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相关问题探讨

发布时间:2015-11-04 09:46

摘 要:目的:对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方法:对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措施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结果:72例受血者发生不同程度的输血反应,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结论:科学合理用血、注意滴注速度、积极进行药物预防等措施对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预防
      输血既要求安全(血型不合时会发生输血反应)又要有效(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后输入的红细胞会被破坏)。一百多年以前,动物与人之间输血,人与人之间随机输血,导致1/3患者因不良反应而死亡,使医学界越来越重视如何安全输血。其中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FNHTR)是指在输血后几分钟至2 h内,体温升高1℃以上,并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输血反应[1]:为此探讨其预防方法,提高输血的临床疗效至关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0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采用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措施,有72例患者在输血后出现了发热反应,其中男37例,女35例,年龄2~78岁。首次输血32例,多次输血40例。输注红细胞悬液39例,血浆24例,全血14例,血小板13例,洗涤红细胞12例。
1.2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措施
2.1  科学合理用血:护士执行操作首先做到三查七对,抽血时逐一对照化验单及病志的科别、床号、姓名、血型;输血前重新核对献血人血型及受血人的姓名、床号,由护士及值班医生双人核对。
2.2  预防输血反应:在输血的前15 min内速度要慢,每分钟约20~30滴,因输血反应常在此阶段产生,如出现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报告医生处理。如无输血反应,可按医嘱进行输血。一般60~90滴/min,或在60~90 min内输完400 ml血。要求快速输血时可在20 min内输完400 ml,在急救的情况下要求8~12 min内输完。输血不要太慢,最好在2~3 h内输完,最长也不应超过4 h,库血取来后最好在室温下放置30 min为宜,不可过久,因在微温下红细胞破坏明显,而且血是细菌生长最好的培养基,因有轻度输血反应暂停输血后,如放置超过4 h的剩余血,不应再输给患者,因其可能被细菌污 染。
2.3  药物预防:应用解热药物阿司匹林,首次剂量为1 g,之后每2小时一次,共3次。应用时不能将任何解热药物直接加入血液内一起输注,注意抗组胺药物不能预防输血发热反应。
2.4  血液储存[2]:血库的血存储不得超过21 d,不要加温,护士取血的过程中应稳,不要在走路时试图摇匀袋中的血,使其过度震荡,造成溶血。
2.5  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不规则抗体是指ABO血型系统的抗体以外的血型抗体,正常情况下在血液中不存在不规则抗体,在输血前进行患者血清中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对于保障输血安全、避免输血反应非常重要。
2.6  临床输血[3]: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进行核实查对,确认与配血报告单相符并签字后方可使用。输血速度不应过快,一般输血速度控制在200 ml/h,输血时必须注意给受血者保暖。一旦输血发热反应发生时,应当立即停止输血,所剩的血液不可再次使用。
3 结果
  72例受血者发生不同程度的输血反应,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有的体温可达37.5~41.4℃,输血次数越多,引起发热反应概率越大。
4 讨论
  输血的不良反应,主要分为早期不良反应和晚期不良反应两种,早期不良反应大致与两种因素有关:①与输入血液的质量有关的反应,有发热、过敏、溶血、细菌污染等四种反应;②与大量快速输血有关,有心力衰竭、出血清倾向和酸碱平衡失调。晚期并发症主要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疟疾、梅毒、艾滋病等。从微观上分析,输血反应通常分为以下8种: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变态反应、过敏症、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细菌污染、血压过低、输血相关的循环超负荷。文献报道常见类型以FNHTR为主(49.38%),主要发生在输注悬浮红细胞[4-5]。FNHTR多发生于输注多人份血小板浓缩液(PCs)时以及多次输血或多次怀孕的妇女中。其临床特点为FNHTR多发生在输血期间至输血完毕后1~2 h内发热,发热 持续时间少则几分钟,多则1~2 h,通常不会超过8~10 h。常伴有颜面潮红、畏寒、脉率增快,血压多无变化[6]。也可伴有出汗,恶心或呕吐,少数患者输血发 热反应后数小时内可发生口唇疱疹。轻度发热反应体温升高1~2℃,症状常呈自限性。
  我院除了采用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措施,减少受血者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外,还根据其研究理论,发热反应轻者,先减慢输血速度,若症状继续加重,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撤下输血器注明“输血反应”,查究原因并对症处理(高热给予物理降温,寒战者保温),遵医嘱应用抗过敏药物,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5 参考文献
[1] 陈婉屏.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J].中国现代医生,2010,11(33):44.
[2] 何凤娥.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预防及处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1(6):56.
[3] 孙嫒嫒,刘建忠,陈方祥,等.输血前检查结果分析及其临床意义[J].重庆医学,2010,2(4):233.
[4] 姚根宏.急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及对策[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1,4(13):187.
[5] 刘建萍,于  付,张丽娜.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1,3(4):35.
[6] 刘智勇.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的临床意义探讨[J].西南军医,2010,7(12):728.
 

上一篇:结肠癌致肠梗阻手术治疗30例临床疗效观察

下一篇:21例产伤性新生儿锁骨骨折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