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归炮制历史沿革研究

发布时间:2015-09-14 10:01

摘 要:饮片质量规范化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整理分析有关当归炮制的历代文献,总结历史炮制方法,为当归饮片炮制规范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当归,炮制,历史沿革


  当归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谓之“当归味温,主呃逆上气”,列为中品[1]。因其功能调气养血,使气血各有所归,故名,因其炮制品广泛用于临床各科,故又有“药王”之称。历代本草医方中对当归的炮制方法记载比较分散,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总结了当归炮制方法的历史沿革,为进行炮制工艺规范化研究提供经验和思路[2]。
一、当归名考
  当归名称及其复杂,其主要使用的名称有:当归(唐《千金翼》)、归尾(元《原机》)、当归身(元《脾胃论》)、归身(元《丹溪》)、归须(宋《疮疡》)、当归梢、当归尾、干归、蜀当归、川当归(明《普济方》)、归梢(明《医学》)、当归须(清《制裁》)等。此外,当归原植物有薜、山蕲、白蕲、文无等名称[3]。
二、道地沿革
  《名医别录》云:“当归生陇西川谷。”《本草经集注》云:“今陇西叨阳黑水当归,多肉少枝,气香,名马尾当归,稍难得。西川北部当归,多根枝而细。”《新修本草》云:“今出当州、宕州、翼州、松州,宕州最胜,细叶者蚕头当归,大叶者马尾当归。”《本草图经》云:“当归生陇西川谷,今川蜀、陕西诸郡及江宁府、滁州皆有之,以蜀中者为胜。”《本草纲目》云:“今陕,蜀,秦州,汶州诸处,人多栽莳为货[14]。以秦归头圆尾多色紫气香肥润者,名马尾归,最胜他处。”根据历代本草记载均以陕西出产者质量最佳[4]。与现代当归主产区(岷县产最大,质量最优)基本一致。另滇西北栽培的当归以个大、体坚实、味香浓、色白肥润等,称之为“云归”。
三、当归炮制的历史沿革
1. 净制沿革
  历代当归的净制以“去芦”、“洗”为主:较早见于唐《理伤》“去芦头”[5]、宋代记载最多:宋《证类——雷公》载“凡使,先去尘并头尖一分以来”、宋《博济》、宋《三因》云“去芦洗净沙土”[10,11]、“洗,去芦须”(宋《博济》、宋《产宝》)、“去苗,洗”(宋《史载》、宋《传信》)、“温水洗”(宋《洪氏》)[9]。及至明代《普济方》仍为“去芦尾”[15]。由此可见,历史上对当归的净制多将“芦”和“须”或“尾”作为非药用部位除去,并洗净。
2. 切制沿革
  当归的切制初见于唐《千金翼》“净洗去土切细”,宋《博济》[16]记载了相同的切制方法。宋代《圣惠方》、《指迷》另有记载“去芦头剉”[6,8]。宋代开始对当归切制的规格有所记载,如宋《苏沈》云:“去芦了薄切片子”[7]、宋《洪氏》云:“温水洗,薄切”。可见,当归的切制较为简单,主要为“切细”或“薄切”。
3. 炮炙沿革
  当归的炮炙包括不加辅料炮炙和加辅料炮炙。前者主要为炒制,首见于南齐《刘涓子鬼遗方》“炒”,后有“剉微炒”(宋《圣惠方》)、“去梢土,微炒令香”(宋《洪氏》)及“炒微黄”(明《普济方》);后者在历代文献中的记载较为常见,使用到多种不同辅料,其中以酒制最多,早见于唐《理伤》“去芦头酒浸一宿阴干”[8]。至宋代,多沿用此法,仅酒浸时间不一,如宋《证类——雷公》云:“凡使先去尘并头尖硬处一分已来,酒浸一宿”、宋《苏沈》云:“无灰酒浸一宿,去芦了薄切片子,焙”、宋《疮疡》云:“酒浸二宿,晒干火焙”。此外,“酒洗”(宋《产育》)、“酒洒令润切焙”(宋《总录》)实为酒润、切制、干燥的结合[13],酒炒(宋《宝产》)、酒拌(宋《妇人》)及醋制(宋《博济》、《总微》)、“米拌炒”(宋《总录》)在宋代亦有记载。
  在明代,当归制炭使用记载较多,如《奇效》载:“火化存性”[16]、《医学》载:“煅存性”、《济阴》载:“火烧存性”[18]、《一草亭》云:“炒黑”[19]。明代还对加辅料炮炙进行了较多探索,《普济方》记载了盐水制,《蒙荃》、《入门》记载了姜汁制、《婴童》记载了米泔制[17]。
  及至清代,除发展了酒煮(清《本草述》)和酒蒸[20](清《本草汇》)两种酒制形式外,还丰富了加辅料炮炙方法,如清《本草述》有“童便浸”、《金鉴》有“土炒”、《良朋》载有黑豆汁制。此外,使用药汁制的方法在清代有所发展,如《解要》载有吴萸制,《得配》中有芍药汁制的记载[21]。
     综上,当归的古代炮制方法比较复杂,推测其原由可能是古人认为当归功效、性质本身比较复杂,如宋《局方》[12]云“若要补血即使头一节,若要止痛破血即用尾,若一时用不如不使,服食无效也”,又如明《通玄》云“头止血而上行,梢破血而下行,身养血而中守,全活血而不定”。对当归进行炮炙,炒法主要是缓和药性,而醋制、酒制等加辅料炮炙则是为增强其某一方面的疗效为主。纵观从汉代至清代的炮制历史,“酒制”是主流的炮制方法。
四、当归的现代炮制
  与古代炮制比较而言,当归的现代炮制并不复杂,但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原因,炮制方法目前尚未完全统一,各地在继承传统经验时均保留了地方特点。在净制和切制方法方面比较统一,即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在炮炙方面,主要沿袭了古代的酒制方法[22,23]。通过对各省、市、自治区所颁行的中药炮制规范的调查发现,各地具体操作方法有所不一,仅酒制法而言就有酒闷和酒炒等方法,如《中国药典》中方法为:取当归片,加酒拌匀,焖透,置锅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云南省中药炮制规范》中则为:先将当归淘洗,去净泥土杂质,即时晒干后,喷洒白酒,拌匀浸吸1小时左右,切圆片,凉干即成。此外,各地中药炮制规范中收载的当归炮炙方法还有:土制、制炭、炒制、蜜制、油制等,有的《规范》收载有当归头、当归身、当归尾炮炙方法。当归炮制品种及炮制方法不统一,使全国范围内饮片统一调配、合理使用受到极大限制。
  由于历史原因、科技水平限制及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当归乃至中药炮制的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炮制理论、工艺方法与质量标准等的表述均是经验性的,各地炮制方法与要求也不统一,多是师承相袭,约定俗成。在《中国药典》及各地《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对当归(酒当归)炮制方法及工艺仅有简单叙述,无量化指标,仅有性状描述。生产企业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炮制品的质量控制和监管也仅停留在外观性状上,缺乏有效的量化指标,造成饮片内在质量 无法控制,炮制品之间含量差异显著,影响药效的发挥。
五、结语
  当归作为临床常用中药,历代使用到的炮制品种类多,炮制方法复杂多样。在现今中药炮制生产技术、设备日益完善,当归的主要有效成分、药理作用逐渐明确,检验分析手段日趋成熟的有利条件下,迫切需要以现代科技方法对当归炮制进行深入研究,阐明其原理,揭示其科学内涵,既要满足临床对炮制品种多样性的需要,又要改革炮制方法,统一炮制工艺,制订科学可行的质量标准,达到炮制规范化、标准化及现代化,以保证药品安全、有效、可控。

参考文献:
[1]   肖培根.新编中药志(第一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425.
[2]   叶定江.中药炮制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6-7.
[3]   谢宗万.常用中药名与别名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0-131.
[4]   张炳鑫等.中药炮制品古今演变评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5]   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明洪武刻本并校对道藏本将勘后排印),1957.
[6]   宋·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1958.
[7]   宋·苏轼,沈括.苏沈良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
[8]   宋·王贶.全生指迷方[M].北京:商务印书馆铅印,1956.
[9]   宋·洪遵.洪氏集验方[M].北京:商务印书馆铅印,1956.
[10]  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杂刊配补元、麻覆刻本排印本),1957.
[11]  宋·王衮.博济方[M].北京:商务印书馆铅印本(据墨海金壶本参四库全书本排印),1959.
[12]  宋·太平惠民和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据元建安宗文书堂郑天泽本排印),1959.
[13]  宋·太医院.圣济总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据现存善本与残存元刻珍本进行互按增补,加句排印),1962.
[14]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据张刻本),1957.
[15]  明·朱橚.普济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据四库抄本印),1959.
[16]  明·方贤.奇效良方[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17]  明·鲁伯嗣.婴童百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1961.
[18]  明·武之望.济阴纲目[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校印,1958.
[19]  明·邓苑.一草亭目科全书、异授眼科[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铅印本,1959.
[20]  清·郭佩兰.本草汇[M].清梅花屿刊本.
[21]  清·严西亭等.得配本草[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
[22]  王孝涛.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现代部分)[M].南京: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77-79.
[23]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2005版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附录20-21.

上一篇: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86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病

下一篇:连续性血液净化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