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1%聚桂醇不同时间用药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手术的作

发布时间:2015-07-15 09:03

   目的 比较1%聚桂醇不同时间用药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血管瘤患儿分为A、B、C、D组,A组未经任何药物治疗,B组采用1%聚桂醇术前30 min瘤体注射,C组采用1%聚桂醇术前48 h瘤体注射,D组采用1%聚桂醇术前2周瘤体注射,比较4组患儿VEGF评分、MVD评分及临床疗效。 结果 A组患儿CD34阳性反应呈棕褐色颗粒,强阳性表达。A、B组患儿VEGF评分及MV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儿VEGF评分及MVD评分显著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儿VEGF评分及MVD评分显著低于A、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儿总有效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儿总有效率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聚桂醇术前2周瘤体注射应用于婴幼儿血管瘤,操作简单方便,治疗有效率较高,可有效促进瘤体消退,改善患儿的预后情况。
   聚桂醇;用药时间;婴幼儿;血管瘤
   R725.4 A 1674-4721(2014)10(c)-0012-04
  婴幼儿血管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婴幼儿良性肿瘤,发病对象大多为女孩,发病部位常见于头面、四肢、黏膜、肌肉、骨骼,甚至颅内等。目前,血管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数学者认为血管瘤形成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相关,VEGF与内皮细胞表面VEGF受体结合,从而形成血管瘤。临床研究表明,新型硬化剂1%聚桂醇治疗增殖性血管瘤,可获取良好的治疗效果,增强美观性,降低复发率。现对本院采用1%聚桂醇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血管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治疗指南》中婴幼儿血管瘤相关诊断标准,发病部位为头面部34例、上肢20例、胸腹部13例、腰背部8例、下肢5例,血管瘤面积为1.0 cm×0.5 cm~10.0 cm×8.0 cm。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儿分为A、B、C、D组,A组中男患儿8例,女患儿12例,年龄2~12个月,平均为(6.37±2.48)个月;B组中男患儿9例,女患儿11例,年龄1~13个月,平均为(6.98±2.12)个月;C组中男患儿7例,女患儿13例,年龄2~11个月,平均为(6.14±2.57)个月;D组中男患儿6例,女患儿14例,年龄2~10个月,平均为(6.00±2.11)个月。4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患儿在局部注射前均进行胸透、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常规检查,结果正常方可开始治疗。A组未采取任何药物治疗,作为对照,B组采用1%聚桂醇(陕西天宇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445)(1 mg/cm2)术前30 min瘤体注射;C组采用1%聚桂醇术前48 h瘤体注射;D组采用1%聚桂醇术前2周瘤体注射。
  注射方法:将1%聚桂醇注射液1.0~10.0 ml抽吸到注射器内,进行常规消毒瘤体表面及周围正常皮肤后,经瘤体边缘正常组织,切线方向刺入皮下,皮下潜行相应的距离后,折转60°~90°;刺入瘤体内,以放射形状,按照均匀的速度将药液注入瘤体中心实质中,直到瘤体表面发白,拔针后穿刺点压迫5 min;然后根据血管瘤的部位、大小和类型,在采取适量的药量,注射常规量为瘤体表面积值的50%,1%聚桂醇注射液单次注射控制在10 ml内,年龄<3个月的婴儿再酌情减量;对于采取手术治疗的患儿,必须根据患儿瘤体的位置及体积大小,予以完整切除瘤体,直接拉拢缝合。
  1.3 观察指标
  比较4组患儿的VEGF评分、平均微血管密度(MVD)评分及临床疗效。疗效评价标准如下。①显效:血管瘤完全消失,皮肤功能恢复正常,随访6个月无复发;②有效:瘤体消退,但影响美观性;③无效:血管瘤部分无改善,需手术治疗。总有效=显效+有效。
  ①VEGF阳性结果判断:通过OLYPMPUS-BX51光学显微镜(奥林巴斯中国有限公司),可观察到VEGF阳性表达为血管内皮细胞、血管附近细胞胞质染成棕黄色,每张切片10个高倍视野,按照免疫反应积分(IRS)如下:0分为无阳性细胞;1分为阳性细胞占视野内同类细胞总数<25%;2分为26%~50%;3分为51%~75%;4分>75%。②阳性染色强度(SI):0分为未着色;1分为淡黄色;2分为棕黄色;3分为棕褐色。结果判定标准:IRS=PP×SI。③采取Weidner法进行判断CD34阳性判断及MVD计数,在低倍镜下找到热点,明确血管内皮细胞CD34阳性的血管数目,且将其平均值作为MVD,排除>8个管腔内皮细胞数目。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4组患儿免疫组化结果
  VEGF的表达在血管瘤组织中见于血管内皮细胞胞质或胞膜中,A组呈棕黄色颗粒,呈强阳性表达;B、C、D组黄色颗粒所占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随着药物注射后时间推移,VEGF表达均呈下降趋势(图1)。
  2.2 4组患儿VEGF评分及MVD评分的比较
  A、B组患儿VEGF评分及MV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儿VEGF评分及MVD评分显著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儿VEGF评分及MVD评分显著低于A、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3 4组患儿临床疗效的比较
  A、B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儿总有效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儿总有效率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 讨论
  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冷冻、激光、手术、微波、干扰素、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同位素敷贴、硬化剂注射等,但是各治疗方法效果均不显著,局部容易遗留瘢痕,严重影响预后情况,降低美容效果。血管瘤的治疗原则追求安全、微创、价廉等,聚桂醇注射液作为国际公认的治疗静脉曲张的硬化剂,可破坏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栓形成,阻塞血管,从而产生良好的硬化作用。MVD作为衡量血 管生成程度的关键指标之一,其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CD34作为评估MVD的重要指标,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聚桂醇注射液治疗效果多以局部外观变化来衡量,部分学者报道聚桂醇与血管瘤发生、发展与VEGF及MVD之间的关系紧密相关。
  研究表明,1%聚桂醇可明显下调增殖性血管瘤的VEGF、MVD表达量,持续2周时VEGF、MVD的表达量基本接近消退期的表达水平。表明若瘤体内注射激素时间间隔<2周,并无法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在短期内盲目追加药物用量,可能会引发各种副反应,无法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为临床上每隔2~4周用药1次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瘤体内直接给药后30 min,VEGF、MVD的表达量降低不明显,给药48 h后,其表达量下降明显,说明在2 d内药物对瘤体可发挥良好的消退作用。在给药2周后,VEGF、MVD的表达量均降低明显,可见聚桂醇对血管瘤瘤体的消退作用较强,使瘤体停止生长,且通过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破坏作用,导致血管闭塞,从而实现血管瘤较高的治疗效果。研究表明,A组患儿CD34阳性反应呈棕褐色颗粒,强阳性表达;D组患儿VEGF评分及MVD评分显著低于A、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儿临床疗效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1%聚桂醇注射液是新型国产硬化剂,应用于瘤体内注射治疗婴幼儿增生期血管瘤,安全性与有效性显著,术前2周瘤体内注射能确保较高的治疗有效率,可控制病灶的增殖,使血管瘤完全消失、皮肤功能恢复正常,降低复发率,美观性良好,充分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吴书清,钟斌.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进展.医学综述,2012,18(22):3803-3805.
   丁永英,金汉生.聚桂醇治疗血管瘤疗效观察.中国药师,2012,15(11):1628-1629.
   Han JS,Lee MW,Choi JH,et ital myofibroma mimicking an infantile hemangioma in an J Dermatol,2014,59(3):317.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脉管性疾病学组.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治疗指南.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1,9(1):61-67.
   张洪涛,叶涛.平阳霉素联合聚桂醇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临床疗效评价.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9):95-97.

上一篇:高血压并房颤与同型半胱氨酸、踝臂指数的效果

下一篇:CT/MRI诊断影像融合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靶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