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35例疗
摘 要:目的 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共70例,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治疗基础心脏疾病、给予利尿剂、扩血管治疗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冲击量为90秒内匀速静脉注射剂量为1.5μg/kg,而后静脉持续滴注,速度为每分钟0.0075μg/kg,连续48小时。采用超声心动图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5天后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采用生化分析系统检测两组治疗前和治疗5天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组人脑利钠肽能够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心功能,疗效显著。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重组人脑利钠肽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常见危急重症,可合并心力衰竭,增加患者病死率。重组人脑利钠肽是基因重组所制的人脑利钠肽。本文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中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共70例,排除急性肺水肿患者、需要机械通气患者。上述患者临床症状发作超过12小时,失去行经皮冠脉介入手术。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最小为47岁,最大为75岁,平均年龄为62.3±6.7岁;其中高血压患者20例,糖尿病患者7例;对照组患者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最小为46岁,最大为74岁,平均年龄为61.8±7.1岁;其中高血压患者19例,糖尿病患者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治疗基础心脏疾病、给予利尿剂、扩血管治疗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冲击量为90秒内匀速静脉注射剂量为1.5μg/kg,而后静脉持续滴注,速度为每分钟0.0075μg/kg,连续48小时。
1.3 观察指标
采用超声心动图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5天后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采用生化分析系统检测两组治疗前和治疗5天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改变情况
观察组治疗前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常见危急重症,是导致心力衰竭的重要因素。在急性心肌梗死期间,循环神经激素水平显著升高,导致心血管系统仍处于应激状态,有可能在轻度活动后心肌缺血再次发生。随着病情发展,循环神经激素长期处于激活状态,心脏重塑也不断进展,心肌纤维遭到破坏,心脏泵功能显著下降[1,2]。研究表明,C反应蛋白在心力衰竭患者体内水平显著升高,并且C反应蛋白升高水平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有关,C反应蛋白水平与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有关系。C反应蛋白是一种促炎因子,可激活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增加,影响内皮功能紊乱,对左室重构后促进作用,同时影响左心室的功能状态。
重组人脑利钠肽是基因重组合成的具有人体脑钠肽作用的制剂。研究表明,重组人脑利钠肽能够补充急性心肌梗死时内源性脑钠肽水平不足,能够有效的抑制血管神经激素过度代偿引起的心肌毒性等,同时对冠脉血管床有扩张作用,有助于提高缺血区域的心肌血液灌流,提高心肌细胞对缺血缺氧的耐受能力,提高缺血缺氧状态的心肌存活量,对梗死面积有缩小作用[3]。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后,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有所提高,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下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显著提高,有助于降低心衰程度,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王文武,张真路.B型钠尿肽在心力衰竭分级及预后中的应用[J].微循环学杂志,2006,16(4):143—145
【2】丁文惠,王晓阳,张宝娓,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脑钠尿肽动态演变的临床意义[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1,9(4):322—324
【3】重组人脑利钠肽l临床研究协作组.重组人脑利钠肽和硝酸甘油治疗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疗效和安全性的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3):222-226
下一篇: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科护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