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
摘 要:目的:对患有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抽取就诊的患有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各54例,分别将其定义为A、B两组。对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和实验室相关检验指标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分析结果表明,A组患者吸烟、胸痛、心律失常的人数明显多于B组患者;该组患者出现糖尿病、冠心病、心绞痛的人数明显少于B组患者;该组患者的CK-MB、cTnI检测水平明显高于B组患者。结论:对患有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可以使临床对上述两种病症进行有效区分。
关键词: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
根据心电图检测结果是否出现ST段抬高现象可将患有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患者分为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和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两大类[1]。两者在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均有很大的不同[2]。为了对患有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为今后临床对上述两种病情进行更好的了解,使患者的病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确诊,使该病的误诊和漏诊现象得到有效控制,提供一些比较有参考价值的资料,进行了此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抽取就诊的患有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各54例,对两组患者的合并糖尿病、吸烟、冠心病史、心绞痛、胸痛、心律失常、实验室相关检验指标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2006年5月~2011年5月抽取在我院就诊的患有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各54例。其中男62例,女46例;年龄52~87岁,平均63.8岁;病程1~8年,平均3.6年。两组患者的自然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
1.2 方法:分别将抽样中的108例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定义为A、B两组。对两组患者的合并糖尿病、吸烟、冠心病史、心绞痛、胸痛、心律失常、实验室相关检验指标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A组患者吸烟、胸痛、心律失常的人数明显多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组患者出现糖尿病、冠心病、心绞痛的人数明显少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组患者的CK-MB、cTnI检测水平明显高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2。
表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例(%)]
组别 | 例数 | 糖尿病 | 冠心病 | 心绞痛 | 吸烟 | 胸痛 | 心律失常 |
A组 | 54 | 10(18.5) | 8(14.8) | 13(24.1) | 28(51.9) | 47(87.0) | 11(20.4) |
B组 | 54 | 18(33.3) | 15(27.8) | 29(53.7) | 17(31.5) | 31(57.4) | 6(11.1) |
P值 |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表2 两组患者实验室相关检测结果比较()
组别 | 例数 | CK-MB | cTnI |
A组 | 54 | 128.4±25.3 | 11.2±10.1 |
B组 | 54 | 53.4±20.2 | 4.6±5.4 |
P值 |
| <0.05 | <0.05 |
3 讨论
虽然患有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的发病机制都是由于不稳定的斑块发生破裂后继发形成血栓所导致,但临床研究发现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的发生机制是在出现冠脉病变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以一种纤维蛋白为主的血栓,进而导致了冠脉出现急性的完全闭塞现象,出现了透壁性的心肌损伤症状,临床主要表现为心电图检测结果ST段明显抬高[3]。而对于患有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来说,形成的是一种血小板含量很高的形态相对较小的白色血栓,可以导致患者的冠脉出现急性次全闭塞现象,大多数该类患者是由于微小的血栓心肌间的微小动脉堵塞进而出现多发小灶性心肌坏死症状,使心内膜下发生损伤,仅有很少数的患者会产生完全的闭塞现象, 因此,在临床不会表现为心电图ST段的抬高,心肌损害程度的标志物升高的幅度也明显低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患有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酶峰值相对较高,心肌坏死的程度比较严重,对患者的心功能影响程度相对较大,在出现梗死症状后患者的心脏功能可能会比患有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稍差一些。但是患有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通常情况下存在三支病变现象,缺血的程度可能会比较严重,心脏功能所受的影响可能也比较大。另据相关文献报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预后在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及范围,而不在于临床表现形式。由于患有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的临床表现轻,短期并发症较少,心肌损害标志物水平也较低,但该类患者往往高龄,多数合并多种疾病,而且冠脉病变弥漫,形态复杂,预示着冠脉管壁存在着更为严重的病变。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一种,以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破溃现象,继发出现完全或不完全的闭塞性血栓形成为基础,如果对该病患者的处置不当或任其继续发展,该病患者有可能进展为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该病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一般情况下相对较轻,并发症现象比较少,心电图的检测结果不是十分典型,容易导致出现误诊或漏诊现象。因此,在对该类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医生应时刻提高警惕,对患有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及早识别,以保证尽快确定治疗的具体策略。对胸痛现象持续时间在30 min以上或有胸痛等同症状如胸闷、心前区压迫感的患者,应时刻警惕AMI症状的发生,及时对其进行心电图及坏死心肌标记物的检查,并对其进行动态观察。坏死心肌的标记物是对该类患者进行确诊的一项重要依据,采血时应注意时间性,并反复进行检查,以使诊断的阳性率提高。由于梗死区域早期再灌注,坏死心肌血清标记物峰值提前,可作为诊断的一个指标。
总而言之,对患有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可以使临床对上述两种病症进行有效区分,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确诊,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更多的有效时间,在今后临床工作中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
4 参考文献
[1] 于维雅,杨庭树,沈 琳,等.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冠脉病变特点及并发症的对比研究[J].医师进修杂志,2005,13(1):528.
[2] 张晓锋,李盛彧,史俊忠,等.非ST段抬高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比较[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7,22(6):189.
[3] 雷 娟,周淑娴,张玉玲,等.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现状[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7,19(1):322.下一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80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