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励志德育教育于医学生基础医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医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以后担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他们在学习基本理论和加强实践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励志德育教育。在基础课教学中进行励志德育渗透是加强医学生励志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基于这一点,作者对医学生基础课课堂教学中巧用励志德育故事调控课堂气氛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旨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整体素质。
关键词:励志德育教育;基础医学;课堂气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3-0082-03
當代医学生作为我国医药卫生战线的预备队和生力军,其思想政治水平决定了今后卫生行业整体的思想政治水平,直接关系到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局。励志教育和德育教育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励志教育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有效开展高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手段。励志德育与一般意义上的励志教育不同,励志德育不是单纯的励志教育,它不仅激励学生成为人才,而且激励学生成为高尚的人才[1]。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以往许多高校开展大学生励志德育教育的传统德育课比较严肃而且容易让学生感到说教的成分多,引起共鸣的成分少;医学院校的学生学习任务非常重,专业基础课要占去绝大部分时间,这就要求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应结合职业特点和专业技术发展的需要,对学生适当进行励志德育教育,同时调控以往专业基础课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沉闷的课堂气氛。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以政治思想教育为主却忽略了道德教育,忽略了大学生的德育需求和对德育的期望,这种德育教育模式容易使大学生形成双重道德人格[2]。
基础医学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课程主要包括解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心理学及生理学等,内容繁多,知识点零碎,师生负担都非常重。因此,如何加强基础医学教学的改革,有效提高基础医学教学质量是目前医学院校普遍面临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创新性、自主能动性和积极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师和学生均身心俱疲。本文就如何在传授专业基础知识时与励志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进而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寓爱国民族教育于基础医学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宏图伟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显得尤为重要。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非常必要,也十分紧迫。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民族精神教育队伍,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必要手段[3]。
医学基础课教授过程中适当因时制宜地渗透民族精神教育也是必要的。在讲授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及医学寄生虫学等课程时可以讲述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科学家的事迹,如我国微循环障碍研究的先驱-钱潮、中国消化病学的奠基人——张孝骞、我国心理学界的圣人-潘菽及我国真菌研究的奠基人——邓叔群等。
例如在讲授医学原虫课程时可以讲述爱国老科学家钟惠澜确立犬源性黑热病的感人事迹,他将犬的利什曼原虫接种自己夫人李懿征医师的皮下,证明了犬利什曼原虫的致病性,肯定犬在黑热病传播中的作用,为中国防治与基本控制黑热病的流行作出了重要贡献。钟惠澜于1987年逝世,这位对人类医学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临终之际向人们提出的惟一请求,是将自己的遗体献给医学研究事业。借此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升华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学习专业课的浓厚兴趣,使专业课课堂富有生机与活力。
二、寓理想信念教育于基础医学课堂教学,打造共鸣课堂
理想信念对人们的思想言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是思想政治建设的核心。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面临严峻挑战,存在世俗化、模糊化、多元化及非科学化的问题。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败与否,直接影响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新方法新途径,是增强教育效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在通过多种路径对医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专业基础课结合理想信念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4]。
在讲授医学微生物学钟卡介疫苗由来时,可以穿插讲述卡默德和介兰两位科学家足足花了13年的时间,终于成功培育了第230代被驯服的结核杆菌,作为人工疫苗。在讲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过程中可以渗透讲解历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追求知识的故事。科学家之所以能够收获最后的成功主要因为他们有着坚定地理想信念,此时引导医学生自觉地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把理想和现阶段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从而立志献身于医疗事业中。
在讲述免疫学课程时不妨提及大学生网迷的问题,部分大学生沉浸于网络游戏,终日泡在网吧,浪费金钱和精力,影响自己的学习;经常夜不归宿,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心理极度空虚,身体状况极差,当然免疫力就低下,结合讲解原理,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针对目前信息传播网络化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开展适应时代发展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将来为我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添砖加瓦。
三、寓道德品质、文明行为教育于基础医学课堂教学,激活课堂气氛
无德不成医,医生的医学道德素质是为医之本,没有良好的医德,不能称其为良医。医学生处在从中学时代迈向医学殿堂的初级阶段,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十分注重寓医德教育于专业基础知识教学中[5]。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出现了超前的需求。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现象比如:部分医务人员“吃请受礼”;对病人态度恶劣,有的趋炎附势,以貌取人等;医院为了争“效益”,搞“创收”,采取各种手段,巧立名目乱收费等等。在讲授与临床密切相关课程如病理学、心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等课程时适度讲一些“医德模范”的故事,以期能够引导医学生在受教育阶段就开始培养自己杜绝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以及各种消极腐败现象的不良影响,教育时刻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20个字为准绳,鼓励医学生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争取做个遵纪守法,无私奉献、诚实守信的人。
四、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基础医学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且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心理和谐”的理念,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谐程度如何,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实现问题[7]。医学生作为高校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肩负着保障人类未来健康的光荣使命,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迫切希望建立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针对医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习专业课程,那么在教授专业课程过程中渗透心理教育,巧用励志德育故事将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在实践中的整合。
在心理学课程讲授时多穿插播放著名的心理学励志电影,与学生之间产生共鸣,同时升华课堂气氛。
另外特别针对医学本科生这么一个特殊群体,怎样审视他们的心理,同样值得关注。在进行授课时,不妨适当地展开讲述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的一分钟励志演讲稿“大学生必看的一分钟”引导学生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心生自卑而自暴自弃,感谢1000次的失败,因为他让我有了1001次的希望。我们应该感谢命运,因为他让我们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让我们仍为自己的理想而在大学里不停的奋斗与拼搏。因此,不要再为自己是专科生而苦恼了,因为前面的路更富挑战。再举几个身边本科生经过不懈努力成功的例子,使课堂气氛进一步升华。
五、寓创新教育于基础医学课堂教学,升华课堂气氛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好奇、最活跃、最具突破意识的群体,更乐于接受新事物,对时尚文化的触觉也最为敏锐,在讲授组织胚胎课时可以提到德国科学家斯佩曼(HansSpemann)的“奇异的实验”的设想即克隆的雏形[6];讲到与微生物有关的诺贝奖项相关知识点时可以提到柯赫发现饭桌上洋菜胶的妙用而发明细菌固体培养基;Julius发现用疟疾病人的血液治疗神经梅毒取得成功等等;适当引导学生不要盲目追求时尚来标新立异,要切重现实,充分把握目前年轻的头脑,多学基础知识,在学好知识的基础上多一些发明创新,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能够实现自我个性的张扬;再如讲到肝吸虫及带状绦虫时,提到我们感染肝吸虫就是生吃或半生吃了大淡水鱼虾而引起的,引出现在生吃鱼虾,生牛羊肉等已成为餐桌新时尚,大学生也悄然成为了追求生食的大群体,殊不知自己在盲目追求时尚的过程中却成了各种寄生虫和微生物的追求者,引导大学生社会转型期的各种文化冲击下,充分地了解自己,目标切合实际,适度地发泄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很容易在授课过程中打破沉闷气氛,与大部分学生之间产生共鸣,提高课堂学习效果。教育大学生形成自身独立健全的人格,自信自强、团结协作、乐观豁达、积极进取、勇于挑战、敢于创新。
在专业基础课教授过程中结合励志德育扩大了我们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思路,拓宽了我们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今后我们将不断改进和探索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努力培养医学生成为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扎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治学态度,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职业责任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医学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