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营养与健康教学改革问题方法实践对策探讨论文(共6篇)

发布时间:2023-12-12 17:25

  

第1篇:营养与健康养殖是保证养殖产品健康安全的前提


  编者按:动物的营养与健康是环保养殖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在养殖中要使用既具有营养又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饲料,从源头上确保动物的健康生长;另一方面,疫病的预防和控制,使用药物不可避免,如何降低药物残留是不容回避的问题。市场上饲料种类繁多,要实现健康营养养殖,该如何选择饲料、如何改进饲养方法、如何进行有效的免疫接种等问题,可能一直困扰着养殖户。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营养与健康养殖研究专家韦启鹏。欢迎读者关注。


  记者:韦所长,全社会都很关心营养与健康养殖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是不是可以简单地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饲料,另一方面是药物。可以这么分吗?


  韦启鹏:饲料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实现健康养殖、确保畜产品安全的关键环节,其他如品种来源、养殖方式、疫苗的投入与使用等,也是实现健康养殖、确保畜产品安全的重要因素。饲料配方原料应搭配合理,营养均衡、全面,以便提高畜禽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和养殖效益,减少因消化吸收不完全而造成的环境污染。药物作为保健或者非营养性饲料添加剂使用,可以起到促进动物生长和保健的作用,但必须根据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使用农业部允许使用的兽药,应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合理应用。养殖户在选择使用兽药时,应根据自身生产的实际情况,避免因药品经销商的单方推荐而盲目滥用。2014年,新闻媒体曝光某地区自来水药物超标事件,就与当前畜禽养殖业过度使用兽药有一定关系。为实现健康养殖,确保畜产品安全,饲料中应尽量避免或减少药物添加,宜选择安全的中草药或微生态制剂等药物替代品作为生长促进剂和保健品。此外适宜的养殖方式也非常重要,它关系到改善养殖环境,减少畜禽应激反应,从而达到减少药物使用的目的。如蛋鸭的笼养与网上养殖技术,通过提供良好的设施,改变养殖方式,鸭蛋的洁净度和品质均可大大提高,不仅可以延长蛋品的保存时间和货架期,还可减少鸭蛋加工过程中的损失。


  记者:在动物养殖过程中,饲料选购和搭配是不是有特别要注意的地方?


  韦启鹏:在动物养殖过程中,应选择有生产许可证、在工商局注册登记、有良好管理制度、有良好信誉的饲料生产企业生产的饲料,养殖户可以通过同行之间交流、现场考察、使用效果观察等渠道确定选购对象。确定饲料生产厂家后,还要根据畜禽的不同品种、不同阶段、不同性别、不同季节向饲料生产企业反馈信息,以便选择种畜禽专用料或商品畜禽不同阶段用料。现在饲料种类分得很细,比如:蛋用禽和肉用禽使用的饲料不同;同样是蛋鸡产蛋期饲料,地方鸡与国外引进品种鸡,由于营养需求不一致,饲料营养要求也不一样,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另外,有些养殖户总觉得如果自己生产饲料,产品质量应该比较放心,而且成本低廉。事实上,集团化饲料生产企业的原料集中采购,他们可以充分掌握市场原料波动信息,原材料采购成本相对较低,原料质量可控,可以充分保证饲料质量,而且这类饲料生产企业,产品相对专一,不会因为更换饲料品种产生药物交叉污染。因此,养殖企业应该尽量避免自己生产加工饲料,最好直接采购优势企业的产品。


  记者:要实现健康养殖,在场地建设和饲养方法上有什么特殊要求吗?


  韦启鹏:要实现健康养殖,场地应选择交通便利,与交通干线保持适当距离,距主干道不少于2000米、县乡和村道不少于500~1000米;应远离居民点不少于1000米,与其他畜禽场的距离不少于3000~5000米的地方。用于建畜禽养殖场的场地,地形应开阔整齐,占地面积适宜;地势要高燥、平坦、背风向阳、有缓坡;水源要求充足,水质好,便于取用和卫生防护,易于净化和消毒;距城市至少30公里以上;土壤要求透气性好,易渗水,热容量大;周围最好有便于生产污水排放和粪肥处理的种植基地;有时还需要结合地方规划的禁养区或限养区考虑,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划分了禁养区、限养区。


  在饲养方法上,尽量结合企业自身的管理特点以及养殖规模、栏舍布局设计、设施化程度,不同区域、品种、养殖阶段、粪污处里、土地粪肥利用等因素综合考虑。饲养方法要根据品种来源选择,引进品种宜采用集约化养殖方式,如圈养、网床养殖、笼养等;国内地方品种因抗逆性强,可根据当前人们对所谓“野生”产品的需求,采用野外放养、林下养殖、水面养殖等多种形式饲养;国内地方品种经驯化和提供适宜的养殖设施,也可实行集约化生产,如蛋鸭笼养及网床养殖。但是从环境保护和疫病防控角度来看,传统养殖方式需要特别注意疫病控制,一定要养成定点投放饵料、确保畜禽群能够及时归巢、确保防疫措施的实施。


  记者: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动物疾病的预防是最大的问题,免疫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请问:疫苗分哪几种?免疫接种又分哪几类?


  韦启鹏:免疫是预防动物疾病的关键因素之一。疫苗接种动物后可产生主动免疫,尤其是病毒性疫病,通过应用疫苗免疫的方法使动物获得针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性抵抗力,以达到控制疫病的目的。兽用疫苗的种类包括灭活疫苗、弱毒疫苗、生物技术疫苗、多价苗与联苗。


  灭活疫苗由于所用佐剂不同,可分为不溶性铝盐胶体佐剂(氢氧化铝胶、明矾等)灭活苗、油乳剂灭活苗、蜂胶佐剂灭活苗,其优点是安全性好、运输保存方便,但也有剂量大、免疫期短、需多次接种等缺陷。弱毒疫苗是指应用毒力减弱或无毒力的,对被接种动物不致病、不发生剧烈的不良反应,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的病原微生物制成的疫苗,其优点是剂量小、免疫期长、产生抗体快,缺点是稳定性差。生物技术疫苗的特点是安全、产生免疫力强、免疫期长。


  免疫接种可分为预防接种和紧急接种两种。预防接种是根据养殖场周边疾病发生和流行情况,结合抗体水平监测而采取的一种主动免疫预防疫病的方法,通常养殖企业会结合企业自身的防疫与管理措施,合理使用疫苗免疫;紧急接种是指养殖企业所在地区突然暴发某种流行性疾病,或者因企业自身免疫措施不当、部分畜禽漏免可能导致的某种流行病失败而采取的预防接种措施。


  记者:疫苗的储存与运输要注意什么?


  韦启鹏:疫苗是一种特殊商品,保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否则会影响疫苗的质量、降低疫苗的效力,甚至失效。为了保障疫苗的质量,不论疫苗的生产、经营单位,还是使用单位,均应做好疫苗的保存工作,避免在某个环节管理不到位使疫苗质量发生变化。储存设备可根据疫苗最适宜温度和数量设置自动调节温度的冷冻库、冷藏库、活动冷藏库、冰柜、液氮罐、冰箱等,严格按规定温度储存,避免光线照射,防潮;保存疫苗的地方应放置温度计,定时观察记录温度是否适宜;疫苗保存期间,应避免温度忽高忽低或反复冻结、溶解;疫苗运输过程中,根据疫苗数量多少,选用冷藏设备,尽量采用最快的运输方法,缩短运输时间,并要采取防震、减压措施,防止包装瓶破损。


  记者:免疫接种的方法有哪些?各种方法适用的对象及注意事项又是什么?


  韦启鹏:免疫接种的方法有皮下注射法、皮内注射法、肌肉注射法、饮水免疫法、刺种法、滴鼻、点眼法、气雾免疫法。皮下注射,注射部位因动物种类不同而不同,马、牛等动物皮下注射时,一律采用颈侧部位,猪在耳根后方,家禽在颈部或大腿内侧,羊在股内侧、肘后及耳根,兔在耳后或股内侧。注射时一手拇指、食指捏取皮肤,另一手持注射器倾斜快速刺入缓缓注射,拔针后最好能够以药棉揉擦。羊痘弱毒苗采用尾根或尾下皮内注射,注射时须对注射部位稍作消毒,拇指、食指捏取皮肤成皱褶进针。牲畜肌肉注射,一般在臀部或颈部,家禽多采用胸部肌肉注射。饮水免疫时,饮水中不应含有任何使疫苗灭活的物质,如氯、锌、铜、铁等离子。此外,饮水器要保持清洁干净,不可有消毒剂和洗涤剂等化学物质残留,饮水的器皿可用瓷器和无毒塑料容器,饮水免疫前后应控制家禽饮水和避免使用其他药物。饮水免疫前,应提前停止供水3~5小时,使家禽在使用饮水免疫前有一定的口渴感,确保家禽在半小时内将疫苗稀释液饮完。刺种,在翅下无毛处避开血管,用刺种针蘸取疫苗刺种1~2下。滴鼻、点眼,可用注射器或乳头滴管滴1~2滴疫苗液至鼻或眼内。气雾免疫,要避免用气雾发生器将稀释疫苗喷射,只要保证每个角落喷洒到位即可。


  记者:在采访中我经常听到养殖户谈到免疫失败的问题。请您介绍一下出现免疫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韦启鹏:免疫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疫苗因素、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存在、营养因素、霉菌毒素中毒、应激、药物的不合理添加、遗传因素的影响等等,都可能导致免疫失败。


  疫苗因素可能是疫苗的生产技术不稳定,毒株抗原性差、毒力不稳;疫苗生产、流通、储存及使用不符合要求或者剂量使用不合理、接种途径不当;疫苗毒株型与当地流行疫病的血清型不匹配;盲目联合使用疫苗引起剧烈的注射反应,干扰机体正常的免疫应答能力,从而降低疫苗效价。有些免疫抑制性疾病影响免疫抗体的有效产生。畜禽体内一种或多种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等缺乏,也会影响免疫效果。饲料中含有黄曲霉毒素被动物摄入体内,可抑制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机能。动物处在过冷、过热、湿度过大、通风不良、拥挤、饲料突然改变、运输、转群、断喙、接种、去势、断乳、饥饿等应激情况,也可导致免疫效果下降。动物免疫期间添加抗生素或抗病毒类药物,也会抑制机体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形成,影响免疫效果。不同品种、不同个体因其遗传因素的影响,对疫苗产生应答的时间、程度也不尽相同。有的个体对病原具有先天性免疫缺陷,也会导致免疫失败。


  记者:使用疫苗应注意哪些问题?


  韦启鹏:针对免疫失败的原因分析,在免疫前要注意动物是否处于健康状态,或者是否存在母源抗体、处于隐性感染状态,最好能够进行抗体检测。免疫过程中还应仔细检查包装是否破损。此外,还要加强日常饲养管理,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检疫和疫病监测制度;加强饲料质量管理、减小应激等。免疫接种注射用具要洗净、煮沸、消毒;饮水免疫水中不应有消毒剂、金属离子、卤素等;接种前,要认真阅读瓶签及说明书,严格对照使用;注射病毒性疫苗前后各4天内不得使用抗病毒药物和干扰素;两种病毒性疫苗接种应间隔7~10天,以免产生相互干扰;病毒性活苗和灭活苗同时使用时,应分别肌注;注射活菌前后7天内不要使用抗生素,两种细菌性活苗同时使用时,应分别肌注;正在潜伏期的畜禽接种弱毒疫苗后,可能会激发疫情,甚至引起畜禽发病死亡;妊娠母畜尽可能不要接种弱毒疫苗,特别是病毒性活苗,避免经胎盘传播,造成后代带毒。稀释后的疫苗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完,不能过夜,否则废弃。给畜禽群体进行免疫预防时,尽可能使用单一疫苗,少用二联疫苗或多联苗。


  记者:很多人都知道免疫接种不当会引起很严重的后果,如何才能更好地预防免疫接种出现意外呢?一旦出现意外又应该采取哪些急救措施呢?


  韦启鹏:为了规避免疫失败的风险,除定期进行抗体监测和疫病监测外,还需要经常性采取养殖场病料提交市级以上动物疫病控制中心或者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检测,以确定病毒血清型种类,便于合理选择适宜疫苗。免疫失败后,如果怀疑是高致病性疾病或者人畜共患病,如禽流感、口蹄疫等,须及时向当地畜牧卫生防疫部门报告,采取针对性措施。其他疾病在确诊前后,应采取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质量以及药物控制等措施处里,如需要紧急接种,应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本刊记者绿洲)

  第2篇:大学开设营养与健康通识课程的必要性与方法探讨


  通识教育理念源于19世纪的美国,通识教育课程是指除专业教育以外的基础教育课程[1]。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我国高校逐渐开始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教学理念,为大学生提供通识教育课程,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实用的技能和生活常识。营养与健康关系密切,通过营养知识的学习、树立正确的营养健康态度是形成良好饮食生活行为习惯的前提,也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基础,有调查显示[2]我国大学生的营养状况问题颇多,在高校开展营养健康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饮食行为和饮食习惯。我国大学生尤其是非医学专业类学生,在所就读专业的4-5年学习中,无论是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均不会涉及营养学。如果没有营养学通识课程提供知识,很多学生的饮食生活行为会出现盲区。当前,营养教育在各高校中尚未完全进入课堂,只是针对个别专业开设了相关课程,且教学方式单一,营养教育效果结论不一,学生的不良饮食行为较为普遍。本研究拟通过调查选择通识课程《营养与健康》的大学生选课的原因和途径、课程模式设置以及网络使用情况,分析不同性别、专业学生之间的差异,探讨通识课程开设营养学的必要性与课程改革的可行性,为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使其通过获得营养学知识、改变态度,进而改善膳食行为,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择郑州大学2012-2015年间选修通识教育课《营养与健康》的本科生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


  (二)方法


  自制调查问卷并经过信度和效度检验,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选课原因和途径、对课程学习安排建议和网络使用情况。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开课前对选课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员统一培训,发放问卷前,向调查对象解释说明调查目的、问卷的填写要求等,并现场收回,对有效问卷进行编码,建立数据库,采用双人独立双录入。


  (三)统计方法


  将获取的问卷信息数据以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别对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学生的选课原因以及课程模式选项进行χ2检验;对于不同性别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用Mann-WhitheyU检验;不同专业学生间比较用Kruskal-WallisH检验,检验水准α=0.05。


  二、结果


  (一)基本情况


  共发放问卷1340份,收回问卷1205份,回收率为90%。其中,男生499人,女生621人,85份未填写性别。不计算性别缺失项问卷,男生和女生的比例分别是44.6%和55.4%;理工类505人,人文社科类480人,医学类129人,91份未填写专业,不考虑专业项缺失的问卷,三大类专业学生的比例分别是45.3%、43.1%和11.6%。


  (二)选课原因和获得课程信息的途径


  选课原因的人群分布:57.4%的学生是因为“兴趣或喜欢”,27.4%的学生是因为关注“健康”,7.1%的学生是为了“获得学分”(本校规定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需修满6学分的通识课程),6.8%的学生是由于感兴趣的课程已满而“别无选择”,1.3%的学生为其他原因。不同性别、专业学生选课原因分析结果如表1和表2。


  χ2检验显示,仅因为“增加学分”而选课项,男生比例明显高于女生外(P<0.01),其他选课原因无明显性别差异(P>0.05)。不同专业类学生由于对课程内容感“兴趣或喜欢”而选课的比例由高到低排列为:医学类>人文社科类>理工类;为了“健康”和“增加学分”而选课的学生比例由高到低排列分别是:理工类>人文社科类和理工类>医学类,医学类和人文社科类学生之间选课原因无显著差异。


  选课前获得课程信息的途径人群分布为:91.7%的学生通过浏览教务处网页,4.1%的学生来自学长推荐,1.2%的学生来自老师推荐,3.0%的学生来自其他方式。


  (三)课程模式设置


  对于32学时的课程安排,15.0%的学生认为课时“太多”,81.6%的学生认为“适中”,3.4%的学生认为“太少”;关于理想的授课形式:25.4%的学生选择“理论课”,51.5%的学生希望是“实践课”,19.7%的学生喜欢以“网络教学”形式,3.4%的学生选择其他教学方式;课程考核方式,52.4%的学生选择“开放式考核”、27.2%的学生选择“开卷考试”、分别有16.3%和4.1%的学生选择“传统的期中、期末考试”和“其他”方式。


  经χ2检验显示,对“授课形式”和“考核方式”的选择有明显性别差异(P<0.05),男生倾向于理论课而女生倾向于实践课(见表3)。


  “考核方式”在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分布无差异(P>0.05);“授课形式”的选择在不同专业之间的分布有差异(P<0.05)。人文类学生更愿意接受实践课,理工类学生更倾向于接受网络教学,而医学类学生更愿意接受综合式教学,详见表4、5。


  (四)学生对于网络的使用情况


  调查显示,80.5%的学生每天上网,18.0%的学生每周至少上网一次,1.0%的学生每月上网1-3次,仅有0.5%的学生学期期间不上网;如果课件上传到网上,25.5%的学生会经常浏览,37.9%的学生会每周浏览,29.8%的学生期末考试前会浏览,6.8%的学生表示不会浏览。


  Mann-WhitheyU检验未发现学生的网络使用有性别差异。Kruskal-WallisH检验显示,对于网络课件浏览选项,人文社科类和医学类专业学生之间的分布无差异,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明显较此两专业学生浏览课件的频次少,详见表5。


  三、讨论


  (一)本课程的教学方式探讨


  调查显示,84.7%的学生选课动机是由于“兴趣和喜欢”或关注“健康”,体现了学生们对营养知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表明通识课程开设营养与健康课程很有必要。91.7%的学生通过学校教务处网页获取课程信息,而通过其他方式得知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少,说明教务处网页是学生选课的主要信息来源,但另一方面也提示,通识课“营养与健康”课程的宣传途径单一,有待改进,随着互联网+的模式推广,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媒体形式向学生提供通识教育课程信息。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应该尝试将授课形式由传统的课堂理论授课改为网课+课堂教学,或全部网课形式,并向学生提供实用、易学的网络视频教学内容,弥补实践环节缺乏的不足。本次调查发现,超过80%的学生每天上网,超过90%的学生愿意通过网络浏览课件,与周小伟[3]等的研究相似,说明当前大学生对于互联网的使用已经很普遍,网络教学形式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与必要性。81.6%的学生对于32课时长度的安排觉得适中,与李素珍[4]的研究相似,说明学时安排比较符合学生的需求。考核方式方面学生主要选择“开放式考核”,其次为“开卷考试”,体现了淡化分数概念,营造灵活多样的教学考评形式是学生的渴求,同时也是促进学生拓宽知识层面、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有效教学方式。


  (二)网络学习方式探讨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网络教学方式逐渐兴起,但实际付诸行动的学校以及开设的课程有限。该教学方式可以快速的将教学信息传递给更多的学生,许艺凡[5]等人曾在对大学生饮食干预的研究中加以应用,王旋[6]等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相比其他专业,理工类专业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关注度较高,选择营养学课程的兴趣和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也不低,提示可以通过网络加强理工类学生的营养健康知识传播。


  四、结论


  将营养与健康知识教育融入大学生通识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可行,且其形式和内容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借助于互联网教学方式可更快更广地向大学生传播营养学知识。


  作者:王玲

  第3篇:营养与健康公选课教学改革


  2004年以来我院开设了“膳食营养与人体健康”、“微量元素与健康”两门与大学生健康生活密切相关的全校公选课,向本科学生普及营养与健康教育,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树立健康合理饮食的理念,以达到营养均衡、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课程受到全校学生的热烈欢迎,每学期选课人数爆满,多达30个专业的学生选修这类课程。经过10年的教学实践,围绕构建有效的公选课课堂,从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教学基本因素入手,积极开展公选课教学改革,完成“膳食营养与人体健康精品课程建设”和“微量元素与健康优秀课程建设”2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建立了完善的公选课教学体系,提高了公选课的教学质量,并获得了校级教学成果奖。


  一、营养与健康公选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1.公选课开设的意义。公选课是拓展基础、沟通文理、强化素质、培养通识的教学体系,是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1,2]。开设公选课有利于学生打通原有的专业和学科分界,广泛获取不同领域的知识,认识和掌握不同学科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3]。


  2.营养与健康公选课开设的重要性。素质教育主要包括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其中身体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直接影响未来社会的发展,合理的营养是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物质保障和健康生活的基础[4]。研究表明,许多大学生对营养知识了解甚少[5],普遍存在不合理的膳食结构与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对营养问题重视不够,亟待加强该领域的学习[6]。


  3.公选课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首先是教师资源有限,缺乏能开设公选课的优秀教师,尤其是缺乏跨学科、跨专业的优秀教师[7]。其次学生选课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混学分现象屡见不鲜。学生混学分,教师宽松“给学分”的现象较为普遍。一般的公选课教学过程是上课记笔记,考核时或开卷或闭卷或只写一篇文章、一份调查报告,但最后公选课成了学分制的装饰[7]。部分学生选而不读、不读而选,心目中产生了公选课“学分好混”的错觉。再次是难以选定合适的教材。公选课时效性强,内容更新较快,学时少,有些公选课授课内容根据社会或市场对人才需要的不断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在短时间内不容易找到合适的教材[8]。某些公选课缺少音像资料、幻灯片,影响了开课的效果。此外,缺乏对学生选课的引导和轻松多样的教学模式也是制约公选课教学质量的问题之一[9]。由此可见,教学资源不足和教学模式单一等是公选课存在的普遍问题。


  二、营养与健康公选课教学改革的实践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公选课教学理念。为改善公选课教学效果,首先从学生入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尊重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学生既有的认知结构来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灵活运用到公选课的教学中,实现公选课教学从以“教”为重心向以“学”为重心转移。


  2.编写、出版与学生水平相近、具有时代感的教材。针对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营养知识缺乏、饮食习惯不科学和膳食结构不合理的现状,编写了由同济大学出版的《微量元素与营养保健》一书[10]作为本课程的配套教材。该书知识面广,内容深入浅出,既注重微量元素的化学分析和毒理学原理,又结合临床、老年、妇幼保健的实际运用,有助于引导理、工、文、法、医等不同专业学生全面了解微量元素与健康的关系,使学生懂得如何选择食物,如何搭配饮食,如何科学膳食,从而提高其营养膳食水平,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3.开展对话式教学模式实践。以营养、健康为主题,由学生和任课教师基于自身的生活体验,开展平等对话。在教学中通过适当提升学生地位,充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公选课教学方式的改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话式教学模式以“人—书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为基本框架。“人—书对话”是指学生学习教材和书本的相关内容,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对话教学模式的前提和基础。“师—生对话”是指师生之间对公选课具体内容的交流、沟通,是答疑解惑的过程,是对话式教学模式的灵魂。“生—生对话”是指学生之间围绕公共课开展的辩难、讨论与帮助,是对话式教学的归宿。为实现对话式教学的愿景,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与营养、健康有关的热门话题,让学生自主学习,走上讲台演讲,其他学生提出质疑,教师进行点评与归纳。期末时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营养学课题,通过自主查找相关文献,开展自主学习,撰写小论文。


  4.建立与学术团体结合的公选课师资队伍。在公选课的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以保证教学按照规定的目的、内容进行。为此,教师必须明确教学任务、精通专业、熟悉教材。从2009年起,与上海市微量元素学会合作,邀请该学会理事和多位教授到我校讲授公选课部分章节,并根据我校公选课授课对象的特点,组织该学会十多位理事编写出版了《微量元素与营养保健》(同济大学出版社)作为本课程的配套教材。充分利用上海市营养学会和上海市微量元素学会在科学研究和科普宣传上的强大社会影响力和学会中营养学领域的顶尖专家组成公选课师资队伍,使学生们有机会在课堂上与大师们面对面直接交流,了解营养学发展前沿,讨论社会关注的健康问题,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为公选课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动力。


  5.拓展公选课教学活动到社区。大胆改变教学活动结构,将教学活动从传统的课堂延伸拓展到社区。带领学生深入学校所属辖区、街道、居委会和同济大学学生艺术节上开办讲座,让学生掌握了公选课知识之后,走向社区、走向社会,积极扩大公选课的社会效应,卓有成效地对大学生和居民进行营养与保健方面的教育,达到预防疾病、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目的。在公选课教学活动拓展过程与课堂教学知识的学习中形成重要的互补,促使学生从理解知识向运用知识转化。同时,在深入社区、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使命感。


  三、结语


  经过10年不断地探索和实践,通过深入研究公选课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基本因素及其内在的联系,在“膳食营养与人体健康”、“微量元素与健康”两门全校公选课中实施教学改革。


  1.教学理念的创新。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公选课教学理念,根据学生既有的认知结构来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灵活运用到公选课的教学中,实现公选课教学从以“教”为重心向以“学”为重心转移。


  2.教学模式的创新。开展对话式教学,由学生和任课教师基于自身的生活体验,开展平等对话,充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公选课教学方式的改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学活动的创新。探索研究了对话式的公选课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应。将教学活动从传统的课堂延伸拓展到社区,结合公选课的学科特点,促进学生从掌握知识向运用知识转化。在深入社区、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使命感。


  4.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充分利用上海市营养学会和上海市微量元素学会在科学研究和科普宣传上的强大社会影响力建设公选课师资队伍,并出版公选课的配套教材。


  自2004年以来,本公选课教学开设面涉及全校30多个专业,每学期选课人数爆满,深受学生欢迎和教学督导好评。此外,将公选课教学活动拓展到社区,卓有成效地对大学生和居民进行营养与保健方面的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应。


  作者:张敬

  第4篇:现阶段大学生营养与健康问题试分析


  1大学生营养与健康深入研究的重要意义


  现如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知识群体,祖国的接班人,他们身体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祖国的未来。要知道,现今的竞争不仅仅是知识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同时也是身体健康状况的竞争。但在目前的大学校园里,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大学生不注重自己的饮食和健康,营养不均衡情况比比皆是,这形成了一系列的社会性问题。因此,注重学生的营养和健康,改善体质大学生是一项重大科研性课题。


  2新时期大学生营养需求分析


  2.1关于热量


  大学生的生活规律一般包括晨练跑步、早间自修、上下午课堂学习、课外活动和晚自修等等。脑力劳动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部分,而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后期的关键时期,身体还处于发育阶段,为了保证新时期的大学生有足够旺盛的精力参与各项活动和努力学习各类知识,很多人不由自主的加大饮食量。这就就需要进一步保证大学生每天可以摄入足够的热量。糖和脂肪是热量的主要来源,其次便是蛋白质。因此,作者认为针对热量的管理,应该主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早餐26%-30%,午餐40%,晚餐30%-34%,将日常三餐的热能进行合理的分配。其次,为了满足身体的锻炼和学习需要的能量,早餐应多增加一些脂肪或蛋白质。


  2.2关于蛋白质


  参与修补建造人体的主要物质之一的蛋白质同样参与着调节体液的酸碱度、传递信息和传送营养等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蛋白质含有量比较高的食物如蛋类、豆制品、乳品、鱼虾、肉类等等是维持大学生紧张思维活动以及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重要食物。因此应该在膳食中保证要提供充足的这方面食物的供给。这样可以尽量避免因缺乏蛋白质而引起的机体抵抗力下降、反应迟钝的情况,也在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功效。


  2.3关于维生素、无机盐


  虽然大学生的骨骼发育在这个时期速度呈现减缓趋势,但仍然是处于进行之中的,而肌肉组织的细胞也在这个时期呈直线向上增加的状态。无机盐和维生素都是维持生命、构成人体、生殖、生长发育重要的营养物质,也是构成某些辅酶和调节物质代谢的主要成分。因此,一定要做到十分充足的各种无机盐和维生素的供给。


  3现阶段大学生营养健康中的问题所在


  3.1家长缺乏一定的营养健康知识


  我国没有相对完善的营养和健康教育体系,大多数学生的父母,缺乏必要的营养和健康知识,只是凭借以往的传统经验对学生灌输营养和健康观念,并以此为依据来引导学生饮食和营养的摄入量。其实有很多传统的做法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这就造成了很多大学生从小没有建立自我保健意识,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


  3.2饮食容易受情绪控制


  大学生处于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其自身的情绪也变化无常。大学生在日常的快乐、痛苦等情绪中,对于饮食的情绪也大不相同。比如:有的大学生遇到开心的事时,情绪高涨暴饮暴食;当遇到伤心难过的事时又不吃不喝;甚至有的女生为了变得苗条过度的减肥,强制控制自己的饮食;还有部分男生可以为了抽烟、喝酒、上网打游戏,而忽略自己的正常饮食等等。


  3.3广告对人们的影响


  大多数人得到广告精彩的食品信息,吸引消费者购买一些食品精制,这些精致食品比天然的食品包装精美、易于运送和储存,并经过消毒杀菌,不易腐败。这种观念就是消费者自身营养知识不足所造成的。要知道,食品在精制的过程中会流失掉大量的营养素,有些包装甚至精美但是其营养效果已经是大打了折扣。


  3.4过度依赖医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生致力于营养保健工作,成绩非常卓著。但是,医生一般不会指导病人的饮食,他们学的是医学,专长是治病,而不是保健。这也是人们忽略营养教育的原因之一。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大多数医生是着重于治病,而营养保健的目的则是维持人体的健康并且预防疾病,两者在本质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的。


  4新时期大学生营养健康完善性策略分析


  4.1向大学生普及健康与营养的知识


  通过对健康知识的普及使学生了解健康饮食的基本概念,这对其身体发展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当大学生有意识的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这样可以预防引起多种疾病和营养不良的发生,可以进一步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现如今,我国部分大学生已然开设了营养和健康知识的公共选修课,还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相关营养和健康知识的讲座,从而大大加强了大学生的营养教育,让大学生知道会如何科学合理的进行食品分类摄入,让人体获得所需要必要营养成分。


  4.2大学生传统饮食观念有待改善


  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和生活质量的不同,人体的素质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大学生的营养教育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人的身体只有得到全面并且均衡的营养才能保证肌体正常的运转而营养成分的摄入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需要一个缓慢上升的过程。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身体素质,帮助学生树立营养的正确观念,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一个合理的饮食营养氛围下健康成长。流程上来看,大学生只有形成了健康合理饮食的观念,才能将所具备的营养知识转变到真真切切的日常行动中,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所以说,我们要系统研究大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念,为其制定不同的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


  4.3大学生应养成良好的健康饮食习惯


  高校教师应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饮食消费,帮助大学生逐渐去掉不合理的饮食消费行为和习惯,优化膳食结构。要知道,对大学生进行营养教育的最终目就是为了帮助其建立和形成合理健康的饮食习惯。另外,为了更好的改善大学生的营养状况,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还要对大学生的饮食行为实行干预防范措施,预防各种慢性病的发生。


  5关于营养工作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分析


  通过上文深入论述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营养健康将对大学生身体状态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假设大学生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或者出现疾病。由于未知因素和身体不适等方面的因素会为大学生本身带来严重的心理上的压力,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举个例子来说吧,不良的膳食习惯、不规律的作息会带来内分泌失调,女学生会出现长青春痘、痛经等问题。女生又对自己的外表十分在意,长此以往,将会形成心理上的负担,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成长。因此,为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生理基础,一定要不断的关注身体健康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的发展。


  6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是祖国的明天,是我们社会未来的希望,将要成为未来的支柱型力量。因此,大学生的营养健康问题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关注。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实施了扩招政策,大学中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如何应对庞大数量下的大学生营养健康工作也是我们未来深入研究的方向之一。然而,现在的时代是网络发达的时代,也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相关资料显示,更多的大学生依赖从网络上获取相关营养和健康的知识。这样一来就存在了两个问题:一是显然我国高校大学生营养健康教育的工作还十分不到位,以至于大学生要从别的渠道来获取所需知识;二是现阶段我国网络监控监管力度不够,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大学生造成困惑和不必要的麻烦。所以说,如何进一步深化大学生营养健康研究,进一步普及大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是我们今后所要面对的一大课题。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大学生营养健康研究工作开展的时间还不是很长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如何去完善和解决这些问题所在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本文是作者多年工作研究经验下的一点心得体会,希望能对同行起到借鉴的作用。


  作者:金海燕

  第5篇:高校开设食品营养与健康公选课的教学实践探讨


  高校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是高校整个教学体系和课程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公选课是高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按照学院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专业方向、学科发展趋势、为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贯彻因材施教,完善学生知识智能结构而开设供学生选修的课程。总的来说,公选课的开设就是要拓宽学生视野,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根据个人爱好选择进食、偏食、挑食、不懂得科学营养搭配的日常饮食习惯,这样容易造成大学生身体肥胖、营养不良,因此高校开设食品营养与健康公选课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


  一、当前高校学生的营养问题


  1.营养观念存在问题


  很多大学生的营养观念来自家庭,而现在的家庭条件比以前好了很多,因此很多父母长辈的日常食材是什么贵买什么,什么食物更加有营养就多买什么,或者随着自己小孩的性子,喜欢吃什么就多买什么食物,造成现在很多大学生在营养与健康方面的观念也是如此,缺乏科学、均衡的营养价值观念,然而到了大学之后,食堂的口味可能没有家里好,选择性也没有在家里躲,这样容易造成大学生偏食、厌食的情况发生。


  2.营养知识不足的问题


  大部分学生的营养知识来自父母、网络、电视,很多学生对于每天应该摄入多少营养标准、什么物质有什么营养、什么食物搭配是相冲的基本上全然不知,对网络、电视中的营养补品、药品广告比较迷信,认为缺营养就得多买营养品、维生素片、钙片之类的东西,尤其是女生喜欢减肥,但是对于如何在补充充足营养的同时,又保持苗条的身材不太了解,造成有些女学生越减越肥,有些严重营养不良,大大影响学习和生活。


  3.营养行为不良问题


  当今的大学生喜欢睡懒觉,早餐不吃,中餐随便,晚餐大吃大喝的不良饮食习惯普遍存在,尤其是一些男同学在运动后暴饮暴食,对身体非常不利。


  二、高校开展营养与健康公选课的必要性


  开设营养与健康公选课,就是帮助大学生知道正确的营养观念、丰富他们的营养知识、培养他们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大学生清楚什么东西是有营养的,什么食材有什么营养,而自己身体缺乏什么营养就应该在缺的方面多补充,而避免吃一些没有营养或者不利于自己身体状况的食物,避免营养的单调和重复吸收等等。从而为他们可以在大学期间健康成长、正常学习提供营养的保障,同时也帮助他们日后走向社会、组建家庭在营养和健康方面打下基础。


  三、高校营养与健康公选课的教学措施


  1.贴近大学生生活需要、激发学习兴趣


  食品营养与健康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授课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应注意将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尤其是结合当前社会上流行的有关食品营养与健康的热点和误区进行讲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上课之前,首先提问学生一些日常在进食和营养方面的疑惑,通过解答让学生掌握有关营养和健康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多讲一些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例如如何长高、如何减肥、如何增加体重、如何增强体质等等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使得他们上课的积极性提高,主动的接受课题上的知识,而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分来上课。另外还可以针对一些矛盾的养生说法,例如电视上的一些营养品的广告说法,又例如有人说牛奶比豆浆营养价值更高,有人又认为牛奶有害;如专家甲今天说“菠菜炒豆腐搭配最合理”,专家乙明天又讲“菠菜炒豆腐不利于钙吸收,不能吃”等一些让人们感到迷茫的问题,结合营养学知识给学生予以正确引导,使学生对营养与健康知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有自己的主见,而不再受电视广告的宣传所左右。


  2.教学内容的精挑细选


  在食品营养与健康课程内容上,尽可能多地精选一些学生感兴趣、容易理解且实用性强的内容,避免或者少出现一些专业性很强且难以理解的内容,同时兼顾知识的全面性,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为了保证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将课程分为能量与营养素、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和特殊人群的营养三大部分。


  四、结语


  食品营养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与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该课程对于增强大学生的体质,让他们知道正确的营养观念、丰富他们的营养知识、培养他们好的饮食习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要上好这门公选课,避免让大多数学生认为这门公选课不重要,只是为了拿到学分而学习,就要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上贴近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精选上课的内容、采用灵活的考试方式,由于本人的经验有限,本文可能存在许多不足地方,希望本文可以为广大老师、同学带来启发和帮助。


  作者:王延丽

  第6篇:高校开设营养与健康相关课程必要性的分析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国民的营养状况整体上得到了较大改善,但营养问题仍然存在。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高级知识分子,理应担当起传播健康知识的责任。但是目前我国多数大学生的营养观念淡薄,存在着很多的营养问题。因此有必要在高校开展营养与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对营养健康知识的兴趣,这对提高学生乃至国民的身体素质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发展营养健康教育是国家和社会的要求


  (一)国家重视营养健康教育


  营养健康教育通过普及营养知识来提高人群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不良的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防治营养缺乏病和慢性疾病,改善人群的营养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营养健康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对国民营养状况的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国家的营养政策也在逐步的发展完善。


  1963年,中华医学会提出我国建国后第一个营养素供给量(RDA)建议,1988年中国营养学会最后一次修订RDA。2000年中国营养学会又提出了《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1989年、1997年、2007年,中国营养学会制定、修订《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国务院于1993年提出了《九十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1997年提出了《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并于2001年又提出《中国食物营养与发展纲要》;卫生部于2010年8月3日正式发布《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这些都为更好地开展全民营养健康教育提供了支持。


  许多国家已经对营养进行了立法,如美国、日本分别于1946年、1947年开始颁布营养法,多年来已形成了较完整的营养法律、法规体系,对其国民营养工作起到极大地推动和保障作用。在我国,一些营养学家和社会人士认识到营养立法的必要性,从20世纪80年代起,他们开始呼吁营养立法。2004年10月,营养条例起草小组成立。2010年9月1日起实施的《营养改善工作管理办法》,是营养政策法规工作迈出的一大步,它为保障我国居民的营养与健康状况,促进营养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国民需要普及营养健康知识


  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卫生事业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内容。


  近十年来,我国居民营养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但同时出现了营养过剩和肥胖、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快速上升的状况。2002年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达到18.8%,患病人数达1.6亿,比1991年增加了31%;全国18岁以上成人人群血脂异常总患病率为18.6%,糖尿病患病率为2.60%,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疾病的发生与膳食结构密切相关。[1]目前,我国与营养有关的慢性病死亡占总死因的70.0%。以上数据说明,我国人群的膳食结构不够合理,需要加强营养健康教育来改变人们的膳食结构。


  此外,我国居民的整体营养知识水平偏低,在营养认识上存在许多误区,容易受到一些宣传的误导,比如著名的“张悟本”事件、“生吃泥鳅”事件等。因此,重视国民的营养教育和指导,正确引导居民的食物消费已经迫在眉睫。


  二、高校开设营养与健康相关课程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应担负起宣传营养健康知识的社会责任


  宣传教育是普及营养科学,使其服务于广大民众的重要的手段之一。担当这一任务的主要群体是营养专业人员或营养师。美国的注册营养师有6万人,每4200人中就有1名注册营养师。[2]日本1亿多人口,有营养师40万人,即每330人中有1名营养师,专门培养营养人才的学校有200多所。按发达国家每300人拥有1名营养师这个比例,我国13亿人口,至少需要近400万名营养师。实际情况是,2009年我国的营养专业人员不足4000名[3],每30万人才拥有一名营养师,这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作为社会的高级知识分子,大学生理应了解更多的营养知识,向社会、家庭普及营养健康知识,此意义重大。


  (二)大学生营养状况堪忧,身体素质下降


  大量资料表明,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健康状况有所改善,但身体素质却呈现下降趋势。与1985年相比,2010年大学生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的成绩分别下降了10.3%和10.9%;学生或者过重或者过瘦,近视率接近90%。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以这样的身体素质,如何建设人才强国?


  在影响人体生长发育的诸多因素中,营养作用的影响最为明显。如果营养不良或缺乏,可导致各种生理机能下降,降低机体的适应能力及抵抗力。有人断言“合理营养可使寿命延长20年”。许多大学生的生活自控能力较差,养成不良的饮食和卫生习惯,而且由于营养知识的缺乏,不能合理地选择和搭配食物,很容易导致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素不均衡等问题。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营养与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三)为解决大学生就业提供新的思路


  2005年10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正式向社会发布了从事营养指导,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传播的“公共营养师”等一批新的职业。卫生部发布的《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中明确规定,今后的营养保健品推销工作应由营养保健师承担,而不是推销员。《国民营养条例》规定,所有的托幼机构、学校、医院、养老院、运动队所等集体供餐单位和食品企业应配备相应比例的专职、兼职营养师。其中明确规定,100人以上的食堂、餐饮单位,其食谱的搭配、调理调整等工序将在营养师的指导下和厨师共同完成,以保证用膳者营养搭配的合理性;300人以上的食堂、餐饮单位,还必须配备营养师。《条例》中还规定每个乡(镇)卫生院应当设置1名营养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当地居民的营养宣传教育和指导工作。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营养意识的逐步提高,公共营养师的职业前景普遍看好。一些城市已出现了营养工作室、营养咨询室,某些中小学已有营养师指导的学校膳食、营养餐等,未来聘请私人营养健康顾问、私人健身教练、私人营养师将逐渐流行,未来营养师的需求巨大。


  在如今营养师严重不足的现状下,可以通过开设营养相关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有意愿从事营养相关工作的学生继续学习并参加国家的营养师资格考试,获得从事营养方面工作的资格,从而为学生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三、营养健康教育在高校的现状


  在要求知识多元化的今天,学校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求知需求开设了不同类型的全院任意选修课,这类课程已成为高校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让学生有机会学习到专业以外的、对自身发展有重要作用的知识。营养与健康是一门具有很强实用性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弥补学生营养与健康知识的不足,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将正确的营养观念传递给自己的亲人朋友,从而普及大众的营养健康知识。


  在发达国家如美国的大学生中,已经普遍开设食品与营养学课程[4],在2000年时已经有53%的学生学习过食品营养课程,其中88%的学生接受过营养学理论教学,87%的学生接受过实践教学。[5]但我国有很多的学校至今仍没有关于学生营养方面的规定和要求,没有开设与营养相关的课程,即使开设有这一课程的学校,也只是给少数专业的学生授课。虽然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或其他的途径学习,但是不能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就不能有效利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具体的营养问题。


  综上所述,不论是从国家、社会、学校还是学生自身角度来讲,在高校开设营养与健康相关课程都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韩小燕

上一篇:营养与膳食教学实践结合研究论文(共5篇)

下一篇:医患沟通和谐能力的价值作用影响论文(共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