属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以减轻孕妇的心理负担;对院门诊就诊产前检查时即做好孕妇的健康、心理评估,掌握个性特征,解答其关心的产科和心理问题,正确认识和应对妊娠中出现的各种不适和常见症状。
  1.2.2 分娩期的心理护理干预 对待产妇,通过一对一全程陪伴的指导,并制定合理的方案。医护人员全程陪伴,亲人陪伴待产,心理上的支持,解除对分娩缺乏正确认识而产生的各种不良情绪,引导分娩镇痛。
  1.2.3 产后心理与社会支持 做好产妇的心理调适,观察、及时发现异常并进行心理护理,定期产后随访,指导产褥期的心理与生理卫生,鼓励家属参与防治。
  1.3 评价方法及标准 由经过问卷调查培训的产科护士用自编调查问卷、抑郁量表(SDS)于产妇出院前测评。评分:20个项目得分相加为总粗分,最高上限为41分,分值越低状态越好;标准分=总粗分×1.25后取整数,标准分最高上限为53分,我国以标准分≥50分为有抑郁症状,轻度抑郁53~62分、中度抑郁63~72分、重度抑郁>72分,分界值为53分。医师协助产科护士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复评,HAMD表每项采用0~4分5级评分,HAMD总分<7分为正常,7~17分为轻度抑郁,17~24分为中度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 6.12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孕产期危险因素比较 有研究报道孕产妇年龄、孕次、异常妊娠史等是产后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3],而本研究中两组孕产妇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前,孕期危险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危险因素发生产后抑郁症的比较 通过自编调查问卷,对产妇调查情况进行分析,显示产后抑郁症危险因素,统计结果见表3。通过对夫妻关系差、非常恐惧分娩过程、急性剖宫产、婴儿不健康、非常担心产后影响夫妻关系等危险因素进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产后抑郁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其他危险因素干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产后抑郁症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出现抑郁症状,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造成产后抑郁症的因素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其中心理、社会因素被认为是主要发病因素[4]。而目前对产后抑郁症的解决方案仍停留在临床诊断后及治疗上,而忽视了产后抑郁症的产期预防,产时及产后的心理干预。本研究通过对孕产期的孕妇进行全程护理干预,包括完善的社康服务点对所管辖区产妇产前进行产后抑郁症的宣传防控教育,门诊产检时的孕妇心理指导、住院特色分娩及产时心理疏导、产后症状及时发现和心理干预治疗,通过孕产期对产妇的多途径、综合系统、全面的护理及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干预抑郁发生的机理,可以有效地降低抑郁发生的几率,促进了家庭稳定及社会和谐,防止并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5]。
  正常人群抑郁症的患病率为2%~3%,关于产后抑郁症发生率有研究报道,国外为3.5%~33%,国内为7.3%~17.3%[6-10]。本研究以抑郁量表(SD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为测量工具,产后抑郁发生率见表2,由于测量工具、诊断标准不一致及研究的时代、地区、样本大小不同而有所差异。
  从表2中可见观察组经过全程护理干预,SDS筛查阳性率为12.31%,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仅为3.85%,明显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可能与下列护理干预措施有关:社康服务点对产后抑郁症知识的普及宣教,提高了孕妇和家庭的重视程度,降低了导致产后抑郁症发生的社会因素;电脑信息化管理、建立孕妇档案使孕产期保健管理更加规范化和持续化;护理人员8 h在班孕期保健宣教和指导,24 h负责的接受电话咨询和指导等多样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减少了产后抑郁症发病的危险因素;同时护理人员在孕妇每次门诊产检时的回顾性宣教、评估后的个性化跟进指导,系统化的孕期护理管理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孕妇产检和接受指导的依从性,有利于孕妇的身心健康。
  产时医护人员全程陪伴、亲人陪伴待产、无痛分娩等措施,使其减少了对分娩的恐惧;产后丈夫和家人的协助,使产妇很快适应生活变化,社康服务点护理人员的跟踪访视和电话随访,使产妇在专业指导下恢复体力和照顾婴儿,安全感和自信感增强;家属的积极参与和关注,有利于产妇适应母亲角色和及时发现产妇产后抑郁的一些表现,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11]。
  自编产妇调查问卷情况统计分析显示(表3),不同原因的剖宫产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有明显关系,计划性剖宫产,产妇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对产妇影响不大;而急性剖宫产则多为难产、胎儿宫内窘迫等原因紧急情况下实施,产妇无心理准备,加之手术创伤、术后疼痛等导致的躯体不适,造成心理失衡 ,促进产后抑郁的发生;而夫妻关系差、产后担心影响夫妻关系也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来自家庭的支持有助于产妇获得知识、提高自信、减缓压力,家庭支持最大的来源是配偶和其他家庭成员;对分娩的恐惧和婴儿健康状况不佳也是诱发产后抑郁症的危险因素。本研究中护理人员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孕妇的个体情况,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实施个性化的干预措施,及时疏导孕产妇的不良心理,协助其获得家人的支持和关心,有利于产妇增强自信和处理问题的信心,从而有效地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61-262.
  [2]艾维颖,高山凤,牛玉梅.产后抑郁的防治研究进展[J].首都医药,2010,17(4):28-29.
  [3]彭敏,陈燕桢.孕期抑郁症与产后抑郁症的关系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16-17.
  [4]徐兰梅.产后忧郁症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9(4):78-79.
  [5]王丽莉,闻爱群.护理干预对降低产后抑郁发生率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1):44-45.
  [6]龚绍麟.抑郁症[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
  [7]潘晓放,卢旨明,肖娟,等.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其心理社会因素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5,19(9):28-30.
  [8]徐风森,刘建新,张淑萍,等.干预措施对产后抑郁症发病的影响[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8(12):724-726.
  [9]谢日华,雷俊,廖顺平.产后抑郁症及其产科因素相关性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06,12(6):1284-1286.
  [10]李荣萍,单晋平,石英,等.产后抑郁症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4):463-465.

上一篇:精原细胞瘤的围术期的特征和护理方式

下一篇:舒适护理于手术室护理中的运用的理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