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炎46例临床分析
摘 要: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点,观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各种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检查以及辅助检查进行诊断,采取停药后对症治疗措施,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有抗结核药、中草药、抗生素、抗肿瘤药等,肝功能损害患者其丙氨酸转氨酶有所增高。结论:对于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医生应当高度重视临床用药指导及药物性肝炎的防治。
关键词:药肝;药物;诊断;临床分析
药物性肝炎简称药肝(Drug induced liver disease, DILD)是指在体内,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作用或肝脏发生某些不良反应而引起患者的肝脏损害。有研究资料显示导致DILD的药物多达600~1 000种,包括抗结核药、中草药、抗生素等常用药物[1]。
DILD可以使健康人,在使用某种药物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临床表现为肝细胞坏死、胆汁瘀积、细胞内微脂滴沉积或慢性肝炎、肝硬化等。为进一步提高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文章对近年来收治的46例DIL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2月~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46例药物性肝炎患者,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18~70岁,平均(35±10.6)岁。
1.2 临床表现:患者临床表现为乏力、黄疸、食欲下降、纳差、呕吐、低热、腹胀、皮肤瘙痒等。
1.3 诊断标准[2]:按照相关的诊断标准,并结合各种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检查以及辅助检查,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包括肝炎病毒本身、组成该病毒的成分以及抗病毒抗体等。由于各种肝炎病毒的基因结构、抗原构造均不相同,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各异,因此,各种肝炎病毒有其特异的血清标志物,不存在血清交叉反应。临床上通过对各种肝炎病毒的血清标志物检测,能准确地进行病毒性肝炎的分型。本组46例全部确诊为DILD患者。
1.4 诊断方法:全部患者入院前已采用抗结核药、中草药、抗生素、抗肿瘤药等药物进行过治疗。患者在使用以上药物进行治疗之前肝功能检测结果均为正常。患者均在治疗期间出现典型的肝炎症状或肝功能异常,确诊为药物性肝炎。采用回顾性调查方式,查阅分析2008年2月~2012年2月46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采用各种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检查以及辅助检查(主要是阴性ALT和ALP)进行诊断分类并对各种引发药物性肝炎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最后采取停药后对症治疗措施,观察临床疗效。
2 结果
2.1 分型:本组46例药物性肝炎患者中,肝细胞型(丙氨酸转氨酶ALT大于2倍正常值上限)25例,占54.3%;胆汁淤积型(碱性磷酸酶ALP大于2)15例,占32.6%,混合型(ALT和ALP都大于2,且ALT/ALP在2~5之间)6例,占13.0%。
2.2 引起DILD的药物:其中抗结核药物13例,占28.26%(例如雷米封、吡嗪酰胺、利福平);因各种皮肤病而使用中草药或中成药10例,占21.73%;抗生素应用8例,占17.39%;抗肿瘤化疗药9例,19.56%;心血管病药物4例,占8.69%;保健品2例,占4.34%。
对46例患者确诊后立即停药,给予护肝对症治疗。
3 讨论
药物性肝炎的发生率占药物反应的10%~15%,在临床上较常见,排在药物热及药物性皮疹之后居第三位[3]。药物性肝炎约20%~50%以暴发性肝衰竭导致急性损伤,药物性肝炎严重肝损害者会导致衰竭[4]。药物性肝炎是通过改变肝细胞膜的生化特性,在代谢过程中进而干扰肝细胞的摄取过程、破坏细胞骨架功能、在胆汁中形成不可溶性的复合物等途径直接导致肝损伤[5]。目前已发现可造成肝脏不同程度损害的各类药物高达600多种,其中以抗结核药、中草药、抗生素类等最为常见,本文资料显示也进一步证实[6]。对肝炎患者进行抗结核治疗前,应对其肝功能和肝炎病毒学各项指标进行检查,有条件的地方对肝胆进行B超检查,严格把握化疗药物及剂量,选择最佳的化疗方案,对化疗类药物的适应证和疗程详细了解[7]。对治疗后的3~4周应重点监测,严密观察,如发生肝损害,应早发现、早治疗、早防止,减少肝损害的发生率和病死率[8]。本资料显示有10例肝损害(占21.73%)由中草药引起,医生和患者均要引起注意。
总之,药物性肝炎是较为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其严重影响人体的健康,而且药物性肝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及漏诊,临床医师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应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尽早诊断并对症治疗,减少其发生率。
4 参考文献
[1] Lee induced hepatotoxicity[J].N Engl J Med,2003,23(5):474.
[2] Andrade RJ,Lucena MI,Alonso A,et classⅡgenotype influences the type of liver injury in drug-induced idiosyncratic liver disease[J].Hepatology,2004,39(6):1603.
[3] 宋晓琴,罗其泰,罗智英.药物性肝炎82例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9,12(1):41.
[4] 谢敬东,谢 青,王 晖,等.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7,11(6):406.
[5] 李建生,刘 蔚.药物性肝病发病机制及分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8(3):215.
[6] 李欣民.药物性肝病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5,25(1):124.
[7] 刘 平.中草药的肝损伤的问题[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24(2):243.
[8] 汪 云,朱丽影.药物性肝炎34例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2008,1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