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论述开设“人文医学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发布时间:2016-12-10 18:28


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冲击、高新技术的运用、网络时代的到来、知识获取变得更加容易、公民健康意识的提高、维权意识的觉醒、个别医务人员道德的滑坡、医疗纠纷的激増等引发了大量的以往医学和医务工作者未曾碰到过的难题。这些问题涉及到医学和社会学、医生和病人,涉及到社会生活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原有的习以为常的行为、观念、方法等现在似乎都存在方方面面难以解决的问题。当人们围绕这些问题试图寻求解决之道,并期望得到相应理论支持时,自然而然地把注意的焦点转向了医学人文精神,因为人们坚信:医学人文精神仍然是、而且永远是市场经济下医学的灵魂;医学高新技术运用的健康价值只有在医学人文精神指导和保证下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医学人文精神体现了医学的最具普遍意义和最本质的思想,以及指向人的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因此,医学人文素养的培育就成为时代发展的最强音。有学者认为,新世纪是人性回归的时代,医学进入人文医学时代。


一、开设“人文医学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现行的医生培养体制大多都专注于医学知识与技术的培养,而对医学专业之外的人文医学重要执业能力却普遍重视不够。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国际上医学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是国际上对执业医师要求除掌握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还需具备相关的能力,在国外要想成为一名执业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是其必修课程之一。也就是执业医师实行双证上岗制,即“医师执业证”和“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证”。在我国,中国医师协会针对目前我国现行的医生培养体制及现状,经过两年的市场调研、专家研讨,联合美国人力资源组织及乔治华盛顿医学院的专家学者,根据国际化的标准,组织开发了我国首部适合国内医师使用的“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系列课程标准教材,建立了《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标准培训体系。从2006年起在中国医师学会的指导下,大部分省市开展了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面对社会上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的热潮,给培养未来医药卫生人才的高等院校提出了挑战,人文医学教育就出现了“墙外开花墙外香,墙里人还在张望”现象。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专注于医学知识与技术的培养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中国医师学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培训是适应时代需要,是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因此,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高等院校,人文医学教育将是今后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我们要走出人文医学教育的误区,“人文医学教育”与“大学人文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是大学人文教育的一部分,但又有突出的专业特点,也就是说,人文医学教育是把大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所需要的人文素养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对于人文素质教育我国高校已经探索了十多年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但还有很多人把人文素质教育与人文知识教育等同起来,认为多开几门人文知识课程(如古典诗词鉴赏、音乐鉴赏、文学艺术概论、美学概论、历史知识系列讲座)就是人文素质教育。其实不然,人文素质教育是属于精神培养范畴,是个人对人生、社会、自然所持的一种态度,不是人文知识所能替代的。当然人文知识对其精神培养也会起到辅助作用。但从教育角度来看是属于不同的两个范畴。目前国内由上海交通大学夏中义教授编写的《大学人文教程》《大学人文讲义》是影响比较大、比较成熟的课程。这些课程在综合院校已经运行了好几年,反响都比较好,深受学生欢迎。但对于医学生来说,更需要人文教育,同时更需要与专业的结合,目前专门针对医学院校、突出专业特色的人文教程在国内刚刚起步,但从事这方面的探索与研究在学术界已经蔚然成风,在“中国期刊网”上检索,就有一千多篇与人文医学教育有关的论文。但这些研究相对于“人文医学教育”课程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其中对医学生人文素养评价指标、评价方式、评价模式还没有一个较为科学的标准。因此,人文医学教育一定是在大学人文教育的基础上更好地与医学专业的结合。


二、开设“人文医学教育”课程的指导思想


从2004年中央16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以来,教育部在高校教学改革特别是医学教育改革中多次提到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如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傲高〔2007〕2号)中明确指出:“要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通过文理交叉、学科融合,实现课程的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号)中指出:“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以多种形式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増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强化人际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理解文化价值的能力,培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团队合作精神。”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新医改方案中也明确提出:“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精神。”由此可见,对医学生进行人文医学教育,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凸显人文关怀精神,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开设“人文医学教育”课程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据时代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依据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依据医学人才培养与成长需要,依据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依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开展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把医学教育和人文知识教育相结合,挖掘医学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内容,让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合,形成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人文医学教育课程。坚持由人文教育向人文医学教育过渡的原则,也就是“人文医学教育”课程首先要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育,然后挖掘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资源,使之有机结合,形成既有别于《大学人文教程》又不同于《医学伦理学》的一门新学科一《人文医学教程》。


三、“人文医学教育”课程的内容设计


“人文医学教育”课程设计原则:教学内容“模块化”,融知识讲授与精神培养于一炉,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交融。教学方式为“讲座与探究相结合”和“案例与讨论相结合”。


模块1大学生“精神成人”的价值理念,以“人生境界”、“自我实现”、“生存勇气”、“青春与爱情”、“挫折与磨练”、“生死观”等专题进行探究教学。


模块2大学生“社会成人”的价值理念,以“民主”、“宪政”、“人权”、“环境”、“科学”、“全球化”等主题引导学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中去认识社会,改造社会,获取支撑人生理念的价值观。


模块3“大医精诚”的中外名医的楷模:从希波克拉底到张仲景……通过了解中外名医事迹,学习中外名医优秀品质,树立为解除人类身心痛苦而献身医学的精神。


模块4传统医学典籍中所折射出的人文精神,通过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中国医学典籍中闪烁着人文精神梳理讲解,让学生感受博大精深的医学典籍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


模块5介绍国外人文医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人文医学教育历史与现状的梳理,展示其成功经验,分析其所走过的弯路,给我们今天的人文医学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模块6医学道德。通过了解医学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分析医学道德的三个心理层面(包括认知层面、行为层面、人格层面)以及它们在医德教育中的意义。


模块7医学与人文关怀。医学发展史就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人文关怀精神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历史,古今中外医务工作者在预防、保健、治疗、健康教育中所体现的人文关怀,无时无处不在。


模块8医患沟通。通过讲述医护人员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作用,揭示医患沟通不仅是病情诊断的主要手段,而且是建立双方信任的桥梁,从而使患者对医嘱的遵从程度乃至总体疗效产生重要的影响。医患沟通是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模块9医师社会化技能。医务工作者作为公共社会服务人员,不仅要有高超的专业技能,也要掌握公开演讲技巧和社交能力,以及个人潜能开发、医师礼仪、家庭与社会责任感方面的技能。


模块10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现状及政策与法规。在法制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时代,作为医务工作者也应该掌握诸如:执业医师法、传染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药品管理法、执业注册管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技术鉴定、医疗事故报告、医师权益与权益维护等法律法规。同时,还要掌握国家政策,才能更好地做其本职工作。


作者:张喆(宁夏医科大学,宁夏银川 750004)

上一篇:关于提高人文医学生素质的建议

下一篇:浅析加强全科医师人文医学教育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