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西泮治疗过度换气综合征42例体会
摘 要:目的:观察地西泮对过度换起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68例过度换气综合征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与暗示治疗,治疗组在暗示治疗的基础上给与地西泮治疗。结果:治疗组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缩短。结论:地西泮治疗过度换气综合征疗效显著。
关键词:地西泮;过度换气综合征;胸闷
武警四川总队医院急诊科自2008年1月~2010年3月共收治过度换气综合征患者68例,其中42例给予地西泮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68例过度换气综合征均为我院门急诊患者,其中男8例,女60例;年龄12~60岁,平均20.3岁。其中12~19岁38例,20~29岁18例,30~39岁7例,40~49岁4例,50~60岁1例。住校学生30例,当地居民34例,旅游或外来打工人员4例。
1.2 临床表现:所有病例均有胸闷、呼吸急促,呼吸频率>30次/min,常见伴随症状四肢麻木52例,手足搐搦30例,心慌21例,喉部梗阻敢11例,缄默不语6例,四肢僵硬3例,晕厥1例。其他症状有多汗、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和四肢发凉。
1.3 诱因:诱因明确者55例,不明确者13例,55例的诱因分别是生气28例,争吵和肢体冲突15例,患病8例(疼痛5例,上感发烧2例,恶性肿瘤1例),饮酒3例,农药中毒1例。
1.4 诊断标准:以社会心理因素为唯一起病诱因,符合过度换气综合征的诊断定义,呼吸急促或深大,呼吸频率>30次/min,有呼吸性碱中毒的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以过度换气为主,可伴随神经症的其他症状;发病见于各年龄及性别,但以青春期前后女性为主,有集体发病的倾向;排除躯体疾病引起的过度换气[1]。
1.5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安置在安静病房,陪医人员离开现场,并给予输液,吸氧及暗示治疗。其中42例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地西泮5 mg缓慢静脉推注。
1.6 疗效标准:患者胸闷,呼吸急促缓解,呼吸频率<20次/min,主要症状四肢麻木、手足搐搦、心慌、喉部梗阻感等缓解。以<10 min,10~30 min,>30 min症状作为两组疗效对比。
2 结果
26例未给予地西泮治疗患者中,<10 min缓解者3例(11.5%),10~30 min缓解者10例(38.5%),>30 min缓解者13例(50%)。而42例给予地西泮治疗患者中,<10 min缓解者30例(71.4%),10~30 min缓解者11(21.2%),>30 min缓解者1例(2.4%)。 见表1。
表1 地西泮组与非地西泮组治疗对比[例(%)]
组别 | 例数 | <10 min缓解 | 10~30 min缓解 | >30 min缓解 |
地西泮组 | 42 | 30(71.4) | 11(26.2) | 1(2.4) |
非地西泮组 | 26 | 3(11.5) | 10(38.5) | 13(50) |
过度换气综合征是综合医院急诊科常见病。是一种心身疾病,焦虑障碍的一种,介于躯体疾病与神经症之间。患者以青年女性为主,有明显的社会心理因素作为诱因,起病和应急事件有明确的关系。情绪不稳定,学习、工作紧张者更易发病。患者起病急骤,症状突出,加之患者在情绪上的渲染,使陪诊人员倍感紧张,认为患者疾病危在旦夕。除过度换气及其他伴随症状外,有癔症的其他临床特点和表现,实验室检查多无异常,少数有低钾血症及心电图呈一过性改变[2]。由于患者疲倦过度、精神紧张,刺激了植物神经兴奋,引起呼吸频率加快。这使得吸入的氧气、呼出的二氧化碳都增加,但血液携氧已饱和,所以过多的氧气并不能交换入血,相当于CO2排出过多。而CO2是血液中H2CO3的原材料,所以血液H2CO3减少,打乱了血液酸碱平衡,引发呼吸性碱中毒。由于患者快速呼吸,大量的CO2被呼出体外,造成机体呼吸性碱中毒,而出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心悸、大汗、面色苍白,面部口唇麻木及手足、全身抽搐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治疗上应以心理治疗为主。安静的环境对患者病情是一种良性互动,少量输液、吸氧可以起到暗示治疗的效果。地西泮属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具有抗焦虑、镇静、抗惊厥和肌肉松弛的作用。过度换气综合征使用地西泮主要取其镇静和抗焦虑的作用。通过以上两组治疗的对比,可知地西泮在治疗过度换气综合征的过程中,可明显缩短病程,有利于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避免诊疗过程时间过长带来不必要的紧张,以及过多的检查和过度的治疗。建议推广应用。
4 参考文献
[1] 来 暮,姜 红.儿童过度换气综合征临床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8,27(2):208.
[2] 蒲敏等.心因性过度换气综合征61例[J].2008,20(6):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