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消化者”与“二次消化者”
摘要:大学教师的职责主要是“研究”和“教学”,研究在先,教学在后,二者有特定的逻辑关系。从事研究时,研究赋予大学教师的主要角色是知识的“一次消化者”,进行教学时,教学赋予大学教师的主要角色是知识的“二次消化者”。第一次消化是“深入”,第二次消化是“浅出”。从深入到浅出,才是受学生欢迎的研究者与传播者。为融合研究者与传播者这两种角色,需要得到两方面的保障:学校管理层面要真正引领兼顾研究与教学的平衡与融合、一线教师要力行使自己的研究与教学处于平衡和融合状态。
关键词:一次消化者;二次消化者;大学教师;科研;教学
大学教师要搞科研,是大学教师职业的常识所在。但是习惯意义或者约定俗成意义上的“科研”并不包括“教学”。也就是说,在大部分人的潜意识里,“教学”并不是一种“科研”。举例来讲,笔者是学教育学专业与高等教育学专业的,从专业角度出发,科研就是研究教育学或高等教育学范畴的问题,也只有教育学或高等教育学方面的论文或著作才算得上是科研成果。这就隐含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很多大学教师只记得自己从事某方面的专业研究,而往往忽略或忘记了自己同时也是从事研究专业的“老师”,换言之,很多大学教师只记住了自己是一个“研究者”,而把自己作为某个专业的“老师”这个“传播者”的身份忘记或丢失了。那怎样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恰当地传播给学生,这就成为“教学”与“传播”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教学也是需要研究的,而且是一种更加重要的研究。据此,研究与教学的逻辑关系也就跃然纸上了。本文对大学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的逻辑关系从“一次消化者”(研究者)和“二次消化者”(传播者)的角度进行检视,为我们把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提供一个理解的视角。
一、大学教师作为研究者:一次消化者
1.什么是“一次消化者”
消化,顾名思义,就是指理解、吸收所学的知识与问题。一次消化者是指大学教师在进行教学传授过程之前,首先需要对专业知识或学科课程内容进行学习研究,进而达到理解和吸收,使自己成为一个研究者,因为“大学教师首先应是研究者”。一次消化者所消化和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原初知识”与“现行知识”。原初知识(即人的存在本源的哲学知识)赋予现行知识(即可简单直接传递给学生的现有知识)以本义,两种知识的可教性与传递性不一样”。不管是原初知识还是现行知识,大学教师如果要想掌握这两种知识的可教性和传递性,前提必须对其进行一次消化与积累,这种一次消化是一种对自身教学资本或教授资本的积累。资本就是实践者手中的武器和工具,行动者拥有了资本就拥有了斗争的力量。对知识的一次消化与积累使大学教师有资本成为一个研究者或学习者,进而有资本履行教学实践与人才培养行动。
2.为什么要成为“一次消化者”
成为了“一次消化者”,大学教师才能明白一系列重要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中传授的知识与真理是什么?知识和真理的正确性又何在?可传授的知识与真理和生命意义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怎样才能使知识与真理是可传达和可教的?这些问题,要想加以回答,大学教师必须首先经过研究与学习使自己成为对知识和真理的一次消化者。通过学习或研究,大学教师才能真正成为一次消化者,也只有真正成为一次消化者,大学教师的工作才不会落入“经验式教育”的窠臼。经验式教育是指教育仅仅限于“传授”知识,且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而毫无创新精神。教材已经成一套固定的体系,人们崇拜权威作家及其书籍。教师本人无足轻重,只是一个代理人而已。
3.如何成为“一次消化者”
大学教师成为“一次消化者”就是一个对知识或真理进行深入理解与深入吸收的过程。要对知识与真理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学习,最根本的需要大学教师具有无限的求知欲。“求知欲”是一种欲望。欲望就是对不期之物的期待。人的存在基础就是欲望。从这个角度上讲,大学教师的存在基础是其求知欲望。因为本真的科学研究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是一种贵族的事业,只有极少数具有无限求知欲望的人才甘愿寂寞地选择它。在这种无限求知欲望以及有一颗“知识的良心”的基础上,再加之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与学习的大学教师,以及把追求真理当做一种内在需要的大学教师,才算是真正参与学术研究,才能真正成为“一次消化者”。
二、大学教师作为传播者:二次消化者
1.什么是“二次消化者”
如果说专业科研是一个“深入”的过程,那么教学研究则探索如何“浅出”。“深入”是真学问,“浅出”也是真学问。对大学教师而言,没有“深入”,是没有学问,只有“深入”,没有“浅出”,也是没有学问。也就是说,大学教师成为一次消化者时对知识的深入研究学习之后,有一个研究学习的目的,即为了把深入研究学习后的知识与真理传递给学生,“传递”的过程就是“浅出”的过程,这个“传递”与“浅出”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第二次消化,经过二次消化后大学教师就是二次消化者。换言之,二次消化者“是在一个人成为教师后,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特点、条件,对即将输出的信息进行的加工。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运用”。
2.为什么要成为“二次消化者”
好的研究者不等于好的教授者。很多教授,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是有名的学者,他们花几个小时精心准备他们的演讲稿,使之能够反映最新最前沿的学术与科学知识,结果教出来的学生却对该学科的尖端性一无所知。众所周知,大学教师职业的本义不仅仅在于研究,更在于教学或教授。大学教师不仅要研究专业,还必须抽时间研究如何教自己的专业。不研究教学,是不会教书的。大学教师只有成为二次消化者,才能真正地懂得教书育人。之所以要成为二次消化者,是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技术工作。教学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是一份很复杂的工作,要求掌握以下相关的高水平知识和技能:所教科目内容、课堂上的学习者情况、学生们的个人认识……”。要掌握这种复杂的技术工作,需要教师在一次消化基础之上,即在明白“教什么”基础之上,研究“如何教”的问题,明白“如何教”才能成为杰出的教师。正如学者所言:“杰出的科学家是一度消化上的强者,而杰出的教师则是二度消化上的强者。”“大科学家的卓越的第一度消化为他的第二度消化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但却不能代替他的第二度消化。如果忽略了第二度消化,那么,不管他是多么伟大的科学家,他也远远不够资格被称为一个起码的、称职的教师。科学史上已经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和教训。”3.如何成为“二次消化者”
要成为二次消化者,首先需要大学教师明白一个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一一“给本科生常识,给硕士生方法,给博士生视野”。大学教师的人才培育任务主要是面向本科生,本科教学是传播基本知识的范畴。易言之,大学的基本使命是培养社会各行各业中掌握最基本知识的大量应用型人才。正如学者指出:“社会需要大量的医生、护士、药剂师和教师等,但只需要数量有限的科学家。如果我们真的需要许多科学家,那将会是一场灾难,因为真正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是非常少的。因此,符合人人需要的专业教育和只为少数人服务的科学研究获得融合在一起,则是令人感到吃惊的。”可见,大学教师要想成为二次消化者,理当明白大学的基本使命是传播基本知识;其次,大学教师务必进行教学研究。教学研究就是结合教学的要求和条件,结合学生的特点,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教师对自己已经学过的讲授内容,进一步创造性的理解、加工、发掘,为更好地达到讲授目的而作准备。最后,大学教师要有个性化沟通的能力。一位外国学者说:“教学似乎是一种最社会化的学术工作,它需要在与他人的沟通之中进行……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私人的事情,在进行教学时并不与同事合作,也不需要同事的观点。”言下之意,教学需要与他人沟通来实现,且这种沟通是个性化的,如何沟通,是教师的教学风格所在。没有哪两个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完全一样的……从长远看还是单纯地保持自己的风格为佳。……学生几乎喜欢任何风格的老师,只要这种风格是真实的,只要这位老师热爱教学。他们往往不喜欢那种装腔作势的或者假装博学的教学风格。
三、一次消化者和二次消化者融合的保障
一次消化是为了使大学教师具有成为一个真正“教育者”的资格与前提。二次消化是为了使大学教师具有履行“教授行为”的资格与前提。前者是培养大学教师了解自己的责任,后者是使大学教师能够尽其责任。两者的关系正如学者所讲:“没有教育,教授就会成为一根没有支点的杠杠;没有教授,教育往往起不了作用。”这里的“教育”就是通过研究学习达到一次消化,“教授”就是通过教学达到对知识的二次消化,如此才能做到一次消化者和二次消化者融合。
1.管理层面要真正引领教师兼顾研究与教学的平衡
校级管理层面首先要做的是把好教师选择关口。在选择教师时,需注意的是,有的人适合做科研,有的人适合做教师,还有少数人既适合做教师又适合做科研。假如要普遍提升一所大学教师的讲课水平,最根本的措施之一就是尽量选择出既适合做教师又适合做科研的人。其次校级层面要做的是制定保护教学积极性的合理制度。如果人才引进的方式与现有大学教师的天赋不能改变之时,学校就需要制定合理的制度,引领教师对教学做后天的努力与投入。如果学校管理层制定的制度偏向教学、重视教学,那自然会有优秀的教师产生。教学不用心表现在教师身上,根子则在一些不当的运行机制和指挥棒在起作用。据此,大学要制定好“重教学”的制度。最后,院系层面要切实带领教师平衡研究与教学的关系。
2.一线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研究与教学处于平衡状态
首先,大学教师需要明白研究和教学的属性。研究和教学在理论上并不是天然统一的。他们属于两套表达系统。研究是把生活提升为理论,而教学是把理论还原为生活。研究本质上是书面语的艺术,教学则本质上是口语的艺术。研究重要的能力是文字表达能力,教学则是口头表达能力。大学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把这两套系统能够平衡融合;其次,大学教师要尽可能地减少自己身上的教学和科研的矛盾。具体要做到:观念上要认识到好的一次消化者不等于好的二次消化者,好的一次消化者要转化为好的二次消化者,需要做一些必需的准备工作。大学教师要打破传统的错误观念,即“大学里的传统观念错误地认为,只要你了解材料,你就可以传授它。用公式表述就是:好的内容=好的教学”。做到研究对象与讲授对象要尽量一致、做到学科研究与教学研究要一致、做到干教学与干科研一样多、做到尊重“人才培养”这个大学的首要职能、做到尊重“大学老师”这个自己最优先的角色、做到打造自己的“口才能力”。关于大学老师的口才,有人戏谑调侃如是说:至于教师,就更不能准确地说学什么就能教好什么,因为教师这个职业,就是一个哗众取宠的职业,有时候有点像卖假药的,要三分知识七分胆量,要三分手工七分嘴功,要三分专业七分综合。本文来自《中华消化》杂志
上一篇: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