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46例临床观察
摘 要:目的:分析总结46例胆囊结石患者的病历资料、手术经过及临床疗效,并探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疗效以提高此种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根据使用的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组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指标。结果:全部85例患者均治愈,均无胆管损伤等并发症且术后恢复较好,小切口组患者手术时间相对较短,而住院时间、出血量及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例患者因病情变化转为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结论:相对于其他手术方法而言,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感染机会小、适应证广泛及对手术条件要求不高等优点。
关键词:胆囊结石;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临床疗效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由于其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等优点已经被临床广泛使用,但此种术式对手术操作者要求较高,操作过程中稍有不慎,便容易损伤胆道或横结肠而影响患者的预后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健康[1-2]。对85例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方法进行分析比较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9年~2011年本院共收治85例胆囊结石患者,男34例,女51例,年龄22~68岁,平均(41.2±4.3)岁。胆囊结石并发急性胆囊炎56例,胆囊结石并发慢性胆囊炎29例,多发性胆囊结石26例,单发性胆囊结石59例。排除其他影响因素后将85例患者分为腹腔镜组及小切口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方法:对患者进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后,在平行于右肋缘下2 cm做一长度为4~6 cm的切口,按腹壁解剖层次依次切开,显露腹直肌后对其做钝性分离。入腹后,用小型拉钩拉开胃肠网膜和肝圆韧带,待胆囊三角和胆总管充分显露后再仔细分离并结扎胆囊管和胆囊动脉。此后,将胆囊沿胆囊底向胆囊颈方向从胆囊床游离出来。在切断胆囊管前应先将胆囊动脉结扎并切断。切除胆囊并缝合胆囊床。需要指出的是,胆囊肿胀程度过大而影响胆囊三角暴露时可使用胆囊穿刺引流,待胆囊三角充分暴露后再进行分离。
1.2.2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方法:气管插管后全身麻醉,常规制造气腹后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使用三孔法或四孔法。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患者住院时间以及手术成功率。
1.4 统计学处理: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85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明显好转,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组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患者住院时间及手术成功率比较,小切口组患者手术时间相对较短,而住院时间、出血量及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出血量等的比较
组别 | 例数 | 手术时间( 热门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