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腺癌黏液表型的分析
摘 要:目的:探讨AB(PH2.5)/PAS特殊染色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学诊断中的应用与意义。方法:采用AB(PH2.5)/PAS染色检测子宫内膜腺癌黏液表型。结果:33例内膜样腺癌AB(+)/PAS(-);浆液性乳头状癌AB(-)/PAS(-);2例黏液腺癌AB(+)/PAS(-);1例透明细胞癌AB(-)/PAS(+)。结论:AB(PH2.5)/PAS黏液表型与肿瘤的分化和异质性有关;AB(PH2.5)/PAS特殊染色对子宫内膜腺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子宫内膜腺癌;诊断;特殊染色;黏液表型
免疫组化技术对肿瘤的组织发生和诊断越来越广泛,但特殊染色仍是有用的方法之一,其优点是简单易行、染色时间短、染液便宜。由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发生多数来源于苗勒氏管,持有正常子宫内膜分化的分泌特性,产生酸性唾液酸糖蛋白(AB+)、中性糖蛋白以及糖原(PAS+)分子,因此特殊染色AB(PH2.5)/PAS能简便、有效地观察与分析子宫内膜癌黏液定位方式、性质,为子宫内膜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辅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实验样本来自2007年~2010年我院初诊子宫内膜诊刮标本,年龄21~79岁,平均49.7岁。其中对照组宫内膜均来自非子宫内膜病变切除的子宫标本20例(10例增殖期、10例分泌期),研究病例选取子宫内膜不典型增殖症6例、子宫内膜腺癌44例(33例内膜样型腺癌、8例浆液性乳头状癌、1例透明细胞癌、2例黏液腺癌)。
1.2 标本处理与染色方法:所有实验标本均经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4 μm厚连续切片,二甲苯脱蜡后行阿尔新蓝(PH2.5)/希夫-过碘酸[AB(PH2.5)/PAS]组织化学法黏液染色。染色结果AB(+):蓝色,PAS(+):红色。
2 结果
2.1 对照组、不典型增殖症黏液表型:20例对照组正常生理期反应腺体腔顶缘AB(+),分泌期基底分泌空泡PAS(+)。6例不典型增殖症胞质AB(+)/PAS(-),周围不伴不典型增殖腺体顶缘AB(+)/PAS(-),显示不典型增殖酸性唾液酸分子合成的显著增加。
2.2 子宫内膜腺癌黏液表型:33例子宫内膜样腺癌AB(+)/PAS(-),AB(+)定位显示与癌组织分化相关,腺管样高分化AB(+)位于顶缘着色,腔内分泌物AB(+)和(或)复合性AB/PAS(+),中低分化AB(+)位于癌细胞胞浆,伴有腺管样分化的5例乳头腺型亚型乳头顶浆CEA线状微弱AB(+),2例黏液分泌性亚型顶缘AB(+),分泌性黏液AB(+);8例浆液性乳头状癌黏液染色AB(-)/PAS(-);2例黏液腺癌胞质内及黏液性分泌物弥漫AB(+);1例透明细胞癌PAS(+)/AB(-)。癌旁伴表面乳头状化生部分AB(+)/PAS(-)。见表1、图①~⑥。
表1 44例子宫内膜腺癌黏液表型分析
组织类型例数ABPAS内膜样腺癌33+-浆液性乳头状腺癌8--透明细胞癌1-+黏液腺癌2+-
图① 不典型增生症腺体细胞内AB(+)显色;中倍视野
图② 高分化内膜样腺癌腺体腔缘AB微弱(+),腔内分泌物为少量AB(+)唾液酸黏液及PAS(+)中性糖蛋白物质;中倍视野
图③ 中等分化内膜样腺癌胞质AB(+),分泌物PAS(+);高倍视野
图④ 浆液性乳头状癌AB(-)/PAS(-);中倍视野
图⑤ 表面乳头状化生胞质内AB(+)/PAS(-);中倍视野
图⑥ 分泌期腺体腔缘AB(+),基底分泌空泡PAS(+);中倍视野
3 讨论
6例不典型增殖症胞质AB(+)/PAS(-),周围不伴不典型增殖腺体顶缘AB(+)/PAS(-)。子宫内膜样腺癌黏液表型AB(+)/PAS(-),其中高中分化阳性定位于腺管样分化细胞顶缘,与正常生理期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顶缘微弱的AB(+)分布一致,低分化区呈胞浆着色,显示说明随着细胞的不典型及癌分化程度减低AB着色由顶缘→胞质变化。AB表达方式的改变表明肿瘤细胞酸性唾液酸合成显著增加。可能原因是与机体细胞自正常演变到癌的过程中,细胞内和细胞膜上的寡糖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癌变细胞产生并分泌酸性唾液酸蛋白,肿瘤期癌细胞内合成分泌功能逐渐增加而致异常增加。
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是一种比低级别的子宫内膜样腺癌侵袭性更高的肿瘤,特别是该肿瘤的初级发展阶段与子宫内膜癌亚型(乳头腺型)难以鉴别。浆液性乳头状癌复杂的乳头状分枝AB(-)/PAS(-),可能与浆液乳头状癌属差分化非雌激素依赖性腺癌,肿瘤组织分化低,癌细胞排列紊乱失去极性,阻碍酸性唾液酸分泌;5例乳头腺型内膜样腺癌乳头顶缘AB线状(+)微弱着色。
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与黏液腺癌发生率低,1例透明细胞癌胞质内糖原PAS(+)/AB(-)。2例黏液腺癌细胞内外AB弥漫阳性显色。黏液腺癌与黏液分泌丰富的子宫内膜样腺癌亚型的染色区别主要是子宫内膜样腺癌丰富黏液AB(+)/PAS(-),而细胞内AB(-)/PAS(-)。
上述研究表明,子宫内膜腺癌瘤细胞酸性唾液酸合成增加、功能性分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同时,与肿瘤的异质性有关。
由于女性生殖道上皮及间质都来自体腔上皮,具有高度的分化潜能。当激素、炎性反应及其他局部刺激作用于子宫内膜,均可引起子宫内膜腺上皮下的储备细胞向其他部位的苗勒管上皮分化(化生)。癌旁部分表面上皮的乳头状化生AB染色阳性。有研究显示,子宫内膜的乳头状、黏液性和鳞状化生有微卫星等位基因,他们出现于腺癌前病变和恶性子宫内膜而不出现于组织学正常的组织,提示有些化生是癌前病变[1]。因此,子宫内膜表明上皮乳头状化生酸性唾液酸增加是否是宫内膜异常增殖信号有待进一步随访、跟踪。
子宫内膜癌腺管样分化分泌物为AB(+)和(或)复合性糖蛋白AB/PAS(+),而宫颈管腺癌肿瘤性黏液性分泌物一般AB(+),缺乏中性糖蛋白黏液及糖原成分。AB(+)/PAS(-)黏液染色有望作为宫颈管腺癌组织来源鉴别标志物之一。也有研究显示子宫内膜腺癌以黏蛋白含量少且以硫酸黏蛋白为主,而宫颈腺癌则以丰富的唾酸黏蛋白为主[2]。
4 参考文献
[1] 王丽君.人子宫内膜腺癌细胞系的建立[J].山东医药,2010,50(26):4980.
[2] 朱英桂,柳凤轩,贺光友.子宫内膜腺癌组化、免疫组化观察及临床意义[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8,20(2):166.
热门论文
- 子宫内膜腺癌黏液表型的分析
- 子宫内膜腺癌DNA结合抑制因子1的表达及与雌激
- 分期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214例
- MK、VEGF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 实用放射学杂志子宫内膜癌
- 宫腔镜下分段诊断性刮宫术在子宫内膜癌术前诊
- 减毒麻疹病毒诱导子宫内膜腺癌细胞凋亡的策略
- 子宫内膜癌中ER、PR、MK、VEGF的表达及与病理特征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病变及黏膜
- 子宫内膜微刺激术在子宫内膜过薄不孕患者中的
- 间质液压与涎腺腺样囊性癌恶性表型的关系的实
- 原发性阑尾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的检验策略
- 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炎的防治措施探析
- 198例不孕不育患者子宫内膜的病理分析
- 子宫内膜活检在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增厚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