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硫脑苷脂在心血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关键词】 硫脑苷脂;心血管系统;应用
血脂代谢异常是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传统的血脂代谢异常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以及上述情况的不同组合。而最新研究显示除了以上血脂代谢异常,血清硫脑苷脂代谢异常很可能成为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另一种新的危险因素[1]。
1 硫脑苷脂的组成与分布
硫脑苷脂(sulfatide)是一种酸性鞘糖脂,它的组成结构包括神经酰胺,半乳糖和硫酸盐三部分。它的直接前体是半乳糖基神经酰胺(galcer),由半乳糖基神经酰胺在半乳糖基的第3个炭环上结合硫酸基形成。根据其神经酰胺残基上脂肪酸链的长度和饱和度分成不同的亚型。硫脑苷脂被发现广泛存在于神经系统、肾脏、肝脏、脾脏、胃、小肠和血清中[2]。作为一种体内正常大量存在的脂类,许多研究表明硫脑苷脂在它所存在的组织和器官具有重要生理功能。比如在神经系统中硫脑苷脂代谢异常可以引起异染性白质脑病,在肾脏可以调节na+k+atp酶的活性,在胃中可以调节h+的泵功能。自从血清硫脑苷脂被发现具有抑制凝血因子ⅹa活性,能够延长血液凝固时间[3],而且大量存在于哺乳动物以及人体中后[2]。血清硫脑苷脂在循环系统中病理生理作用的研究、特别是它与人类心血管病的关联研究正成为科学界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
2 血清硫脑苷脂在心血管系统中的病理生理作用
1961年,wago报道了血清硫脑苷脂能够抑制凝血因子ⅹa的功能而发挥抗凝抗血栓作用。从此掀开了血清硫脑苷脂在心血管系统中病理生理作用研究的序幕。20世纪80年代起,研究发现血清硫脑苷脂是各类哺乳动物、包括人类血清脂蛋白中的一种主要糖脂。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时,血清硫脑苷脂浓度显著增高,而且,硫脑苷脂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增厚的硬化动脉管壁中大量集聚[4]。在动物实验中,外源性血清硫脑苷脂被注入体内后能够明显延长凝血时间,同时还能够使血清中三酰甘油的浓度显著降低[5]。其机制可能为血清硫脑苷脂组成的微团能够和血液中胶原纤维特异性结合形成复合物(400 mmol血清硫脑苷脂结合一个胶原纤维分子),从而抑制了血液凝固时所必需的纤维胶体的形成和血小板的聚集功能。而且血清硫脑苷脂的抗凝作用独立于抗凝血酶原ⅲ,它能在抗凝血酶原ⅲ不存在的条件下抑制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ⅹa活性。而造成血清中甘油三酯的浓度显著降低的原因可能为血清硫脑苷脂具有激活脂蛋白脂酶和肝中甘油三酯脂酶的功能[6]。有研究者发现血清硫脑苷脂作为l选择素和p选择素的配体[7],能够竞争性结合血小板,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功能[8]。但另一些研究又揭示了血清硫脑苷脂影响血液凝固功能又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它在生理状态下能够展示抗凝,抗血小板活性。而在病理状态下,硫脑苷脂反过来又会促进血液的凝固进程。其机制可能如下:在生理状态下,血清硫脑苷脂能够抑制凝血因子ⅹa的活性,并竞争性抑制血液中纤维胶体的形成和血小板的聚集功能而发挥抗凝抗血栓作用。而在病理状态下,比如在血管内皮破损时,随着机体内电离环境的改变,血清硫脑苷脂因为其表面的负离子基团能够激活凝血因子ⅻ而发挥促凝作用[9,10]。
以上研究表明了血清脑硫苷脂作为机体中血清脂蛋白的一种正常成分。可以调节内源性凝血途径而影响血液的凝固和血栓的形成,虽然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血清脑硫苷脂也可以调节血清中三酰甘油的代谢。以上作用使血清硫脑苷脂可能成为影响心血管系统病理生理的重要内源性因子。
3 血清硫脑苷脂与人类心血管病的关联
有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动物学实验基础,血清硫脑苷脂与人类心血管病的关联研究长时间以来却一直没有进展。原因之一是由于伦理学的限制,外源性血清硫脑苷脂不可能实验性的直接作用于人体。原因之二是没有准确可行的技术和方法能够直观的观测人体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自身血清硫脑苷脂质和量的变化,以前的血清硫脑苷脂测定技术由于需要样本量大、耗时长、准确度低、只能定量不能定性测定等缺点限制了血清硫脑苷脂与人类心血管病关联研究的进展。所以能够直观的观测人体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自身血清硫脑苷脂质和量的变化成为解决它与人类心血管病关联研究的突破点。基于这一点,最近li等[11]开发了能够适用于临床与实验研究的血清硫脑苷脂高效检测技术。这一方法为血清硫脑苷脂与人类心血管病关联研究提供了有力武器。因为它可以利用微量血清(50 l)在短时间内对大样本进行定量、定性测定。利用此测定方法,li等[11]首次发现了正常人类血清硫脑苷脂的浓度范围是(8.21±1.50)nmol/ml,而且分为七种亚型,分别为:d18:2,sphingadienine; d18:1,(4e)sphingenine; d18:0,sphinganine; t18:0,4dhydroxysphinganine; d20:1,4eicosasphingenine; d20:0,4eicosasphinganine; t20:0,4dhydroxyicosasphinganine。hu等[8]对心血管病的高危人群长期肾透析患者进行了血清硫脑苷脂观察分析,结果发现长期肾透析患者人群中的浓度(3.58±1.18)nmol/ml显著低于健康人群的浓度(8.21±1.50)nmol/ml (p<0.01),而且在对比伴有心血管疾患的长期肾透析患者人群和不伴有心血管疾患的长期肾透析患者人群后,只有血清硫脑苷脂与心血管疾患的发生表现出特异性的统计学差异:伴有心血管疾患人群的血清硫脑苷脂浓度(2.85±0.67)nmol/ml显著低于不伴有心血管疾患人群的血清硫脑苷脂浓度(4.01±1.22)nmol/ml (p<0.01)。而其他影响心血管疾患的传统危险因素,比如总胆固醇浓度、三酰甘油浓度、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血钙浓度、血磷浓度在长期肾透析患者中都没有表现出统计学的差异。所以血清硫脑苷脂很可能是优于传统心血管因子的一种新奇因子[1]。此项研究第一次直观证明了血清硫脑苷脂与人类心血管疾患的可能关联。虽然此项研究有样本量小、研究对象特异性不突出等缺点,但它开创了血清硫脑苷脂与人类心血管病疾患关联研究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 hu r,li g,kamijo y,et sulfatides as a novel biomarke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endstage renal onj j,2007,24:565571.
2 ostrowski sg,szakal c,kozole j,et ary ion ms imaging of lipids in picoliter vials with a buckminsterfullerene ion chem,2005,77:61906196.
3 ida m,satoh a,matsumoto i,et annexin v binds to sulfatide:contribution to regulation of blood coagulation.j biochem,2004,135:583588.
4 hara a,taketomi tide as a major glycosphingolipid in whhl rabbit serum lipoproteins and its anticoagulant j biochem biophys,1993,30:353357.
5 ida m,satoh a,matsumoto i,et annexin v binds to sulfatide:contribution to regulation of blood coagulation.j biochem,2004,135:583588.
6 ramakrishnan h,hedayati kk,lüllmannrauch r,et sing sulfatide synthesis in myelinforming cells of arylsulfatase adeficient mice causes demyelination and neurological symptoms reminiscent of human metachromatic leukodystrophy.j neurosci,2007,27:94829490.
7 shimazawa m,kondo k,hara h,et ides,l and pselectin ligands,exacerbate the intimal hyperplasia occurring after endothelial j pharmacol,2005,520:118126.
8 merten m,thiagarajan for sulfatides in platelet ation,2001,104:29552960.
9 kyogashima role of sulfatide in thrombogenesis and biochem biophys,2004 ,426:157162.
10 kyogashima m,onaya j,hara a,et dictory functions of sulfatide in the blood coagulation system as coagulant and biochim pol,1998,45:493499.
11 li g,hu r,kamijo y,et ishment of a quantitative,qualitative and high throughput analysis of sulfatides from small amounts of sera by malditof biochem,2007,3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