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例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的疗效观察
摘 要:目的:探讨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的病因,并针对其致病相关因素采取系统治疗后,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的患者病例资料,对其致病原因进行分析,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进一步探讨其预防措施。结果:4例完全恢复正常,3例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于静止状态,种植体可行使部分功能,3例取出后重新种植。结论: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的治疗效果并不满意,对该病应以早期预防为主。
关键词:RPI;IPL;疗效
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RPI)又被称为种植体尖周病损(IPL),其发病常由种植体植入时细菌感染、种植体负重过大与周围骨组织产生微动、或种植区存在炎性组织所致,常表现为种植体植入后种植体根部出现根周损害,损害处可在X线片上呈现圆形的透射影像,并且可伴有唇、颊侧肿胀,疼痛等临床表现。选取2005年~2011年进行口腔种植治疗,并因种植后出现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而复诊的患者,对其进行治疗后随访5周,评定其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05 年~2011年间因出现种植体根部及其周围肿胀疼痛而来我院复诊,并经X线确诊的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患者10例,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43.7±3.4)岁,共13枚ITI种植体。另外,本组10例患者均符合以下纳入标准:①就诊时患者口腔内种植体未发生松动;②患者就诊前1个月内未曾口服过抗生素治疗或使用过有抑菌作用的药物漱口;③排除妊娠期女性患者;④患者医从性较好,能够按时复诊。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根据口腔卫生状况,行全口龈上、龈下洁治术,待口腔清理完毕后,用碳纤维洁治器头对患者种植体表面进行清理,当种植体基台暴露部位时,使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对种植体周龈袋及牙周袋进行反复交替冲洗,并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于局部进行治疗。治疗后需嘱患者避免于30 min内漱口进食。每周进行一次冲洗上药,以4周为1个疗程。在进行口腔清理的同时还应配合外科清创术,对患处牙槽窝内感染肉芽组织彻底清除,必要时要应联合全身应用抗生素进行抗炎治疗。另外,本组10例患者中有3例因局部炎性反应较重,且经上述治疗后各项症状持续无缓解,种植体已经出现活动迹象,因此行种植体去除术,同时对槽窝进行彻底清创,待感染控制,局部浓重消除后在考虑重新进行种植。
2 结果
本组10例患者,共13枚种植体,其中3例无任何症状的静止型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仅予全身应用抗生素及对症支持等保守治疗后,患者病损处就得到较好恢复,在以后1年随访中,患者植体稳固,未再复发RPI。另外7例诊断为感染型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的患者中,有1例经外科彻底清创及联合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后,痊愈;有3例经通过外科清创、种植体根尖部刮治术、GBR术及抗生素治疗后使得患者尖周病损处于静止状态,种植体部分行使功能;另外3例通过上述治疗后,仍然出现种植体松动,而最终行松动种植体拔除术。本次对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的疗效观察结果:治愈率为40%、有效率为70%。
3 讨论
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种植术后并发症,轻则会延长患者的恢复周期,重则会造成种植失败,增加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本组10例患者中,经诊断有6例患者存在邻牙根尖周病变。多数学者认为,当种植体根部与邻牙的牙根过于接近或种植体的邻牙根尖病变都易引起RPI,若不及时治疗容易破坏种植体骨结合,导致种植体脱落失败。RPI的发生常与邻牙、特别是根管治疗后的邻牙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RPI治疗主要是以消除感染,去除病变,最终使种植体存活为目的。由于多数病例报道的RPI损害与邻牙的病变有关,因此必须对邻牙进行活力检测和X线检查,同时评估种植体的稳定性,确定治疗的方案。常用于治疗RPI的方法有:邻牙根管治疗、单纯清创、种植体根尖刮治术、GBR技术以及应用抗生素。目前临床上常是将上述几种方法联合应用来提高对RPI的治疗效果。然而,我们通过对本组10例RPI患者的疗效观察后发现,现有的治疗手段并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因此我们认为,对RPI还是应以预防为主。要想有效的预防种植术后RPI的发生,必须做好种植手术前和手术过程中的预防措施[1]。术前应进行系统有效的牙周治疗,保持口腔的清洁与健康,并仔细检查种植处根尖、牙组织及邻牙的情况。种植术前应尽量行牙科CT常规检查。种植手术过程中应注意口腔彻底消毒,时刻注意保持种植体的无菌状态,并注意增加种植体与邻牙的距离,有学者认为当种植体与邻牙之间的距离保持在3 mm以上时,可以有效降低RPI的发生率[2]。另外还需预备深度合适的种植窝及延长邻牙根管治疗与种植体植入的间隔时间。如果能在种植术前和术中严格的做好预防措施,那么在术后就可以有效的预防RPI,提高种植体的成功率。随着对RPI研究的深入和治疗方法的改进,如何能消除或避免RPI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4 参考文献
[1] Rosendahl K,Dahlberg G,Kisch J,et t periapical lesion:a case series report[J].Swed Dent J,2009,33(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