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的护理

发布时间:2015-10-15 09:13

摘 要:维持性血液透析是治疗终末期肾脏患者一种安全有效的肾脏替代治疗。建立一条有效的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是确保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动静脉内瘘是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1],如果使用得当护理得法,内瘘的使用寿命可延续十几年。因此内瘘的护理就显得尤为的重要。现将本血液透析中心2009年1月—2011年1月行动静脉内瘘术的56例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关键词: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 内瘘护理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56例,男性30例,女性26例,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54岁。本组所有患者均符合血液透析的诊断标准。
2. 护理
2.1术前护理 术前给患者详细讲解造瘘的目的意义及预后情况,以取得患者的合作,消处患者紧张焦虑的心理,解除思想的顾虑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前保护造瘘侧手臂,避免在造瘘侧手臂反复输液,静脉采血,保持造瘘侧手臂皮肤的清洁,勿损伤皮肤以防术后感染[2]。
2.2术后护理 动静脉内瘘术后应保持肢体清洁干燥。术后可适当抬高内瘘手术侧肢体,减轻肢体的肿胀,以利于静脉回流。24h后术测手部可适当握拳及腕关节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同时应用抗生素3—5天以防感染,术后24h内密切观察内瘘有无震颤、波动,听诊有无血管杂音,伤口敷料有无渗血。如触摸不到或用听诊器听不到血管杂音或渗血不止,应立即通知医生以便早期发现血栓形成,及时处理。伤口每两天换药一次,注意包扎敷料时不可过紧。10—14天拆线。术后避免在内瘘侧肢体输液、输血、及抽血化验、测量血压。注意不要压迫术肢,尽量穿袖口宽松的内衣,不可戴手表、首饰。
2.3内瘘成熟期的护理。在术后一周且伤口无感染、无渗血、愈合良好的情况下,指导患者对动静脉内瘘进行自我护理。告知患者运动肢体的重要性。每天用术侧手捏皮球或橡皮圈数次,每次3—5分钟;术后2周可在上臂扎止血带。术侧手握拳或握球锻炼,每次1—2分钟,每天可重复8—10次。告知患者注意保持内瘘侧肢体的干净。伤口痒时切忌用指甲抓、挠。以免造成内瘘感染。睡眠时不可将内瘘侧手臂置于头部当枕头。以免压迫内瘘导致阻塞[3]。内瘘手臂不可提重物。
2.4内瘘使用期的护理。内瘘成熟至少需要8周,于造瘘术后6周再开始使用内瘘,可延长内瘘使用寿命。首次使用内瘘时应由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穿刺。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穿刺前首先观察内瘘侧手臂有无红肿感染;内瘘血管的走向。触摸所穿刺血管管壁的弹性、厚薄、深浅、有无硬结。瘘管是否通畅。通畅的内瘘触诊时有明显的波动及震颤。穿刺针可选用17号针并采用较低的血流量,以减低对内瘘的刺激与损伤。待穿刺3-4次内瘘渐成熟后可选用16号穿刺针。内瘘的使用要有计划。应选择阶梯式或钮扣式穿刺,力争一针穿刺成功。切忌定点穿刺,动脉穿刺点要距离内瘘吻合口3-4厘米以上。静脉穿刺点距动脉穿刺点至少8厘米。如透析过程中穿刺失败,形成血肿。应立即冷敷,24小时后改为热敷。切不可反复穿刺,待血肿消退后再行使用。透析间期保持内瘘侧手臂清洁,透析后穿刺部位避免接触水,24小时内禁止热敷。透析中严格控制脱水量,因血压过低或脱水过多易引起内瘘闭塞[4]。透析结束后穿刺点采用无菌纱球压迫,拔针时速度要快,并用弹力绷带缠绕固定纱球。应注意不要在拔针时加压,必须在拔针后加压,以免穿刺针斜面切割血管。压力的大小应根据即能维持两端相近波动或震颤,又能控制出血的要求。压力过轻导致出血,压力过重又会导致血管栓塞甚至闭塞。压迫20-30分钟后穿刺点无出血,可除去压迫纱球。告知患者养成自我检查动静脉内瘘通畅的习惯。将手指轻轻放在内瘘上面,通畅的内瘘触摸有波动及震颤感。或用耳能听到血流的声音。若触摸时发现血管震颤音减弱或消失,应尽快与主管医生联系。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补救措施。如果形成假性动脉瘤应用弹力绷带适当包扎。防止继续扩张意外破裂。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3 小结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治疗通路,是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只有维持好血管通路才能使患者更好的生活,从而延长生命。因此护理人员应充分的做好术前准备,术后细心观察,正确指导患者积极主动的保护好内瘘。同时进行有益的功能锻炼,科学的使用内瘘。熟练掌握内瘘的穿刺方法。严格无菌操作,尽量避免一切不利因素对内瘘的损伤,同时应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内瘘的使用和保护需要护理人员和患者相互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护血管防止感染,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从而减少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胡红梅 周淑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健康教育[j]牡丹江医学院报 2005.26(1):59-60
[2]林惠凤 实用血液净化护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95
[3]张海云 杨红梅 连续健康教育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保护的意义。[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8,4(1):42-43
[4]王质刚 血液净化学[M]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9

上一篇:提高护理病历质量的措施和效果比较

下一篇:17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特点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