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例早产患者相关性研究
摘 要:目的:探寻早产易发危险因素。方法:根据随机对照的原则,以56例患者为早产组,选取56例正常分娩的产妇作为正常组,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研究。结果:在与正常组进行比较,发现引发早产的危险因素中胎膜早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次是子痫前期、产前出血、胎位异常因素。与正常组比较,早产组与年龄因素相关性不大(P>0.05);在人工流产史、产前检查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组共分娩新生儿56例,其中52例存活,21例由于缺氧性脑病、新生儿肺炎等转入儿科进行救治,存活率为92.86%。结论:胎膜早破、产前检查和人工流产史早产的危险因素,临床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是减少发病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早产;危险因素
早产作为产科常见的围生期并发症之一,是导致围产儿病残甚或是死亡的主要原因,据统计本病的发生率为5%~15%,给产妇及其家属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1-2]。因此,探寻早产产妇的易发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是防止早产的主要方法,对2002年3月~2010年11月收治的56例早产患者进行相关易发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防治有所裨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2年3月~2010年11月我院共收治56例早产患者,年龄19~36岁,平均23.12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学历32例,大专以下学历24例;职业:脑力劳动36例,体力劳动20例;应激性生活事件:有54例,无2例;单胎妊娠者46例,多胎妊娠者10例;初产妇30例,经产妇26例;孕周为33~36周者50例,28~32周者6例。
1.2 分组方法:根据随机对照的原则,以56例早产患者为研究组(简称早产组),选取56例我科室正常分娩的产妇作为对照组(简称正常组),进行分析研究。
1.3 统计学方法:数据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处理。临床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判断。
2 结果
2.1 产科相关危险因素:在与正常组进行比较,发现引发早产的危险因素中胎膜早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次是子痫前期、产前出血、胎位异常因素。见表1。
表1 危险因素调查分析(例)
组别例数胎膜早破子痫前期产前出血胎位异常多胎妊娠子宫原因胎盘原因不明原因早产组562010875321正常组5641312100χ2值
44.84011.08113.73330.15224.82140.210100P值
<0.0010.29850.05330.69440.02810.646712.2 非产科相关危险因素:与正常组比较,早产组与年龄因素相关性不大(P>0.05);在人工流产史、产前检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非产科相关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组别例数年龄(岁) 人工流产史(例)产前检查(例)
最小最大平均有无有无早产组56193723.1240163026正常组56193524.25①25②31②4016①注:与早产组比较,①P>0.05,②P<0.05
2.3 早产儿生存率:早产组共分娩新生儿56例,其中52例存活,21例由于缺氧性脑病、新生儿肺炎等转入儿科进行救治,存活率为92.86%,4例因并发感染以及不明原因死亡。
3 讨论
早产作为围产医学中重要而又常见的妊娠并发症,以期对于患儿及产妇的心身影响近年来备受产科医生的关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各种助孕技术的日新月异,早产发生率已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因此,如何更好的进行防治,保障产妇的安全与健康,是产科医护人员共同面对的难题[3]。
一般而言,胎膜早破是早产临产前的危象之一,一旦发生早破,则早产避无可避,此种原因多于创伤、多胎以及感染等因素有关[4]。由于孕期生殖道易受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内毒素的侵袭,导致宫内压力降低,诱发宫缩,导致早产,可见防止胎膜早破是有效降低早产的途径之一[5]。本研究中亦显示胎膜早破在早产发生中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其次为子痫早期、产前出血等。因此,在临床中重视上述因素,一旦发现,早期处理,对于保胎大有裨益。
同时,产前检查作为孕期最重要保健手段,定期的产前检查不仅可及时发现并及早防治妊娠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使孕妇掌握先兆早产的早期轻微症状,以便及时到医院诊治,从而可降低早产率[6]。本研究也显示,早产组的产前检查率明显低于正常组。因此,加强围生期产前检查,提高孕期妇女的保健意识,也是重要的防治措施。
4 参考文献
[1] 乐 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8.
[2] 姚天一,张志坤.早产的原因及高危因素[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2):66.
[3] 邵 芳,王冬梅.早产发病原因的研究现状[J].医学综述,2008,14(10):1528.
[4] Murphy DJ,Fowlie PW,McGuire W,et ric issues in preterm birth[J].BMJ,2004,32(4):783.
[5] 马 薇,周昌菊.胎膜早破与早产[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5,21(4):646.
[6] Karat C,Madhivanan P,Krupp K,et clinical and microbe logical correlates of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J].Indian J Med Microbio,2006,24(4):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