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后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治疗胫骨远端Ⅲ型后柱
摘 要:目的:观察经后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治疗胫骨远端Ⅲ型后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9例胫骨远端Ⅲ型后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经后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法治疗胫骨远端Ⅲ型后柱骨折,观察患者治疗前后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根据AOFAS关于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治疗后患者得分为优39例,为良7例,为可3例,与治疗前无优、良,可为4例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在治疗胫骨远端Ⅲ型后柱骨折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目前研究仅在临床实践中回顾随访,需进一步实验证实。
关键词:经后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法;胫骨远端Ⅲ型后柱骨折;临床观察
胫骨远端后柱骨折占全身骨折的4.1%左右,由于涉及关节面骨折,如治疗不当,易引起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影响患者后踝部的复位[1]。因此,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解剖复位,恢复踝关节力线,下肢的长度及关节面的平整。近几年,在治疗胫骨远端后柱骨折上,传统的后踝理念治疗已不能满足现代胫骨远端后柱骨折的诊疗需求,采用后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法较为常见,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人民医院依据文献,采用经后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法治疗胫骨远端Ⅲ型后柱骨折,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49例胫骨远端Ⅲ型后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3例,女16例,年龄18~69岁,平均(41.2±3.4)岁;致伤原因中,交通伤28例,高处坠落伤17例,扭、跌伤4例;患者经确诊全部为胫骨远端后柱骨折,骨折部位为左侧的28例,右侧21例;开放性骨折11例;同时伴有内外踝骨折13例,单纯伴内踝骨折4例,单纯伴外踝骨折9例。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根据患者骨折部位解剖特点CT平扫加三维重建,将患者后柱骨折部位分为:Ⅰ型为后穹窿骨折,骨折线不超过后穹窿骨折,骨块小于后柱的1/4;Ⅱ型指骨块小于后柱1/4,不大于1/2部位;Ⅲ型指骨块大于后柱1/2。所有患者均为胫骨远端Ⅲ型后柱骨折。
1.3 方法:患者术前常规手术消毒、铺巾,患者取侧卧位,麻醉后行手术治疗。采用经后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治疗法,从小腿后侧入路,沿跟腱外做长直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切开小腿深筋膜,向两侧拉开腓骨长短肌及比目鱼肌,露骨折端及下胫腓联合。使骨膜行有限剥离,检查骨折及移位情况,复位骨折,完全恢复踝关节后关节面,克氏针固定。确定骨折对位与对线良好后,选用“T”形支撑钛板或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按外踝、后踝、内踝的顺序复位固定后,缝合手术切口。
术后对患者采用绷带1周,抬高患肢,佩戴踝关节夜间支具,术后2 d拔除引流管,行患肢功能锻炼,注意动作轻柔,循序渐进。术后、术后3 d内、6周、12周、6个月、1年内对患者行常规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对患者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疼痛40分;功能50分:其中包括活动受限及支撑情况10分,最大行走距离5分,行走路面5分,步态异常8分,矢状径活动8分,后足运动(内外翻)6分,踝—后足稳定性(前后、内外翻)8分;力线10分。96~100为优;91~95为良,81~90为可;80以下为差。
1.5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处理数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骨折全部愈合,根据AOFAS关于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优为39例,良为7例,一般为3例,与治疗前无优、良,可为4例对比,结果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患者治疗前后AOFAS评比及优良率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