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诊断
摘 要:目的:探讨X线、CT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利用现流行的ANFH影像学诊断方法,即X线平片、CT检查等,及时诊断。结果:对16例患者进行诊断分析,及早确诊和治疗。结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医生可根据患者影像诊断结果,提供合理治疗方案。故尽早发现股骨头缺血坏死,对于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影像诊断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是临床常见骨关节病之一,至今医学对治疗方案仍尚未定论。它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特别是30~50岁青壮年尤为常见,且近几年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未经及时、有效治疗,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将进行性发展,并最终导致严重的髋关节骨性关节炎,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甚至生活不能自理[1-4]。ANFH分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大类,创伤性ANFH为骨内外动脉突然阻断而导致的缺血。非创伤性ANFH原因十分复杂,发病机制尚无定论。现流行的ANFH影像学诊断方法主要有X线平片、CT检查等。对16例患者进行诊断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24~65岁,病程5个月~4年。长期服用激素者5例,酗酒者6例,外伤4例,病因不详者1例。16例中双侧发病11例,单侧发病5例。患者均经X线平片、CT检查,且临床病理证实。临床表现主要为髋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其髋关节深部的隐痛、刺痛在夜间明显,可放射至腹股沟等部位。活动过多时疼痛加重,休息后减轻。病情严重患者出现患侧髋关节全方位活动受限,肌肉萎缩,行动困难。
1.2 检查方法:X线平片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基本方法,常规要摄骨盆正位和蛙式位片。在X线片上股骨头坏死早期骨质正常或仅见骨小梁模糊和散在骨质疏松,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见局部囊性变,骨纹理稀疏,骨小梁中断紊乱或见小块骨密度增高的死骨块。CT适宜观察股骨头前部情况,发现中央部位早期硬化改变,观察死骨大小等情况,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依据。本组全部病例都进行双侧髋关节X线平片检查9例,CT检查7例。
2 结果
2.1 ANFH的X线平片表现:Ⅰ期,股骨头的外形正常,在持重区软骨下出现星月形透光带(星月征),髋关节间隙轻度增宽,以关节中下为主,主要因关节软骨增宽,股骨头外移所致,早期股骨头外移2 mm以内,伴台阶征及双边征,有2例;Ⅱ期,股骨头广泛脱位和碎解,其内可见死骨、裂隙、硬化和透光区,股骨头压缩变扁平,轮廓不规则,关节腔最初因股骨头变扁而增宽。股骨颈下方出现皮质增厚或骨膜增生,关节间隙可呈不规则变窄,髋臼关节面增生硬化,股骨头碎块可成为关节游离体,有6例;Ⅲ期,可以见到一定程度股骨头骨结构完全消失,股骨头明显变扁或覃状变形,内有弥漫或局限性硬化或囊变区,关节间隙变窄,股骨头增粗,有5例;Ⅳ期,关节间隙变窄,发生退行性变和股骨头半脱位,髋臼缘和股骨头基底部增生变成骨赘,髋臼关节面出现硬化并囊变,股骨头与髋臼变扁,股骨颈吸收,使下肢变短。股骨头外移可达5 mm,一般认为是关节旁及关节内软组织充血所致,可以逆转,有3例。
2.2 ANFH的CT表现:股骨头骨质吸收呈星形结构,早期表现为“星状征”骨小梁境界清楚,股骨头出现大小不等局限性囊变及疏松区5例。股骨头有硬化灶3例。中晚期股骨头星状征消失、股骨头变形、囊变、硬化等,关节间隙狭窄及髋臼退行性变1例。
3 讨论
3.1 ANFH的病理改变: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理改变:Ⅰ期:供血障碍和骨髓成分坏死开始,造血细胞最先死亡,约在血流中断后6~12 h,12~48 h后,骨细胞和骨母细胞死亡,1~5 d后脂肪细胞死亡;Ⅱ期:坏死区组织分解,周围出现反应性充血,局部骨质吸收,新骨与死骨交界处发生炎性反应;Ⅲ期(修复期):大量新生血管和增生的成纤维细胞、结缔组织和巨噬细胞向坏死区生长,大量新骨附着在坏死骨小梁的表面,死骨被清除;Ⅳ期:因修复组织相对较脆弱,无法承受人体的重量而发生塌陷,髋关节间隙狭窄并退行性骨关节炎改变。
3.2 Ⅳ期病变影像表现:Ⅰ期:股骨头正常,X线、CT均表现正常;Ⅱ期:股骨头外形正常,可见囊性和骨硬化表现,X线、CT可显示异常表现;Ⅲ 期:可见一定程度的软骨下塌陷或股骨头变平,X线、CT可显示异常表现;Ⅳ期:关节间隙变窄及髋臼继发退行性变,X线、CT可显示异常表现。其中X 线、CT对于诊断早期ANFH有一定限度,X线敏感性虽不如CT,但其操作较为简便,费用低廉,在股骨头全貌、骨关节面、髋关节间隙的诊断方面明显优于CT。CT的断面扫描图像能较好地显示普通X线不能检出的小病灶,对股骨头坏死的改变敏感性高。根据ANFH的分期及X线平片、CT两者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断的比较结果,提供最好的治疗方案,为医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4 参考文献
[1] 杨世喜,陶 进,李昭程<span style="font-size:16px;" lang="