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关于提升人文医学执业技巧的方法

发布时间:2016-12-04 14:28


一、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巧的迫切性


医学是一门以有生命、有心理、有情感的人为对象的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交汇渗透的综合学科。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医学研宄与服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和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合格医师的技能包括了“专业操作技能”和“人文医学执业技能人文医学执业技能主要包括:科学的价值观、职业化人性化的服务态度、与人沟通的能力、法律基本知识、医疗工作的管理能力及医疗团队的合作精神以及心理适应能力。这些能力的强弱不仅关系到医务人员个人的发展,更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构建和谐医院,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


作为医疗过程主体的医师和客体的患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社会因素有关,医疗过程也受社会文化、经济、道德的影响。因此,医疗过程需要医患双方相互配合、共同协作。目前医患之间的信任程度正在日渐减弱,特别是患者对医师的信赖陷入危机,医疗纠纷发生率呈直线上升。这种现象的产生,既与医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自我维权能力差有关,也与医务人员普遍存在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不足有关。医务人员人文素质的缺陷和不足,使医患双方的利益受到损害,甚至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然而,纵观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医学院校的教育过程,医学教育中依然存在着偏重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培养的问题,特别是以培养临床医师为主要目的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对人文医学执业技巧的培养尤显不足。因此,认真研宄与实践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医疗道德教育,学教育本身的要求,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国外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的动态


据有关资料显示至上世纪90年代,医学生课程中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已成为国外执业医师的必修课程之一。美国医学教育中,哲学、政治、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总学时的20%,德国占26%,前苏联占22.3%西方医学院校的人文医学课程非常突出实用性,他们认为医学教育的核心是患者,医学教育就应该是医学专业理论和人文医学课程的一体化。1992年WHO教育处处长首次将星级宾馆的“星级”服务理念移植到医师培养中,他认为,未来的医师应该是“五星级医师”,既是医疗保健的提供者、决策者和沟通者,又是卫生工作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因此,现代医疗服务对医师的期希值更高,需要医师有更高的道德水准、更高的人文素质。


三、国内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执业能力培养的情况与我国社会发展的人文关怀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注重医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对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投入无暇顾及。由此造成了医学生知识结构的单一化,与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才需求不相适应。二是道德观念淡化。尽管包括医学院校在内的各高校积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但大学生中道德观念淡化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随着人类对医学发展的认识曰趋理性和全面,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把医学服务的目的视为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而非单纯的治疗疾病,这就决定了医学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互渗透融合的综合性质。因此,现代医学视野中除了客观、理性的价值外,还不能忽视人文精神价值,医学价值系统应该是自然科学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体,这就要求医学生不仅具有专业知识技能,而獅有厚重的人文素养,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多途径的角度对待患者和处理疾病。


现代高等教育应该是综合性、学术性和人文性“三位一体”的教育,为社会发展提供既有专业知识技能,又有独立人格、能自主思考和探索的人才。必须考虑医学中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整合,追求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融合。因此,医学作为关于“人”的健康和疾病的科学与技术,其研宄目的、价值取向都因“人”的介入而无法回避人文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才评价标准的传统观念正被新的标准所取代。现代意义上的人才,除了具有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技能外,还必须具备对今后的职业生涯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文素质,这必然要求现代高等教育注重医学生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培养。


四、提高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人文医学执业能力的方法


近年来,各医学院校对提高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能力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作者通过参与有关省市医学会组织的医疗事故鉴定会议获知,由医疗技术水平受限引起的医疗纠纷比例不大,多数是由于医务人员缺乏执业技巧,特别是与患者沟通能力不强或与医疗部门协调能力不强所致。因此,培养医学生专业技术之外的执业技巧是今后医学校一项繁重的任务。作者认为可以参考下列方法改善医学生人文医学素质。


(一)强化人文医学课程的学习。


为加强人文医学课程的学习,可将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和医学心理学等课程由原来的选修课改为必修课。同时增加有关‘美学”、“社会学”、“管理学”和“人际关系学”等选修课程,以搭建医学生获取人文学知识的平台。


(二)多种渠道培养临床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医疗道德品行。


培养临床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医疗道德品行可通过如下方法:


1.拓宽医学生进入专业教育的内容。在进入专业教育中增加宣誓仪式,以体现医学的人文精神,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神圣感和职业光荣感。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医学院校人文文化环境建设,尤其是体现医学特色、医学文化,使医学生自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就被浓厚的医学人文文化所包围,让医学院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具有育人的功能。在浓厚的医学人文文化氛围中,培养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医学道德品行。


3.进入临床观摩前举行授“白衣”仪式。在仪式中重温医学生誓词,以帮助医学生实现从学生到准医师的观念转变。同时,时刻激励医学生铭记“德为医之本”的道理,塑造医务人员‘白衣天使”的形象。举办具有传统意义的毕业典礼。利用医学院校学生的毕业盛典,进一步强化人文技术的培养。如果说,入学典礼是春华,那么,毕业典礼就是秋实。英国牛津大学校长在每年一度的毕业典礼致词曾说过,“不论对在座的学生还是对牛津大学来说,今天是一个篇章的结束,同时,也是另一篇章的开始”。我国有着优良的医德传统,为充分体现高尚的人文精神,理应在今天的医学生毕业典礼活动中传承下来,使医学生的毕业典礼具有我国医德特色和民族内涵。


(三)提高医学生的法律意识。


培养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要注重提高医学生的法律意识,包括基本的法律知识和卫生法律和法规。医学生要具备依据法律规范调控个人与社会、他人、患者关系的能力。在现代法制社会中,法律已经成为协调医患关系的主要准则。培养医学生依法行医的意识是我国依法治国的时代要求,是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的职业要求,是避免临床医患法律纠纷的必然。通过医学生学习法学、卫生法的基本知识,掌握社会主义法学、卫生法的精神实质,具备一定的社会主义法律观念意识,运用法学知识去尊重、维护自身和患者的合法权益。


(四)培养医学生的沟通能力。


患者的投诉多数与医师的交流技巧欠佳有关。据报道,在英国和美国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技能与交流技巧是同时进行的。现代社会的医师不仅要求具备医学道德品行和医学技术,而且,更要求医师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沟通技巧,培养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学会与患者交流沟通是在校医学生重要龙活的一课。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训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与患者进行非语言的交流。专业教师应向学生讲解如何利用场景,怎样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用微笑和目光接触的艺术、面部表情和体态的运用、手势等向患者传递信息。介绍怎样观察患者,怎样理解患者的体势语言,理解患者情绪的含义及方法。


2.对患者进行面谈诊断的技能。向学生介绍与患者建立关系的方法以及以谈话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诊断的基本技巧。


3.与患者共同确定治疗计划的技能。向学生介绍诊断及治疗计划制定方面与患者达成共识的技能。


4.学会应急状态下的心理与医疗处置方法。向学生展示什么是危急情境,了解人在危急环境中的需要和心理危机,如何面对危机情境,如何在沟通过程中避免过度的反应,克服自己的恐惧心理,给自己及患者创造一种安全的氛围。


5.向患者通告不幸信息的艺术^向学生讲述医师为什么对于告诉患者不幸消息感到困难的原因,传授向患者通告不幸信息的技巧。作者2005年随卫生部科教司组织的住院医院培养专干香港参观团就经历了香港住院医师培训阶段结业考试的过程,其中一道考题是测验住院医师怎样告知患者或患者家属不幸消息,怎样安抚病人和病人家属。6.学会应对多疑患者的方法。向学生讲述哪些患者天生疑患,可能不容易应对,其原因是什么。医师要学会换位思考,从了解到理解试着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基础,学习应对典型麻烦患者的方法。同时,使学生知道在需要的时候如何向别人寻求帮助。


(五)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医疗是一种团队合作的过程,培养医学生的团队精神十分重要。在团队中,作为医疗工作的承担者既要能当红花,也要能做绿叶,使学生了解在医疗团队中缺一不可的重要性。向学生介绍团队合作的技能和与同事、相关科室协调的方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执业能力。


作者:黄俊辉,李奉华,阙国鹰,唐瞻贵,刘良奎,米大丽,张曦蓓,钟美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湖南长沙 410008)

上一篇:分析医师考核中增设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原因

下一篇:构建生物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