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5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8例,实验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西医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愈19例,好转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43%。对照组:愈10例,好转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2.14%。两组临床疗效经比较(X2=6.6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更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一组上腹不适综合征[1]。主要症状有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单纯使用西医治疗,疗效欠佳。笔者对我院5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分别给予单纯西医治疗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现将两组治疗疗效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56例,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内科学》诊断标准,其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59岁,平均37.5岁;病程最短1月,最长5年,平均2.3年。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n=28)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n=28)给予单纯西医治疗,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嘱患者避免烟、酒及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上腹痛、上腹灼热者予奥美拉唑20mg口服,每日2次;腹胀、恶心者予多潘立酮片10mg口服,每日3次。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中药以益气健脾、行气止痛为治疗原则,基础方:太子参30g,白术15g,茯苓20g,川楝子10g,元胡10g,蒲公英20g,枳壳10g,甘草6g。随证加减如下:腹胀明显加佛手15g,乌药10g;反酸、烧心加乌贼骨10g,浙贝母10g;恶心、呕吐加竹茹10g,代赭石15g;纳差、厌食加鸡内金10g,炒麦芽15g。每日1剂,共取汁400mL,早、晚两次温服。
1.3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痊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饮食恢复正常;好转:主要症状明显减轻或2/3以上症状缓解;无效:主要症状无减轻。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愈19例,好转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43%。对照组:愈10例,好转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2.14%。两组临床疗效经比较(X2=6.6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3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其病因、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一般认为与精神心理因素、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内脏感觉过敏及Hp感染有关。其病情虽然不重,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大。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祖国医学“胃痛”,“痞满”,“嘈杂”范畴[2]。病因多为禀赋不足,劳倦伤脾,致脾胃虚弱,再因饮食不节及情志不畅而诱发加重。脾胃虚弱,若饮食不节,食滞不化,则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故见饱胀、嗳气、恶心、呕吐等症。情志不畅,郁则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则见痞满、嗳气等症[3]。该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虚气滞,故治疗以益气健脾、行气止痛为法[4]。方中太子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和胃;川楝子、元胡理气活血止痛;枳壳消积除痞;甘草调和诸药;而蒲公英据近代医家经验总结,具清胃定痛之功。诸药合用,共凑益气健脾、行气止痛、降逆止呕之功效。西药奥美拉唑为质子泵抑制剂,能持久抑制胃酸分泌;多潘立酮为外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直接作用于胃壁,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但单纯西药治疗,治标不治本,脾胃虚弱仍存在,故疗效差、易复发。本组研究中单纯西医治疗组的有效率仅为82.14%,远远低于中西医结合组(96.43%)。这是因为中西药同用,可标本同治,使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得到有效缓解,无明显不良反应,且不易复发。
综上所述,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其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且安全性高,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简介:涂裕鼎,(1972.8-),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临床医学,王燕,(1978.4-),护师,研究方向:临床护理,本文来自《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
下一篇:情系乡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