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中国医学发展启示:中西医融合构建完美医学

发布时间:2023-12-10 16:38

  广东省广州市大德路,广东省中医院内:墙上中医名家专长一目了然,50余米的中药柜台药香四溢,8吨多中药饮片每天配出,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患者有序就诊……就是这里,正高扬起一面中医院发展的旗帜。


  中医院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堡垒


  当全国许多中医院要么坚守中医但为生存烦恼,要么为生存走向“中医西化”的两难之际,这所诞生于民国时期并承续岭南医学精粹的中医院,走出了一条良性发展的“阳光大道”。


  它高举的这面旗帜,写着“构建完美医学,为患者提供最佳诊疗方案”,注解是“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管理能力匹配到位”。


  姓“中”还是姓“西”?


  “西医化”只能毁掉自己,中医特色才是生存之本


  背景:在现行“以药养医”的医疗补偿机制下,生存问题将各类中医院逼到发展的十字路口。在利益驱使下,中医院西化之风愈刮愈烈,中医特色日渐退去,从西药处方量、高精尖医疗器械到西医所占比例,许多中医院与西医院几无区别。


  “中医西化”之风引发了中医教育西医化、中医人才西医化等整个中医药事业链条的错位,甚至被“取消中医”论者引为口实。站在十字路口的广东省中医院同样面临着上述困惑,中医院姓“中”还是姓“西”居然成了问题。


  “产品营销讲究比较优势,西医院那么多,患者到中医院当然奔着中医来。”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说,跟西医院后面走,永远是二流。中医药不仅对很多疾病确有优于西医的疗效,即使有些病种西医疗效较好,但通过中医药配合,疗效会更好。“中医特色是中医院立身之本,发挥中医药的比较优势,中医院才能立住根基,才能发展。”


  西医之所短,中医之所长。广东省中医院将“中医专科专病建设”作为打造比较优势的着力点,全院推进“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药、人有专才”。


  专科专病建设从挖掘和继承开始。集全国名医为我所学,继承邓铁涛、梁乃津等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集全国特色疗法为我所用,遍访全国特色医院和名家,研究和推广各类中医“绝招”;建立各专科古代经典、现代文献数据库系统,挖掘前人成果……


  一系列工作有序推进:1992年,被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示范中医院建设单位”;1993年,急症、中风、消化、肿瘤成为医院重点建设学科;1994年,4项课题中标“九五”科研攻关项目;2000年起,拜师全国名老中医,设名医工作室,建立传统疗法中心,开设“治未病”中心……


  很快,中医特色立住了,医院“中”字头更响了,患者更多了。然而,新的困惑随之而来。


  中医院要不要“西”?


  现代科技为我所用,中西医优势互补,为患者提供最佳诊疗思路:任何学科发展,离不开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引进现代医学和科学技术,不是为了取代中医药,而是优势互补,提高疗效,构建一种新的医学。那是一种超越纯粹中医和纯粹西医、最有益于患者、临床疗效最优的完美医学。


  困惑来自:中医院姓“中”了,还要不要“西”?


  或许出于保护中医药特色的良好愿望,医院内部开始出现“排斥西医”的另一种极端声音,一些科室在引进现代医学技术上畏首畏尾,弊端很快显现。


  在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中医药优势仅限于小量脑出血和中风康复方面,由于现代医学技术引入不足,对大量脑出血患者因没能力手术而束手无策,只能转入西医院。耽搁病情不说,也捆住了中医院的手脚,久之患者颇有怨言,导致医院服务范围日益缩窄。


  弊端让广东省中医院上下反思:怎样坚持中医特色?坚持中医特色,就要将自己封闭起来吗?中医院应怎样对待现代医学技术?


  在反思和讨论中,一种理念逐步清晰:中医、西医都为治病救人,只是视角不同,各有长短;病人看病是为治好,也不会管中医还是西医;如果能够把中西医优势汇聚,为患者提供最佳诊疗方案岂不更好。


  思路一变,广东省中医院的发展进入一种新境界。引入现代医学,中医药不仅没有失去原有特色优势,反而在更高的技术平台上,扩展了特色优势领域。吕玉波将上述思路归纳为“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管理能力匹配到位,为患者提供最佳诊疗方案”。


  同样是脑血管病中心,通过引进神经外科西医人才和技术,使大量脑出血等复杂脑病手术能做了,疾病全过程的覆盖不仅留住了病人,也使得中医药全程参与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中西医结合实现了临床最优,中风病人死亡率和致残率大大降低,相关国家级课题成果引起业内轰动。中心主任蔡业峰说:“西医院有的我都有,但我还有他们没有的中医药。”


  中医院的发展潜力释放出来,立足高端的中西医结合对若干疾病的治疗优势,不仅引起国内同行的认可,也引发了国际医学界的关注。2003年,SARS疫情突如其来,医院成立中西医专家组,成为全国唯一全程独立收治SARS患者的中医院,针对西医办法不多的窘境,提出“四期九证十方”的中医药治疗方案,显著的疗效受到香港方面注意。随后,该院应香港医管局邀请,派出专家林琳、杨志敏赴港,与香港专家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迅速取得成效,香港各界反响强烈。对中医药在中西医结合抗击SARS中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医学界给予高度评价。


  中西医如何融合?


  学术交融是土壤,中医传承是根本,中国医学可为人类做贡献


  办法:不管原先是中医还是西医,在相互了解和启发中取长补短,蔚然成风。对每个疑难病症大家共同坐在一起,没有中西医之别,想的是如何治疗最优。“广东省中医院治病好,办法多”的口碑不胫而走。


  构建完美医学,需要高水平的西医和中医。然而,尽管“中西医结合”喊了多年,但中西医的隔阂未能根本改变,做到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会贯通,并非易事。


  为中国医学发展拓新路,广东省中医院开始了“学术交融”的改革布局。


  一招棋是高层次西医人才引进来,本院优秀中医走出去。2004年,当西医出身的阮新民向中医大师邓铁涛执拜师礼时,是源于对中医药的崇拜。阮新民曾是美国心脏外科学会成员、加州大学医学院心脏专家,当1998年决定回国时,他谢绝了国内多家大医院邀请,而加盟广东省中医院――该院用中药解决心脏术后血管再狭窄的难题,以及中医药术前、术后的独特疗效,都给阮新民深刻印象和学科发展的启示。


  阮新民参加了该院三年一届的西学中班,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针灸等9门基础课程,深厚的西医学背景使他对中医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像阮新民这样的西医领军人才,该院引进了十余位,并分别配置到心血管病、脑血管病、乳腺病、呼吸病等各科室。


  同时,该院优秀中医被派到西医大医院进修。妇科主任王小云便是其中一位,她曾去某著名西医院进修,医学视野的拓宽使她日后受益良多。一个小插曲是,本是来学习的王小云临床上对某妇科疾病提出的中医治疗建议,接连解决了西医不能解决的问题,一时在这家西医院引起轰动。


  该院的另一招棋是充分挖掘中医药潜力。与作为主流医学的现代医学相比,中医尚嫌弱小,通过继承、挖掘、提高、创新,不断将中医药发扬光大,这是大型中医院构建完美医学的奠基性工作。


  中医界公认,名师带徒不仅是中医药传承,也是大师级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该院创造性地推行“师带徒”体系,成就了全国54名大师级中医薪传岭南的中医界佳话。原中医内科的杨志敏相继参加了医院组织的“本院名师带徒”、“全国拜师”、“名师共同带徒,弟子集体跟师”等项目,明显感受到前后境界的变化。


  “以前辨证论治办法少,跟不同的名师学习后,再面对疾病,除了开汤药,我还有针灸、刮痧、膏方等十八般兵器。”已成长为学科带头人的杨志敏说,“领会了老师们不同的学术精髓,过往很多想不明白的问题融会贯通了,很多无法解决的难题,往往能另辟蹊径,豁然开朗。”


  承继全国名老中医的临床结晶和医道智慧,同时兼有中西医学视野的一批新型名医师,在广东省中医院成长起来。他们发展新的医疗模式,创新医学理论,弘扬中华医学,丰富世界医学。也许几十年后,在世界医学发展史上,人们会发现这批人在构建贯通中西医的新医学征途上留下的坚实足印。作者:王淑军,本文来自《中国医学文摘》杂志

上一篇: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初探

下一篇:关于中国医学市场吸引南亚学生的原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